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书简阅中国》虚实相生的美学表达

2023-11-12 14:55曾庆紫璇孟改正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简纪录片空间

◎曾庆紫璇 孟改正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特点。“虚实,中国美学一对重要范畴。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虚实两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因为实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①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诗歌的情景交融、传统园林艺术都贯穿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它们通过有限的艺术形式进入无限的自由审美意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创造出空灵绝妙、韵致无穷的意境。中国影视艺术也借鉴了传统艺术的虚实之法,烙下了独具民族审美特征的中华文化印记。

人文纪录片《书简阅中国》由金铁木、戴修扬执导,共6 集,于2021 年2 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首播,2022 年10 月在甘肃卫视播出,2023年2月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播出,豆瓣评分9.1分。该纪录片用古人书信展开历史画卷,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和世间百态,让观众体味中国书信文化的气度情怀,了解中华民族之历史,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书简阅中国》在拍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极具诗意化气质,追求诗意雅致、隽永含蓄的美学风格,在情境还原、镜头画面、声音设计、空间处理等方面融合了中国虚实相生的传统审美观念,不仅与“书信”这一饱含人文气息的创作题材相贴合,而且使得纪录片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具有古典雅韵的民族文化气质,构建出超脱画面空间之外的审美意境。

一、虚实交融的情境还原

情境还原是纪录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指的是通过“扮演”“搬演”等方式表现人物或已经消逝的历史现场。《书简阅中国》作为一部书信题材的历史纪录片,摒弃了以往传统的“解说词+史料图片”的叙述方式,借助影视语言和人物表演,将存在于文字中的想象空间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体验。情境还原以真实历史为剧本,具有不言而喻的真实性,但作为艺术创作,又包含着一定的主观情感和艺术想象,对人类心灵世界洞察以及进行形象的外化表达,这使得情境还原又具有艺术虚构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②从艺术创作上看,这一说法旨在要求艺术家既能够深入生活,观察现实,描写客观世界的真实,又能够不拘泥于生活真实,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更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质,表达艺术真实。《书简阅中国》以书信背后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基础,通过艺术想象融入虚构的真实,将历史之实与艺术之虚巧妙地结合,赋予“历史事实”灵动的生命和细腻的情感,构成了纪录片的“实”与“虚”之境。

《书简阅中国》以客观史实为基础,用30 封历历可考的古人书信打开历史篇章,讲述生动的人物故事。书信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记载了古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字里行间留存着尘封千年的历史痕迹,是一段段真实可信的人类历史。《书简阅中国》中的书信作者有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大人物,如李商隐、王献之、元稹等,历史上已经留下了他们丰厚的史料。该纪录片将他们遗留下来的一封封书信与现存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整合,力求还原细节真实和历史事实。对于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人、栗特女子米薇、赵义深、二娘子等无碑无传的历史小人物,书信是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为的唯一资料。创作者以他们信件中的只言片语,以及从遗址挖掘出来的相关物件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观众循着这些痕迹与线索,触摸到了真切的历史纹理,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底色。但真实性中同样寓有虚构性,正是艺术的虚构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故事加深了细节刻画,丰富了情感表达。例如,第二集中,王献之在弥留之际看见已逝妻子郗氏向自己缓缓走来,他瞬间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投入妻子怀抱,毕生的遗憾与对妻子的爱意在这一刻倾泻而出。在确保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人物逝世前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予以外化表达,同时也是创作者借助“他们”的故事抒发自己对人世间情爱的感怀,这一想象性的情节构建使得原本单一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和唏嘘,所产生的艺术真实比客观真实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更具审美价值。《书简阅中国》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又有虚构情节的艺术性,使受众获得对情感的直接感知,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含蓄雅致的画面留白

《书简阅中国》在画面镜头的处理上讲究“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的营造,利用虚化、空镜头构成影像画面的留白,诱发观者的审美遐想,使纪录片呈现出一种意味无穷的诗意境界。“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画面布局,笔墨韵味,多以留白之法启迪画外之意,以实境创造虚境,生发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空灵之感遂生。”③齐白石的《虾》,画面只见虾,不见水流,纸上虾却宛在水中游。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仅一舟、一翁,几笔微波,无笔墨之处却尽显烟波浩渺之感。无画处正是画中画、画外画,妙在“虚”与“实”、“有形”与“无形”之间。画面计白当黑,以虚代实,给观者以审美自由想象空间,通过有限的物象到达无限的境地,从而获得无穷之趣。恰是不尽之言,营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如清朝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言:“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④中国传统美术的留白之法运用到影视创作,画面镜头的巧妙使用给作品营造诗意空间,增加情感厚度。

