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摘要: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未来“三农”工作的中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居于火车头般的引领位置,是物质基础,产业振兴中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文章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农村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述,具有正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特色产业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由脱贫攻坚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要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部署学习,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并应用落实于实际工作中。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重点之一是乡村特色产业,体现了对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
回顾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的历程,乡村产业振兴,特别是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他考察的重点,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体现了对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2021年2月,总书记在贵州重点考察了当地的特色苗绣、蜡染;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了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岩茶和沙县小吃;2021年4月,总书记在考察了葡萄种植和广西特色螺蛳粉;五月份總书记在南阳重点考察了月季产业、艾草产业和猕猴桃产业。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广东,考察当地的猕猴桃种植。地方特色产业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区别于同类产品,所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统筹做好科技推进产业发展,文化促进科技进步这篇大文章。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不同省份考察的对象,可以看出,他的考察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所谓连贯性,是指总书记的考察聚焦各地特色农产品及其产业;所谓针对性,是指无论是艾草产业或是月季产业,都属于产业振兴的内容,而产业振兴又属于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的理念,所以总书记考察和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农村的产业振兴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王牌,要高度重视
(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五大振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产业振兴是关键环节,是整个乡村五大振兴的基础和重点,有了产业振兴,就有了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生态保护、生态进步提供资金支持,当然,文化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生态振兴为产业和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人才振兴是产业振兴的支撑力量,也是乡村产业振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产业振兴排在五大振兴之首,产业振兴不但对五大振兴起到引领作用,而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引领作用。从五大振兴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关系上看:农村需要物质条件去吸引人才扎根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同样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物质投入,组织振兴也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产业振兴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组织振兴是保证,组织振兴强调的是党的领导,无论是农村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或者乡村的社会治理,必然要有一个坚强的组织者、领导者,没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将如地基建立在沙子的大厦一样,难以长久。
产业振兴同时,对于农村就业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如果农村产业不能欣欣向荣,那么农村将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劳动者无法在农村就业,农村劳动 力和人才资源会大量流失;从收入和人才资源的关系来看,如果农村无法实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振兴,农民的收入来源也是单一的第一产业收入,也就是传统的农业种养殖收入,城乡收入较大的差距,将引发虹吸效应,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用脚投票,离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同时也会带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农村人口的流失带来的是农村空心化,没有了人气,农村文化就像没有了灵魂,不可能发展起来。(2018年2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0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这个差距,就是2.7比1)。
(二)以特色产业引领产业振兴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利于发展农村实体经济,要促进其不断壮大,不断进步,要了解特色产业和产业振兴,必须首先对农村产业的内涵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认识特色产业和产业振兴。农村产业,又称为农村产业化,首先和市场密切相关,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特别是随着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及现代农业的深入开发,农业分工更趋细致,区域化特征愈加明显,市场化导向愈加明显。农村产业化的作用,首先是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的建立、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农村产业化的第二个作用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产业链的建立,保证了农民不但可以在产业初期的种养殖业就业,而且可以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销售业获得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例如南阳发展月季产业,解决数十万农民就业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属于农村产业的一部分,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组成,除了具有市场导向、效益最大化的共同属性之外,他的特点体现在特色两字,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本地独特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资源禀赋发展方面的优势,发展农业产业;第二,拥有长期形成的产业基础、历史文化传承、技术优势;第三,区别于传统农业提供产品的同质化、普遍化,特色能提供差异化、高质量、高效益的产品,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三、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农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认证意识有待加强。随着特色知名农产品越来越为市场所认可,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整体上重视程度不够,对品牌打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善于把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价值提炼、设计包装、多渠道线上推广等与市场对接;对农业产品品牌打造的创新性、特殊性、战略路径缺乏足够认识。第二,龙头企业引领不足。目前国内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不少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例如福建的沙县小吃、广西的螺蛳粉等,但是国内知名的产业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第三,虽然在一些方面,我们取得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突破,但是整体上,农业科技相对于国际上发达的农业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种子知识产权方面,大量专利掌握在他人手中;第四,小农户在和现代农业关联衔接上,存在关系不多,联系不紧不密切,小农户仍然占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比例上,数量还较低,融入现代农业的渠道和路径不多,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第五,注重传统农业,即产中领域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的发展,但现代农业体系的产前领域、产后领域却漏洞较多,现代农业体系包括产前领域、产中领域、产后领域,三大领域,我们在产前领域和产后领域还存在空白和不足,例如: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业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缺乏与需求市场的有效对接途径,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例如在农产品和城市大型超市对接,鲜活农产品与城市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空白。
四、农村发展特色产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思考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最新的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最新论述,谈谈对于农村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考。
(一)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拉长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找准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含义:第一,要改变农村发展仅靠传统农业的思路,要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重视农村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不能为了传统农业而忽略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也不能为了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而忽视传统的种养殖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村不但要发展第一产业,而且也应该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让工业拉动农业,工业反哺农业,让第二、三产业支撑农村农业发展。只有实现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才能实现多元化增加,农民不但要获得种养殖业收入,也就是传统第一产业收入,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产品仓储、运输、销售等领域获得务工收入;第二,要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1. 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稻渔共生、林下种养;2. 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融合,农超对接;3. 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融合;4. 推进农业与信息互联网融合。
