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茗竹
(延边大学 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以培养能够独立承担国际中文教学的师资为目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汉硕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专业培养的重点,而实习环节是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实施途径。合理、完善的实习质量评价模式和体系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从现有的实习现状和研究情况来看,在实习质量评价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没有具体的实习标准,没能将实习目标细化为不同能力方面的具体目标,没有将不同的能力项描述为可观察的具体行为指标”,“评价指标相对简单”[1];专业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实习评价来源单一、实习评价易形式化等问题[2];汉语理论方面基础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最欠缺的三个方面[3-4]。除此之外,还存在实习评价维度、模型、体系不易迭代升级、优化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制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实习质量评价缺乏多样性、维度较为单一、偏向形式化和难以迭代优化的问题,我们主要根据实习评价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和《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5](下文简称《标准》)提出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二级指标,基于问题驱动、成果导向和动态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思考实习评价的维度和模型,试图构建具有多维度、动态性、能够迭代优化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的维度、模式与实施路径。
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简称PBL)又称问题驱动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创立,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培养探究能力和实现主体知识构建的交互型教学模式。我们把PBL称之为问题驱动,以实习之初实习生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为驱动点,设计并构建实习质量评价中重点关注、考察的目标和行为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实习质量评价的维度、模式和实施路径,力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实习评价中存在的缺乏多样性、维度较单一、偏向形式化和难以迭代优化等问题。
在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方面,参照《标准》提出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二级指标和对指标的具体描述,确定相应的评价维度。专业实践的二级指标包括课堂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择与利用、课堂组织与管理、学习评估与反馈四个方面。
“实习评价应该根据实习目标与实习标准来确定,将评价指标体系与实习目标、实习标准紧密关联”[1]。在构建实习评价体系时,我们力求使评价维度、模式与汉硕培养目标、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中规定的能力指标相契合,并通过问题驱动,在参照《标准》即实习目标与实习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更有针对性的实习质量评价维度、模式和体系,力求使构建的评价模式和体系更加符合实习生的实习情况。
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又称为学习潜能评价[6-7],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来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我们借鉴动态评价理论的互动与反馈理念,按照不同的实习阶段和评价类型,采用分阶段、多维度的动态评价模式,并及时通过学生在实习中进行的反思和反馈内容合理调整评价“细节”,提升实习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与可迭代性。动态评价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形成性、过程性、成长型评价的理念。在动态评价中,采用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终效果评价)的方式评定各阶段实习质量和相应的效果达成度。同时,根据评价标准的参照系,将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自我评价[8]。绝对评价主要围绕实习目标和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中规定的要求;相对评价主要通过教师团队评价与生生互评的形式来评定每个实习学生的相对实习效果达成度;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实习的不同阶段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的反思和反馈,包括对自我肯定的内容和存在的亟待改进的内容。
参照《标准》专业实践中的二级指标与具体描述的内容,对实习学生的试讲视频与教学设计进行前置性评价,通过分析视频中实习生的教学行为、教师语言与教学设计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等内容,明确学生现有水平与实习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进一步确定和细化实习评价体系构建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评价维度和内容。
利用数字化教学课程平台建立具体的实习质量评价系统,实习质量评价尽可能体现多元化与过程化。以问题驱动(PBL)、成果导向和动态评价为理念,结合数字化智能教学资源平台,建立情境化的学生实习数字社区,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字化实习“档案”,体现学生实习和成长的轨迹,为较为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评价提供可追踪、可迭代优化的实践材料和分析思考的空间。实习教学效果在数字化课程平台下的各相关模块区域(讨论区、互评视频作业区等),能够留下学习痕迹,使实习过程满足“可监控、可量化、可调节、可优化”的“监管”要求。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智能化的实习评价模式,观察和分析采用这一实习模式后研究生实习质量提升的效果,实时监测评价和监管机制的各个相关维度和指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评价维度和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设计中主要考察实习学生是否能够科学、有效地设计出满足中文要素教学、中文技能教学以及教育技术等方面要求的最佳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主要考察实习学生在线下或线上讲课实习中是否能够呈现出符合教学方案的教学意识和合适、有效的教学行为。
同时,采用教师评价、授课对象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教师团队的评价指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定;授课对象的评价指留学生对实习生教学效果给予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与在线访谈相结合的模式,以期能够从受众角度更为全面、细致、有效的反映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生生互评指实习学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使兼具评价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实习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同伴的实习情况,有助于反思和反馈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在实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并践行“师生合作共建”实习质量评价维度和体系的理念。受Poehner &Inbar-Lourie提出的“实践论”的启发[9],可以在平台中留出实习学生可以进行实时反馈的模块,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随时反馈和完善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之处,进而使学生既是被评价者,也是能够为评价维度、模型和体系提供优化建议方案的优化者。
实习过程中依托课程资源平台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路径与流程如下:平台发布案例+教学设计要求(性质:诊断性测试)——得到实习生对案例的认识与教学设计(性质:个人报告)——根据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首次评价、教师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包括对案例问题点的提取与认识、设计中反映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实习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改与完善——提交后教师和学生进行二次评价(重点考察首次评价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是否被合理、恰当地解决——在确认教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实践(观察实习生教学行为和教师语言是否适切有效)——验证和评价教学效果(从教学环节、步骤、行为等各层级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实习生和指导教师均进行教学反思,把相关反馈信息提交到平台中保存、归类、存档,以便创建可优化、可迭代的实习质量评价过程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建立并完善评价资源数据库。
结合线下撰写的实习报告和每个学生的数字化平台社区的实习“痕迹”,统计和分析实习学生在各阶段实习情况的综合表现,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实习之初确定的痛点问题与《标准》中的各项指标,同时兼顾实习学生对评价维度提出的反馈信息,综合分析学生实习效果的达成度并完成实习质量总结性评价。
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国际中文教育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实习质量的提升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是一个需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实习质量评价面临一些难点与痛点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评价模式与评价体系予以解决,以便进一步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学生的实习质量,为最终向国内外输送符合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职业要求的师资力量做好准备。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与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职业要求为成果导向,以实习学生试讲中存在的问题为驱动点,通过数字化资源平台创设情境化的学生实习数字社区,进而为每个学生建立数字化实习“档案”,探讨如何通过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实习评价流程构建多元化的实习质量评价与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