影像画面背景的纷繁复杂会有碍于观众对画外之境、境外之境的联想,影像中的写意镜头往往利用虚化抹去画面的繁复之处,使得画面简洁、干净,构成画面的结构性留白。《书简阅中国》的主创人员常在影像中以“前景实后景虚”“前景虚后景实”等手段,营造虚实结合的构图布局,同时使画面具有空间层次感和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如竹林七贤在竹林前饮酒赋诗,纵情于山水之间,后景的竹子肆意生长,郁郁葱葱。《书简阅中国》通过虚化背景,不仅能够突出人物主体、美化景观,还能令观者产生“纵情山水间,心游尘世外”的诗意性遐想。此外,该纪录片还多次利用山川、树林、雨雪等自然物象,打造充满悠远意境的东方水墨画景观。例如,创作者通过模糊山峦、树林等景物轮廓,用纷飞的白雪或纵横交错的雨滴造成间隔化,呈现出一片烟雨迷蒙的景象,同时降低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亮度,使画面呈黑、白、灰、青等水墨色调,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充满意蕴和禅意,营造出空灵缥缈、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

虚与实相结合的留白之法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便是空镜头的使用。镜头画面的虚空并不是死的、纯粹的物质空间的呈现,空镜中虽无一人,但容纳着万境,万境处处浸染着人的灵魂和生命,日月星辰皆有情感,花鸟鱼虫皆有性灵,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纪录片用虚写的笔触将观者引入无限意境深远的想象空间,正如“此处无声胜有声”。《书简阅中国》中大量空镜头里的景致皆饱含情韵。如第二集中,伴随着“……婚后的第12 个年头,王晏媄先走一步”的旁白,缓缓移动的镜头中呈现的是夜晚电闪雷鸣之下的枯树,雷雨交加的都城与庭院,空镜中的意象成为承载情感的道具,从此李商隐的人生下起了绵绵的秋雨。第三集中,元稹离世,白居易写下悼亡诗,随后镜头一转,只见漫天飞雪,都城苍茫一片,化镜中景物为主观情感,使情与景融为一体,那皑皑白雪似乎诉说着挚友去世后白居易内心的悲痛与哀切。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句话表明了以具体物象传递无形之精神。《书简阅中国》也使用了此法,内心的悲痛用骤雨狂风写之,朋友的逝世用苍茫大雪写之,景是实的,情是虚的,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虚与实的完满演绎,是最活泼灵动的生命活力的流动运转。正是这充满留白意蕴的空镜头,使得纪录片在有限的景中延伸出无限的情,在具象的镜头语言中生发出抽象的意义,在短暂的叙事停顿中给予观众情感抒发的时间,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留存千百年的书信中品味到深厚的情感韵味。因此,画面留白呈现出虚实相生、空灵绝妙的景观,内蕴充沛的情感,蕴藏无限的生机。

三、饱含情韵的声音设计

《书简阅中国》的声音元素中融入了个体内在的情感与思想,使情与声浑然一体,声情相依,声情并茂,构建出超脱具体声画语言之外的精神世界,成为表述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弦外之音”。影视艺术中这种“言外之言”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影响。中国艺术和美学以含蓄隽永、空灵飘逸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歌最宝贵的地方不在文字之内,而在文字之外,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远意境,这种“意在言外”恰如老庄美学的“虚”与“实”的哲学思想。正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化日月山川为主体情思,情与景契合无间,突破有限的自然物象限制,而趋于无限的诗意空间。《书简阅中国》在诗意氛围的营造上,也继承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委婉深邃的含蓄之美。

在纪录片中,音乐音效不仅是一种引发观众听觉享受的艺术形式,还是具有丰富内涵、深刻意义、生命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没有充实的内容,再华丽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价值的。“形式的感官愉悦只是最外在的方面,片面强调这些无益于作品的整体表达,其只有与本质层面所蕴含的情感、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带给观众从外而内的触动和力量,进而培育人性、塑造心灵。”⑤为此,《书简阅中国》在有限的形式中注入某些“意味”,以富有意味的艺术形式把观众从画面场景引入一个崭新的想象世界,挖掘出了更加深厚的情感,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力量和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该纪录片的背景音乐灌注了角色情感,在有限的音乐形式中蕴含了充沛、永恒的情怀和精神,蕴藏着无限的审美自由意境。比如,在《书简阅中国》第二集中,妻子乌林答氏投湖自尽后,丈夫完颜雍在看妻子绝笔书时表情隐忍而又克制,未将情绪爆发,此时哀怨缠绵、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传达出了隐藏在完颜雍内心世界的哀痛和悲愤,含蓄表达出人物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世界。声音进入受众的耳内,蕴含在形式之中的充沛情愫潜入受众的心间,产生了意味无穷的审美境界。王献之妻子王氏逝世后,随即雷声轰鸣,雨水倾泻而下,风声凄厉,仿佛是天叹有情人从此天人永隔,抑或是王献之失去爱妻的悲痛。这些声音是情感的写照和心绪的传达,打破了画面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局限,让情感在画面中充盈流转,从而具有无垠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由此可见,《书简阅中国》中的人物并没有将个体的情绪情感直接抒发展露,而是通过恰到好处的声音设计含蓄表述人物的心灵世界。无论是如泣如诉的箫声、凄凉婉转的琴声、荡气回肠的鼓声等音乐的运用,还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婉转悦耳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等自然音效的使用,都将主观情思移入客观的艺术形式之中,含蓄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以富有意味的审美形式启迪观众品味、思考、想象,从而构成影像的情感留白,形成充满意蕴和生气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饱含人类情韵的听觉艺术中感受到书信里的情感之美。