以艾产业为例,艾产业是河南省南阳市的特色产业,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依托艾草资源优势和中医药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南阳发展艾产业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发展艾产业。土壤气候适合艾生长,收获的艾草叶大、片厚、气味足、药性好,深受消费者认可;第二,打好文化牌,融合农文旅利用好文化资源。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乡,建有医圣祠,便于依托中医药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第三,滴水穿石,持续发展,规模效应显著。南阳种植艾草面积24万亩,各类艾制品企业1529家,年产值上亿元有3家,各类艾制品年产量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出口市场的90%,年产值110亿元。(全国最大艾草种植基地、艾草收购集散地、艾产品加工地);第四,贯通产加销,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结构。一棵草长出大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艾茶、艾皂、艾精油、艾条千余品种)、研发、销售(电商3000家)、特色餐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一体化、全链条艾+产业之路;第五,全产业链的建立,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带动10万农民增收就业;第六,政府大力扶持。建立全国第一个地级市中医药发展局、制定《艾产业规划》。
(二)发挥好规模优势,着重培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挥好其引领作用
抓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诸要素中的重中之重。在农村产业中培育龙头企业,有利于增强产业的品牌效应和定价能力,有利于带领全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
(三)以科学布局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
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的格局。并且尽量把产业链的核心留在县城或者核心乡镇。 把产业链的主体留在县城,主要是便于农民在家乡就近就业,把家庭成员留在农村,保持好农村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
(四)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注重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要培养农村产业的品牌意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满足于吃饱,更在乎农产品的健康、美味,所以下一步,要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实现健康成长。要培养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注重利用好本地自然、气候、土壤等优势,积极培育绿色、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积极培育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品牌。
要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善于利用好本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照搬。例如河南淅川县发展石榴产业就体现了创新理念,淅川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附近有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对水资源的保护要求水库周边在进行农业种植生产时,不得使用农药、化肥等,淅川县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软籽石榴非常适合淅川的土壤和气候,收获的软籽石榴“吃石榴不吐石榴籽”,美在“九分甜一分酸”,推广软籽石榴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数万亩。以该县九重镇的张河村为例,张庄村南水北调主干渠不到一公里,在南水北调工程启动以前,该村曾因辣椒产业而闻名,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辣椒在上市时,各地客商云集,高峰时,每天的交易量达到上千吨。但是,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能使用化肥农药,但因辣椒生长过程中要求大量化肥和農药使用,引发土壤污染,水质氨氮超标,为保护水源,张河村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多方实验,多方考察,发现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适合软籽石榴种植,于是引进了突尼斯软籽石榴,近年来张河村引进河南省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村5000亩土地流转。并带动附近九重、厚坡、香花等镇,大规模发展软籽石榴,共流转土地18000亩地,从事软籽石榴的规模化种植,不但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附近800多村民在果园务工,不但获得了每亩800元的租金收入,同时也获得了打工收入。
要激发乡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善于利用好本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照搬。例如河南省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由一个贫困村华丽转身为河南乡村旅游特色村,依靠的就是创新的活力。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既有绿水青山,又有红色革命资源,“红绿”资源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磨沟村是红25军长征转战南阳的重要驻扎地,依托这一历史背景打造“紅色山村”,高标准建成全国首家村级长征红色文化展览馆——红军长征转战南阳展览馆,发展红色旅游。同时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坚持“慎挖山、少砍树”尽力保持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3万人。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河南乡村旅游特色村、南阳十大美丽乡村称号。就是利用好了本地的两个资源发展旅游,一个资源是红色旅游资源,一个资源是山水田园绿色自然资源。
(五)乡村产业振兴应当立足“现代农业”
乡村产业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不能好高骛远,脱离本地实际搞产业,在市场、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匮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项目,造成投资失误和浪费。第二,产业振兴应主要建立在现代农业体系基础之上,现代农业体系主要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部分构成。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绝非仅指传统的种养殖业、林业等,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产业生态体系,从产业种类上看,它包含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生产过程来看,它涵盖了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它包含了从生产到管理,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运输到储存,从销售到消费,从种养殖业到生态旅游业。 这个系统内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高度市场化、信息化的农业产业。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作为支撑、依托先进的现代经营方式、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种养殖业仅仅是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直接决定了农业能否迈入现代化,能否实现建成农业强国的目标。
(六)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
根据2022年的人口统计数据,目前居住农村的人口大概有5.9亿人,全国农业经营主体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承包面积在30亩以下的家庭承包户,2015年底,全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到40%,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已达到250万家。培养大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发挥好规模经营的优势,有利于新技术新科技的大规模采用,从而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例还是过低,不利于我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不利于我们建设农业强国。所以,我国应该着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重点、普通联产承包户为基础,各类社会主体共存共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七)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党和国家对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高度重视,因为他是实现产业振兴,提升农民资产性收入的关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所有不动摇,坚持农民集体所有制,就是在农村坚持公有制,不能搞农村土地的私有制,承包地再延长三十年,不代表土地私有,土地仍然是集体的;二是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是人民中心思想的体现,决不能把农民的财产权利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这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实施“三变改革”助推农业现代体系建设,让农民获得资产性收益。“三变改革”是目前农村正在开展的改革,具体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长期以来,农村资源不集中、资金分散规模小的状况比较严重,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滞后,导致农民有资源没资本、有村集体成员权利却没有相应的财产权利,农村产权领域的“三变改革”,是一项行之有效重大改革,通过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资金、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股份改造,使之产权清晰,进而增加农民和集体的资产性收入,同时避免集体资产流失,推进农业的全面现代化,进而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八)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经营,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存在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农业新技术使用较少,良种良法不足的问题。下步,应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要使现代机械设施、技术装备、绿色生态生产手段全方位应用于农村,提高农业机械化、良种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在农业信息产业领域,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汇集,特别是能够对农产品消费端的信息及时把握,使农业生产者及时把握市场行情,从容应对市场挑战。
参考文献:
韩长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现代农业体系[N].人民日报,2016-05-18.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