王远丽 李艳宾 张琴
[摘 要]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首先对每章节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挖掘和提炼重要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基因工程”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再分别从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四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此研究将为进一步提升“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品质做出探索,从而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生物工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项目“安徽省‘细胞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课程”(2020xsxxkc055);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生物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kcszjxtd06);202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安徽工程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基因工程课程思政优质课建设”(2022szyzk32)
[作者简介] 王远丽(1989—),女,安徽六安人,博士,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李艳宾(1983—),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博士,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主任(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研究;张 琴(1980—),女,四川雅安人,博士,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2-0065-04 [收稿日期] 2022-07-07
课程思政是指以高校开展的各科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高校作为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义务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进行专业课程讲述的过程中,把课程内容恰当地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遵守品德标准,拥有健康的德育品质,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基因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以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相互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是指将供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与适宜的载体在体外进行重组,再重新转入另一种受体细胞,使重组体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稳定的遗传表达,产生新的基因产物或表现出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技术[3]。该技术能够使原核与真核生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甚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得到重组和转移,因而成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基因工程”主要注重于教授各种遗传操作原理、方法以及应对不同的需求如何选择适合的载体等,没有对该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也未能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本研究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因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使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培育优秀的科研人才的同时兼顾育德,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基因工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遵循课程固有特点,对“基因工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制定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本课题组教师在基于“基因工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每一章节制定一个主体化的思政元素,寻找相关资料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见表1)。如《目的基因的获取与制备》章节讲述荧光定量PCR原理与应用时可引入新冠病毒检测,从而展现我国人民在对抗疫情时所表现出的大无畏奉献精神。通过一章节一主题的设计,将社会、道德、政治和人文元素等融入“基因工程”教学中,从多种角度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激发其对“基因工程”课程学习的兴趣,建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坚韧意志、科学意识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围绕学生的科学意识塑造、能力培养和传授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从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着重进行讨论。
(一)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论以后将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基因工程”日常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多结合国内科研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心底敬佩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到基因工程的应用时,介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的棉铃虫大暴发对棉业的重大冲击,为抵抗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占领国内市场,我国科学家协同攻关,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使我国棉花种植业不被美国冲击。以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学生的崇高职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到基因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时,针对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系列事件中孕育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此次对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从病毒的检测,到疫苗的研发,再到病毒突变株的检测分析和应对,无一不体现出我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二)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培养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近代遗传学的发展史上,“DNA双螺旋结构”和“跳跃基因(转座基因)”是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其中“跳跃基因”由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发现,该项研究成果从发现到被认可足足经历了三十余年,期间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经历了质疑、孤寂和苦闷,但其没有放弃并且不断完善研究。隨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陆续从多种生物体中发现了与“跳跃基因”相同或相似的现象。1983年,这位已81岁高龄的科学家成为遗传学领域首位独立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以及超越常人的意志力。
此外,在“基因工程”課程中“操纵子的发现”“PCR技术的建立”“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DNA聚合酶的发现”“体外重组技术的建立”“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建立”等均蕴含着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勇于创新、遵循科学规律的思维习惯。
(三)注重学生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的培养
挖掘“基因工程”课程中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可以结合特殊历史背景下前辈科研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如被称为“中国克隆之父”的董第周先生、被称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的谈家桢先生、有“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的李振声先生以及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先生等,讲述先辈们的科研史,引入学生坚定不移的拼搏精神以及对科研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从而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奋勇前进的时代拓展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四)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综观整个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均来自团队协作。在“基因工程”的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引入有关团队协作的案例。例如,1953年,J.D.Watsoon和H.C.Crick共同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对生命科学的意义足以和孟德尔定律相提并论;1958年,M.Meselson和F.W.Stahl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模型;1961年,Monod和Jacob提出了操纵子学说,为基因表达调控提出了新理论;1970年,H.O.Smith和K.W.Wilcox报道在流感嗜血菌Rd菌株中发现了第一种R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使DNA分子在体外切割成为可能。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明白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结语
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本研究基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基因工程”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养,实现在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占军,辛淑静,刘锦轩,等.基于“抗疫精神”的“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6):2259-2269.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王彩香,宿俊吉,杨江伟,等.“基因工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设计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4):111-114.
[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Genetic Engineering
WANG Yuan-li, LI Yan-bin, ZHANG Qi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Food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Genetic Engineering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study firstly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to be told in each chapter, excavates and extracts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c spirit,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fighting spirit and team cooperation, exploring how to improve the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Key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biolog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