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楚之声 火辣之性

2023-11-12 11:41管乐罗淑文
音乐生活 2023年9期
关键词:湖南人洗菜民歌

管乐 罗淑文

不论何时,提到湖南人或湖南精神,一定与“辣”脱不开关系。民间常言,“不辣不成宴,无湘不成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湖南人总展现着他们如辣椒一般倔强、刚烈、热情似火又爱憎分明的性格魅力。湖南民歌受之影响,逐渐形成了泼辣肆意的艺术特色,感情刁蛮热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一、湘楚南蛮:湖南的“辣”文化背景

(一)气候恶劣,多山少田

湖南境内丘陵、山地遍布,多山少田。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两广边界,冷空气南下受阻形成冷空气垫,导致湖南冬季严寒;夏季盛行偏南风,焚风效应使湖南异常炎热。冬寒夏暑,气候多变,骤冷骤热,时晴时雨,造成体感不适度较高,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湖南人民不屈的奋斗精神。

(二)饮食喜辣,无辣不欢

湘人常说,“无辣不成宴”,一语道破湘菜精华。辣椒原产于南美洲,明末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湖南人餐桌常客。原因之一是湖南气候湿润,辣椒可祛湿御寒、增进食欲。且湖南光照、雨量条件适宜种植辣椒,收成较快,早年湖南人民贫困,食盐短缺,辣椒常代替食盐作为调味首选,逐渐形成嗜辣风俗。第二,湖南人自古便是“重口味”,花椒、姜、蒜都曾是湖南人的心头好。《楚辞·招魂》记载“大苦醎酸,辛甘行些”[1],楚地强调饮食调制五味皆重,对能增进食欲之物来者不拒。因此,可以将湖南嗜辣理解为当地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注定了辣椒会长期存在于湖南,成就“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三)战火纷飞,民风刚劲

湖南自古为南北兵家首征之地。战国初期,楚越对峙,临湘(今湖南长沙)作为楚国东南边陲要塞与军事重镇,多次遭受入侵,战火纷飞。南宋初期,湖南境内屡遭兵火,1130年,金兵攻陷潭州(今湖南长沙),屠城而去,此后溃兵、土匪武装涌入潭州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官府廨舍、仓库、营房率皆无有,城壁摧毁,楼橹一空”[2]。1276年,湖南安抚使李芾守潭州抗元,城破后举家殉国者不可胜数。元末明初,统治阶层腐朽,天灾不断,民不聊生。1643年,明末农民战争期间,长沙城几经易手。1852年,太平军领袖洪秀全等率军攻打长沙。数不尽的社会动荡带来滔天战火,这恰恰培养了湖南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刚劲率直、强悍好斗的民风特色。与之相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史记》,司马迁称南楚地区“其俗剽轻,易发怒”[3],《隋书·地理志》记载“其人率多劲悍决烈”[4],其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其人“人性悍直”[5],《同治醴陵县志》称其人“颇尚气、轻生、喜斗、好讼”[6],《同治龙山县志》称其人“任侠尚气,一语投合倾身与交”[7],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各时期湖南各州县地方志中数不胜数。正如俗话所说“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湖南人热情率直、刚劲勇猛,处处体现着辣椒一般的神采气魄。

