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感”与高帧率的博弈:巧合、创新与反思

2023-11-12 14:55史羽航
视听 2023年10期

◎史羽航

今天,高帧率技术(即High Frame Rate,缩写为HFR)已经走进平常百姓家,在不同的用途、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频频现身。电视上,高帧率助力展现流畅体育赛事,给予观众更加清晰的运动画面;游戏中,高帧率让操作效果顺滑,拥有众多玩家的《和平精英》《王者荣耀》《原神》等游戏都设有可供调节的帧数选择;商场里,电视的广告片、电脑的循环动画,无一不在彰显高帧率技术带来的进阶感官体验。但荧屏上的进步并未引发银幕上电影帧率的大规模更新。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其中较多论述从技术、经济等角度出发,而基于电影理论的论述观点则呈现正反两方阵营,并多集中于反方驳斥。本文将从帧率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演其发展背后的创新逻辑,并从电影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述高帧率与“电影感”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帧率在经典电影理论中的地位,并阐述高帧率电影是否是当下电影进化的维度。

一、巧合中确立的“电影感”

帧率的概念出现于电影史的发端,与人们发现视觉暂留效应的科学进程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12帧/秒到16帧/秒的影片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像的运动,而低于这个数值,静态照片的把戏则会被人眼识破。早期电影有着不同的帧率,通常设置在16 帧/秒到22帧/秒之间①,例如卢米埃尔兄弟16帧/秒的电影和爱迪生公司46 帧/秒的影片拍摄。胶片的昂贵和有限,摄影机、放映机的操作限制,对影像的不同认知等因素合力促成了电影诞生初期帧率的多样化存在。

然而,针对帧率的讨论和改革并未延续早期电影探索呈线性发展的趋势,而是在停滞了几十年之后才陆续有人开始重新审视帧率。这次停滞起始的关键节点在于《爵士歌王》的出现,即声音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于是,20 世纪20 年代末,为配合声音的播放、视听同步的放映需求,多样帧率的影片随默片一同隐退于电影史的舞台,统一为24 帧/秒的影片格式。这是声音技术出现之后的连带效应,并作为一种技术标准长期植根于电影这一场域结构内,形塑了审美习性②,更与“电影感”、电影的仪式意味牢牢捆绑在一起,书写于20 世纪20 年代末之后的各类电影定义之中。

直到1978年,道格拉斯·特朗布尔的重提才让帧率的讨论真正回归电影创作视野。道格拉斯新一轮的帧率尝试强调对于帧率的提升,他的作品《Night of Dreams》《New Magic》都是60 帧/秒的电影作品,虽然这些影片最终仍归于小众的实验性创作,没能走向普及,但高帧率的概念开始被引入学界进行讨论。如果将“严格意义上来说,以每秒48帧或以上帧率拍摄和放映的电影才能称为高帧率影片”③设为基准,梳理自道格拉斯·特朗布尔以来不同高帧率的尝试,可再次将电影分为两个创新面向:高帧率电影创作与超高帧率电影创作。前者包括拍摄30 帧/秒、48 帧/秒、50 帧/秒、60 帧/秒等尝试,后者则包括96 帧/秒、120帧/秒、192帧/秒的尝试,分界线根据以往拍摄帧率的分布可设定在60帧/秒,并且当每秒达到60帧以上时,已经远超出视觉暂留的要求尺度,观众会有置身其中的视觉体验。④用高帧率技术创作的影片包括《泰坦尼克号》《飞驰人生》《夺冠》等,用超高帧率创作的影片则包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等。前者数值上更匹配大多数屏幕的刷新率,并且与游戏、体育赛事等参数相适应,“更加接近真实现实的人类视觉,形成了数字时代的‘电影感’”⑤。后者则追求愈加清晰流畅的体验,在使用上十分超前,并引发热点话题,超高帧率也成了一些影评人的抨击对象。