四、意境悠远的空间处理

纪录片可凭借拍摄场景内门、窗等道具分隔空间,使得室内这种封闭狭小、相对单一的空间连接室外广阔的自然天地,打破空间和画面的闭塞之感,营造通透而流动的空气感,不仅使得人与外面世界有隔又有通,还能营造出一种自然幽深的意境。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房屋有了门窗室壁内的虚无部分,才有了房屋的居住作用,“有”给人实用作用,“无”使“有”发挥作用。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通常十分注重门、窗等空间设计,门窗被奉为“园林的眼睛”,它们的存在不单是为了使空气流动变化、室内明亮,也是为了让人透过一门一窗望到更为辽远的自然世界。因此,门窗也成为古代诗人的“取景器”。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等都是诗人从有限的室内门窗内取景,抒发内心无限的诗意和情怀。《书简阅中国》在诗意空间的处理上也蕴藏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美学思想,借助门窗的通透性,使得室内空间隔中有通,实中有虚,寓无尽于有限,使观者的想象在有限的场景中优游回环、流转不绝。

在《书简阅中国》第二集的徐淑和秦嘉故事部分,窗户成为摄像机拍摄室外空间的道具,使内外空间发生交流。徐淑在屋内给丈夫写信,因内心思念丈夫而从窗户眺望远方,而后景中窗户外绿枝繁茂、庭院深深,从一窗中看到室外自然空间,从有限窥见无限,使得人与自然相联系。观者透过窗户看向外景,思绪也随镜头里的人任意驰骋于更为辽阔的天地,增添了一份由内至外的想象空间。《书简阅中国》借助门、窗等框架道具,连接室内与室外、生活与自然,将窗外无限的自然景致吸收到有限的居室空间中,通过窗框,目之所及,好似一幅小画,如同计成所言:“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纪录片巧妙地借助窗户,使场景空间无限扩大,室内外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流动的艺术有机整体。此外,该片多次运用窗户、门作为人物后景,不仅使空间颇具层次美和通透感,更营造出影像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使观众获得美的感受。例如,片中王献之与郗道茂两人盘坐在地,研习书法,琴瑟和鸣,莫不静好,后景门栏开阔,柔和的阳光洒落在地,一派诗情画意、岁月静好的景象,呈现出强烈书香气息和优雅意境。在此场景中,门成为创造美的形式的物质载体,室外的绿叶枝芽经过门框的限定映入室内,使得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浑然一体。人与自然,虚实相生,空灵绝妙,意趣油然而生。创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诗意描绘也给观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引发观众对爱情的向往。该纪录片中,门和窗成为构建影像诗意空间的重要媒介,通过门、窗的凿空,人从居室小空间进入室外大空间,与自然世界相接触、相交通,从而获得对于空间美的享受,触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使其获得飘逸隽永的无穷韵味。

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在情景还原构建方面,将历史之实与艺术之虚完美融合。影像画面的留白,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空间,以有限的画面艺术形象体现无限的审美意蕴;声音设计追求弦外之音,以声传情,达到虚实结合,产生余意不尽的韵外之致;场景空间处理突破狭小空间的限制,引向辽阔的境界。该纪录片各方面皆显虚实相生之美,使欣赏者获得隽永、余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中国传统美学在影视中的运用与表达,呈现出中国艺术独树一帜的美学理念与艺术灵韵,让观众在现代影视艺术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韵味。这种表达也是导演运用影视语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更是对民族特色的传承和坚守。

注释:

①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8.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7.

③余月秋.虚实相生与中国电影的诗意生成[J].当代电影,2020(02):65-70.

④笪重光.画筌[M].吴思雷,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4.

⑤邵雯艳,魏亦珊.写意之美:历史纪录片“中国特色”的艺术生成[J].中国电视,2022(10):87-92.

猜你喜欢
书简纪录片空间
乌程汉简 抄书简选
锦句
空间是什么?
书简聚落——福州万科金域国际体验中心
创享空间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海滨书简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