二、湖南民歌:“辣”文化滋养的口头创作

(一) 湘楚巫风,源远流长

湖南民歌之“辣”来源于浪漫奔放的楚巫文化。巫风起源于远古,早期人类将无法解释之事概括为存在另一个超自然世界,即信奉鬼神巫术,反映远古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与文化传统。殷商时代,中原地区亦盛行巫风,直至西周立国,儒家学说逐渐兴起致使巫风在北方国土节节败退,渐衰而至绝迹,但在较偏远的荆楚地区巫风仍然盛行,湘、沅地区尤甚。春秋战国时期,今湖南省地域范围纳入楚国版图。《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国国君熊渠道:“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8],那时人们判断蛮夷以是否遵守周天子定下的《周礼》为标准。《楚辞·九歌》共十一篇,除《国殇》外均有描绘楚国祭祀神灵之景,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尚书· 伊训》记载“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9],《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10],可见湖南自古巫风盛行,深受楚巫文化之影响,因较少被世俗礼教束缚,崇尚无拘无束,感情刁蛮热烈,想象丰富奇异。由此可见,湘楚文化中泼辣肆意的内在性格古而有之,并逐渐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不断沉淀,成为与中原文化“含蓄内敛”之美迥异的民族特色。

(二) 种类丰富,直抒胸臆

湖南民歌种类丰富多彩,按体裁划分,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渔歌等,其中小调影响最为深远。湖南小调广泛流行于集市城镇,经过职业艺人加工后更具艺术特色,也因此广为流传,如生活小调《洗菜心》、灯调《十月怀胎》等。另按题材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劳动歌、礼仪歌等,其中以情歌之数最广,如长沙民歌《洗菜心》、祁阳小调《五更留郎》、醴陵民歌《思情鬼歌》等。山间对唱、渔歌互答,湖南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大胆热烈,通过音乐直抒胸臆,极具“辣”味。

(三) 民族多样,百家齐放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湖南汉族民歌主要流传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地,体裁以小调、山歌为主,多描绘日常生活与社会景象。湖南少数民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湘西、湘南和湘东边远地区,如苗族巴代古歌、土家族“梯玛”仪式与东东灯歌、侗族“拦路歌”、瑶族“还家愿”礼俗歌等。受地域与民族影响,湖南各区域方言各不相同,生活风俗、礼仪文化亦有差異,丰富多样的民族资源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湖南民歌,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三、《洗菜心》:湖南民歌“辣”文化的代表

(一) 文字之辣

1.题材火热,唱词直白

湖南民歌题材多样,其中以情歌之数最广。歌唱爱情,湖南民歌以直白的唱词表达火热的情感。长沙民歌《洗菜心》就是一首典型的情歌。歌词以白话为主,大量运用湖南的方言词汇,歌唱好似说话,直言快语地表情达意。如“奴家”“妈妈娘”“戒箍子”均为长沙当地日常生活用语,将生活俗语用词直接嵌于歌曲之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洗菜心》中的“小妹子”热情豁朗,大胆表达爱情,放至开放的今日也教人称赞其勇敢火辣。在我国中庸平和占主导的传统文化中,如此坦率露骨的民歌正体现出湖南民歌之“辣”。

2. 运用衬词,情感浓烈

衬词衬句的大量运用是湖南民歌的特点。歌曲《洗菜心》最具特色的衬句是“嗦得子啷當啷得嗦”,此衬句添加在乐段与乐段连接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起伏加以花舌腔使歌曲更灵动活泼,“妹子”率真泼辣的人物形象愈加突出。再如歌曲句尾多次添加的衬词“哪”,起到扩充曲调、加强语气的作用,生动地展现“妹子”俏皮多情的形象。另有“呃”“哟”“吔”“哪”等衬词,其发音多于上口盖,亲切如说话,展现了辣味十足的湖南地域特色。

(二) 音乐之辣

1. 音域宽广,音区较高

常言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古时山山相隔、交通不便,因此人们说话基本靠喊。声带肌肉在长期的拉伸运动下逐渐形成“金嗓子”,导致湖南人说话像炮仗一般,方言语调偏高,辅以湖南人火热率直的个性,使得传唱留存的民歌音域宽广,音区整体偏高,如歌曲《洗菜心》最低音为小字一组e,最高音到小字二组g,听起来自然令人心情激荡。