从电影帧率变化简史中可以看出,所谓24 帧/秒的电影里存在的神秘“电影感”并非源于伟大的电影制作者创作研讨的结果,也不是电影拍摄伊始仪式的延续,而是受到声音技术影响逐渐确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结果。事实上,“电影感”作为影迷,对经典电影、高艺术价值电影的怀旧情感是对电影黄金发展时代的一次神伤。这种怀旧在电影这种大众艺术中显现出不恰当的一面,并在论争中对高帧率电影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力量。

二、现代运动观、数码发展惯性与“保守的”创新逻辑

高帧率电影尝试的背后是提升帧率的演进变化,可以观察到帧率提升的创新意识根植于现代运动观,是更细化的任意瞬间之截取。⑥尽管电影提供了所谓的动态分切,但静态分切仍然附着于帧率的概念,是无法剔除的逻辑。据此,高帧率意图减小间隔以增加静止照片的数量,从而模拟现实世界的连贯运动,便可以看作是现代运动观的显现——以可把握的理想静态模拟想象完整运动全貌,并用无限接近的态度把握动态,可谓“现实的渐近线”⑦的追求。电影本身仿若一部简化时间的机器。按照现代运动观的逻辑,一部标注为120 分钟的电影,其中充斥着无数的缝隙。电影为观众制造时长为120 分钟的幻觉,因为其中那些帧与帧之间的黑暗时刻如果积攒起来,将会消耗掉一定的电影时长。那么,若想令电影尽可能地去触碰现实,高帧率就将是人类真正把握时间之前最真诚的尝试,是放弃自我欺骗念头的突破。如此逻辑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质疑声包括“当把所有影像之间的缝隙都填满,是不是想要直接作用于潜意识?”⑧等。不过,电影史上的帧率从未退回到16 帧/秒的时代,而是经历了12 帧/秒、16 帧/秒、20 帧/秒、46 帧/秒的尝试,最终在选择上体现为总体逐渐走向高帧率的路径。如果真的要如反对声音所言摒弃微分倾向的思路,我们应当重新思考两个问题。首先,电影是否为简化运动的艺术。纵观电影理论各家所言,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看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认为电影应不同于现实,如此才能让电影取得艺术的“身份”。鲁道夫·爱因汉姆支持默片,极力反对有声电影的应用。在其论述中,声音应该是电影追求艺术性时必然失去的部分,只有简化、牺牲电影声音的默片,才可以显现出与现实的区别。但当电影理论、电影史不断书写时,今天看来,鲁道夫·爱因汉姆的论述极不尊重热衷于视听叙事的观众选择,也背离了电影发展史。同时,电影作为艺术的成立条件是不是“简化现实”也受到许多理论家的质疑。其次,在现代运动观角度下,无数细分填充空白才能从帧率维度上推进电影进化。所以,另一个问题则是为何空白的间隙无需填补,人类是否就此满足于粗糙的幻觉制造机器。

事实上,帧率的创新意识与数码时代息息相关,是数码相机发展思维的顺延。不同于胶片的清晰显示,数码相机经历了多次像素爆炸才达到今天的成绩。而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影院银幕尺寸不断地扩大,电影影像的颗粒感更加明显,高帧率与像素一样成为必须⑨,来抵达过去标准意涵上的“电影感”。数字技术目前已在五个维度上提升画面质量⑩,继更大、更清晰、更明亮之后,高帧率由此发展惯性推动,走向高度流畅、清晰、完整的画面呈现。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每个时代的技术体系都有潜在动力,现代技术的动力使电影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它以技术逻辑的方式,发掘了隐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技艺的机制。⑪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不仅为高帧率提供了发展土壤,还给了电影另一条发展的思路。

直到今天,高帧率的创作也算不上主流。一方面在于高帧率电影在影院放映时的技术问题。相比之下,高帧率电影的拍摄更容易达到,然而随之而来的大容量存储、大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跟进,更重要的是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李安的两部120帧/秒影片上映时,全球可供播放高帧率的影院还寥寥无几。这背后的技术、经济原因在学界已有较多论述。另一方面,高帧率带来的观感变化相较其他的影视技术革新更微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让高帧率电影的创作困于小众圈子难以跳脱。第二方面的原因侧面反映出高帧率电影本身是一种“保守的”创新。首先,相比于20世纪20 年代末,声音技术的出现让观众“重新获得”听力,高帧率电影则好似令原本视力已经达到5.0 的观众提高到5.1 的视力,即高帧率不会带来振聋发聩的改变,而是一种制片中性价比不高的尝试。其变化的微弱除了可以和历史上的声音技术相比,还可以在同时代的竞争中发现。3D电影技术、球幕放映、VR电影等,或涉及了更多的模态,或让观众明显地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观影区别。同时,如果回顾电影史,48帧/秒的高帧率电影和历史上爱迪生使用的46帧/秒电影之间差别不大,即便称之为创新、高帧率,也可窥到背后那保守的制片态度。尤其在当下,高帧率已经蔓延到体育赛事影像、游戏、电视广告片等之中,所以它在电影中的应用也不是新颖的尝试。

无论从历史上纵向观察,还是比较同时代各项技术的发展,都可以将高帧率电影看作一种“保守的”创新。而这次创新符合当下发展的逻辑,可预见其未来仍会有良好的发展。但如此“保守”却面对着许多反对声,这就迫使我们回看这项技术在遵守所谓“电影感”时期的电影理论话语之中的位置。

三、针对“电影感”消逝批判的反思

尽管高帧率在其他影像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应用,但是电影研究者对高帧率电影仍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高帧率驱散了“电影感”。例如,影评人毛尖就曾激烈地批评道:“120帧是什么,电影在这种超高清里失去了本质和定义。”⑫有学者将各类批判总结起来,认为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HFR破坏了“电影感”,例如《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中的应用。⑬除了以上总结,还有学者表现出对HFR 视觉效果的担忧,认为过于清晰、流畅的画面将会给人以“高清眩晕”之感。⑭给予高帧率电影认可的学者则认为“追求极致的感官体验是‘技术回溯真实’的另一个典型路径”⑮,并围绕“现实”这一论题支持高帧率电影的探索,认为“归根结底,电影的核心魅力还在于切近现实的故事本身”⑯。针对贴近现实的论述,质疑声指责“清晰逼真到足以产生沉浸感的画面,反而让观众感觉不到‘真实’”⑰。针对高帧率电影的大多数批判都指向“电影感”的消弭,但这种带有强烈怀旧意味的指责却和一些经典电影理论的论述相悖。