2. 地域调式,湘羽为主

蒋青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化大观》中提出,在湖南“传统音乐中,那种常见以‘羽、宫、角’三声为基础,以‘羽’为主音的音调体系与其他地方的羽调式风格不同,较为独特,因而被称之为‘湘羽’。”[11]这一概念与刘复常先生提出的“四分音五声调式”[12]基本一致,《洗菜心》一曲即为“湘羽”调式,以“la”为主音,“la-do-mi-sol”为骨干音级。在传统实际演唱中,歌者往往将“sol”升高演唱,略高于十二音列中的“#sol”,由湖南民间乐器大筒伴奏,后因钢琴无法准确演奏,故现在大多谱面记为原位“sol”。湖南地方特有的“湘羽”调式赋予了歌曲活泼灵动、奔放热情的气质。

3. 旋律夸张,抑扬顿挫

湖南民歌旋律进行较为夸张,整体呈现抑扬顿挫的风格。如“奴在绣房中”落音小字一组e,“绣花”直接高八度跳进至小字二组e,再落音小字一组a,“忽听得”回升小字二组e。这种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旋律进行使歌曲富有变化,活泼热烈,产生激动振奋的艺术效果,展现出湖南民歌出其不意的火辣爽利。见谱例1:

(三)演唱之辣

1. 音色明亮,气势高亢

湖南走出了许多著名民歌歌唱家,她们音色均高亢明亮。这与湖南多山地貌与湖南人火辣爽利的性格密切相关。长时间的山山相隔使湖南人较他人更会使用“丹田气”与“头声”,造就了高亢明亮的音色审美。无论听哪一版本《洗菜心》的演唱,都能感受到高亢明亮音色带来的听觉冲击与内心震撼。

演唱《洗菜心》时,通道顺畅、保持音色高亢明亮至关重要。演唱《洗菜心》时,可以借鉴民间戏曲科学的发声方法。第一,变换练声曲,用柔和细小的弱声从高声区开始向下进行练习,加以气息支持,放松声带,领悟高位弱声的演唱技巧。第二,演唱前先模仿花鼓戏“花旦”“闺门旦”的音色用高位置假声说话念词,注意声调上扬,想象声音像系着小球的丝带从眉心、额前抛出去,待习惯发声位置与音色后,再带入旋律练习歌曲。

2. 巧借戏腔,韵味十足

湖南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戏曲花鼓戏相互借鉴,展现出湖南辣味十足的原生态艺术风格。以《洗菜心》为例,歌曲以花舌腔、触电腔、锯齿腔出现最为频繁。演唱中反复出现衬句“嗦得子啷当啷嗦”,其中“得”所用即是花舌腔。见谱例2:

花舌腔是花鼓戏润腔中较难的一种技法,相较于美声唱法中“r”的花舌演唱方法,更注重舌尖的快速律动。演唱者练习时可以尝试将舌头伸出口腔,自然下垂,并用筷子轻点舌根,想象舌面像勺子一般微卷起来形成凹槽,减少舌根影响,使碎音更均匀快速。演唱时需舌尖抵住上颚,用气流冲击翘起的舌头,使之波动产生碎音效果,力量需均衡持久,气息高位集中。

触电腔也称“气震音”,要求声音腔体强烈快速地颤抖,像触电一般。“洗菜心哪”中衬词“哪”所用即触电腔。见谱例3:

演唱者演唱“哪”字时需控制气息,保持稳定的气流匀速冲击声带,形成喉头自然快速且稳定的波动,出现触电般密集的颤抖声响。练习触电腔需特别注重腹部的控制,可以单独练习排气,气沉丹田,或快或慢交替吐出,感受气息匀速有规律地运动。

锯齿腔是一种波浪型快速摆动音调的润腔,多出现于句尾一字延长音上,承上启下,声音效果较触电腔速度更慢、声音更柔和。《洗菜心》中“奴在绣房中”的“中”字所用即为锯齿腔。见谱例4:

锯齿腔相较于触电腔,更注重前后音符的自然串联,要音高准确,切忌胡乱带过。练习时,首先应慢速唱熟所有乐音并串联,再根据乐曲要求的速度与时值反复练习,最后连接前后乐句,波动起伏的听感表达出“辣”味。

3. 方言演唱,直抒胸臆

语言韵律是地方民歌艺术风格的一大基础,掌握湖南方言声韵对诠释湖南民歌特色至关重要。《洗菜心》中保留了大量湖南方言,湖南方言较普通话而言声母韵母更少,要求“牙根劲”,比如声母:(1)只有平舌没有翘舌,“落花生(sen)”。(2)只有边音没有鼻音,“n”“l”不分,“奴(lou)”。(3)唇齿音通常读作舌根音,“h”“f”不分,“湖(fu)南”。韵母:只有前鼻音,没有后鼻音,“声(sen)”。因此发声组合少,导致说话咬字位置靠前、语速较快、语言流畅、简单直接,独具“辣”之美感。学习《洗菜心》前,演唱者应先学习长沙方言,搜寻方言视频每日观看,尝试跟说训练,切记“字要重腔要轻,字头有劲,字头字腹清楚”,去除音调方言念词,感受声韵,再带入旋律,更能表达“辣”之特色。

4.夸张演绎,以声带情

除發声音色、咬字吐词、润腔处理外,理解歌曲内涵、塑造音乐情境一样非同小可。首先,演唱者需明确歌曲内容,把握歌曲风格,《洗菜心》中少女心境的变化应使用不同语气演唱。第一段展现少女绣花、洗菜心的日常生活,演唱时无须过度强调旋律,应该以平和轻松、俏皮活泼的语气演唱。第二段演唱者需把握少女伤心的心理,加重“跌”“戒”二字,展现掉落戒指的惊慌之感,加上叹气的语气演唱“伤心”二字。第三段中“哪”字声弱起势,加以顿挫之感演唱倚音,“位”字加重,以打情骂俏的语气感将声音从眉间抛出去演唱,“捡了奴的戒箍子”渐弱,展现少女小心翼翼、羞怯的形象。“许他的烧酒有大半斤”一句字头加重,停顿后突强渐快,与前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羞怯过后欣喜之情。通过强弱等处理,营造歌曲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俏皮活泼、火热多情的湘女与“情郎”逗趣的生活场景,塑造歌曲之“辣”。

综上所述,湖南“辣”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湖南气候湿冷、饮食喜辣、民风刚劲等因素,“辣”在湖南逐渐成为精神图腾,浸润在“辣”文化中生长繁荣起来的湖南民歌极具“辣”之特色。本文以《洗菜心》为例分析湖南民歌之“辣”体现为题材火热、唱词直白、音区宽广、旋律夸张、润腔丰富、音色明亮等特点,演唱中需要以情带声,运用技巧诠释湖南民歌“辣”之艺术特色。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江南音乐文化美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T-b/2021/1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屈原著,黄凤显注释:《楚辞·招魂》,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2]李纲:《与吕相公第八书别幅潭州》,浙江大学图书馆影印古籍,《钦定四库全书》梁溪集卷第113—117页。

[3]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

[4]魏征等撰,吴宗国等标点:《隋书·地理志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钟崇文编:《隆庆岳州府志》,湖南省数字方志馆影印本馆藏。

[6]江晋光纂,徐淦修:《同治醴陵县志》,湖南省数字方志馆影印本馆藏。

[7]刘沛纂,符为霖修:《同治龙山县志》,湖南省数字方志馆影印本馆藏。

[8]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岳麓书社1988年版。

[9]冀昀编:《尚书》,线装书局2007年版。

[10]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蒋青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刘复常:《听〈洗菜心〉所想到的》,《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

管 乐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罗淑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硕士在读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湖南人洗菜民歌
我是湖南人
帮妈妈洗菜
凌溪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开掘——读《湖南人的精神》有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盐水洗菜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左脑风暴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