首先,高帧率电影尊重了开放的整体,有着对世界中各个信息平等展现的努力,做到了形式上“不像链条齿轮一样环环相扣”⑱,但内容仍然明白易懂。就像批评者对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指出的那样:“难以脱离作为背景的事物,扰乱了场景的主要信息。”⑲创作者似乎是有意为之。该片摄影师迪米特利·波泰利在访谈中说道:“我觉得不应该说是为了加强真实感,我们只是为了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观众感觉身临其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还原一个旁观的视角,是让观众置入场景中去体会生活。既然是生活,就应当具有如生活般流畅的运动,目之所及都是清楚明晰的。巴赞的观点能够作为支持高帧率电影的有力回击:高帧率电影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主角以外的其他影像,并让观众增加了观看的自主权,那个几乎被制作人员完全统治的统一“元电影”理想在不打破观影模式的“保守”创新中得到了突围,观众阅读银幕信息就像走进生活一样,自行发现并关注自己在乎的内容,从而搭建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同时,该类电影的形式不曾发生如VR 电影或者互动电影那样巨大的改变,高帧率是一种不主动干扰电影叙事的电影技术进化。高帧率电影配合了巴赞论述中伪现实主义(pseudo-realism)⑳的进阶,却不对叙事构成较大的威胁,人类普适而永恒的真理表达仍然流淌在叙事之中不被影响。可以说,高帧率技术让巴赞近乎苛刻的理想电影追求有了一个更简单的切入口。巴赞曾高度赞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他认可的观影方式是“观众的思维必须从一个事件跳跃到另一个事件,就像过河的时候从一块石头上跳跃到另一块石头上;我们有可能会在跳到另一块石头之前心生犹豫,或者失去平衡、脚底打滑”㉑。尽管《双子杀手》的剧本是好莱坞大片式的剧本,但是高帧率带来的影像丰富性,保存了“脚底打滑”的趣味。追求幻象的心理意图在高帧率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兼顾好莱坞叙事法则,这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影像哲学在当代向好莱坞入侵的胜利,也是主题意涵表达和对象物幻象展现之间达到的新平衡,而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如果说高帧率电影的创作尝试更多基于确切的视觉考量,模拟还原流畅的生活内容,那么超高帧率的创作尝试则意图超越人眼,达成高级“电影眼”成就。例如,使用高帧率技术的《飞驰人生》让观众看清了赛车比赛中的激烈场景,而李安的《双子杀手》采用120帧/秒的技术,结合大量主观镜头、正面特写、激烈打斗场景,给予观众超越生活的体验,仿佛观众就是主角,展开一场逼真的闯关游戏。此时坐在CINITY 影院中的观众,就如同斯蒂芬妮·梅尔笔下的伊莎贝拉“复活”时睁眼的一瞬——转变为吸血鬼的她看到了之前作为人类无法关注到的生活细节,人类的眼睛看见了超越物种局限的影像。反对者则认为,人眼在观看快速运动的影像时往往会产生模糊的效果,所以电影的高帧率技术反而失去了原本人类眼睛带来的“残影”效果,这不是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它是非常不合常理的技术。这一驳斥在科学进步、技术发展、“后人类理论”论题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已是颇为固执的论述。此类反驳观点建立在“人类的眼睛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馈”之上。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则会发现这种人类中心的视角并不准确,或者说我们实则是在预设了人类眼睛是标准眼的基础上观察这个世界。放眼整个自然界,人类的视力没有达到顶级,那么要更加准确地观察现实就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超高帧率电影将是助力我们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除此之外,高帧率有时也体现出切合剧情需要的一面。例如,《双子杀手》的男主角是一个具有“鹰眼”的特种战士,观众通过观影的方式体验主角亨利的人生,延展自身经历,高帧率技术在此时就十分适用。对于《双子杀手》,李安曾坦言:“120 帧的媒介允许主观介入,比以前更注重从主角的眼光出发……亨利之所以能瞄准射击对象,依赖于他的眼睛对高速运动物体瞬时位置的超强分辨能力,普通人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亨利才是难得的精英杀手。但现在观众可以借助于120 帧率直接看到亨利的超高速主观视点所看到的世界。”㉒而且比一些动物更容易看到“残影”的人类,也可以将高帧率认作对人类眼睛的进化。高帧率技术的另一个贡献在于能清晰体现黑暗中的场景,这让因技术缺陷而缺失的暗夜打斗戏份登上银幕,成为现实生活更全面的补充。无论是视觉模糊还是夜视能力不足,抑或在恐惧的时候大脑空白,人类生理的局限从未阻止自身想要达到这些能力的想象——毕竟我们发明了夜视仪、高帧率摄影机等。那么,在当代电影中打破“电影感”而拓展人类认知便具有积极意义。如巴赞所言,“摄影在超现实主义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所创造的影像也是一种自然实在”㉓,电影走向高帧率的过程,也是更好补充现实的过程。

除了弥补人类的缺憾,高帧率的参与还让电影成为当代社会更高级的“香料”。这种神奇的“香料”能够激发一些电影理论家曾经向往的境界——更深层、瞬时的生命体验与人类的观察本能。对生活中细小之物的观照让电影具有像现实生活一样细腻的纹理,用影像的方式呈现,让观众重新注意生活中原本就清晰可见却不断被忽视的事物。

最后,高帧率技术在实验研究中都反映出观众的偏好和认知能力的增强,是该技术拥有应用空间的另一证明。有学者在实验中证实,帧率为240帧/秒的三维运动图像比帧率为120帧/秒或60帧/秒的图像更利于观看者辨别深度,且高帧率的影像能给予观看者更自然的运动和深度印象。㉔在3D电影的观看满意度调查中,观众也明显倾向于较高帧率的3D视频。㉕有学者从不同景别出发,证实了“主观感受最好的都是120FPS”,而且在全景和中景中,高帧率影像具有绝对的优势。㉖还有学者从真实感、运动平滑度、清晰度、深度认知和总体偏好五方面来评估观看者的倾向,结果显示,观众更倾向于高帧率影像。㉗还有一些研究从观看距离和高帧率影像的关系、高帧率技术成本控制等角度出发,意图推广高帧率在影像上的应用。

总而言之,高帧率电影虽然打破了“电影感”,但是和经典电影理论的论述相匹配,是巴赞理想电影的努力方向。高帧率电影在增强伪现实主义的同时,平衡叙事主题表达,进化“电影眼”从而更好地补充现实,并且给予人眼进阶体验,在众多实验中反映出观看者对其的偏好。由此看来,对24 帧/秒带来的“电影感”的一再坚持态度在未来难以维持主流话语地位,高帧率电影很有可能走得更远。

四、结语

高帧率技术符合现代运动观,顺应数码时代进阶思维,从提高帧率的角度达成巴赞伪现实主义和叙事、精神之间的新平衡,“保守地”达成了电影的创新。恪守24帧/秒的“电影感”、仪式感在银幕与荧屏的争夺战中形成牵制力量,并且,复古怀旧的“电影感”坚持是在抵抗新生电影观众的基础上确立的。尽管高帧率技术在放映端普及的拖沓延缓了电影的进阶,但是在内存更大、传输更快的今天,高帧率电影的广泛应用仍是可见的未来。

注释:

①TURNOCK J.Removing the Pane of Glass:"The Hobbit",3D High Frame Rate Filmmaking,and the Rhetoric of Digital Convergence[J].Film Criticism,2013,37/38(3/1):30-59.

②⑨兰健华,饶曙光.“高帧率电影”及其美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11):35-43.

③孟祥峰.高新放映技术在影院中的应用[J].现代电影技术,2021(06):44-48.

④戴健,齐梦若.高帧率电影的历史溯源、审美表征与未来图景[J].电影评介,2022(10):105-108.

⑤高源.数字电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⑥[法]吉尔·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M].谢强,马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⑦⑳㉓Andre Bazin.The Ontology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What is Cinema? Hugh Gray (tra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Vol.1:9-16.

⑧戴锦华:电影正越来越依赖技术、远离文化|从李安新片说起[EB/OL].界面新闻,2019-10-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146324929382802&wfr=spider&for=pc.

⑩⑲范嵬玮.真实与虚构下的数字技术——浅谈电影艺术未来的表现形式[J].电影文学,2021(24):67-70.

⑪董金平.新科技革命与后人类时代的社会理论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1):51-58.

⑫毛尖:我反对李安的120 帧理念[EB/OL].澎湃新闻,2019-10-2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731169.

⑬张斌.HFR/3D 电影的奇幻漂流——《双子杀手》与电影的未来想象[J].艺术评论,2019(12):45-55.

⑭陈琳娜.数字技术电影美学的当代建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⑮王博.回溯与重塑:21 世纪以来新技术建构电影叙事的两种样式[J].当代电影,2021(07):140-144.

⑯霍战朝,峻冰.新技术革命时代电影本体美学启示录——以2010 年以来李安作品为例[J].电影评介,2020(13):32-36.

⑰周粟.《双子杀手》引发的“李安悖论”与对现实感的救赎——击破阻碍沉浸式电影发展的“第四面墙”[J].艺术评论,2020(04):128-141.

⑱㉑ Andre Bazin.What is Cinema?[M].Hugh Gray(tra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Vol.2:16-40.

㉒吴明.放映:超高清数字电影的美学价值与表达潜力[J].文艺研究,2021(01):103-116.

㉔Yoshihiko Kuroki.Improvement of 3D Visual Image Quality by Using High Frame Rate[J].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2012,20(10):566-574.

㉕ Amin Banitalebi-Dehkordi et al.Effect of High Frame Rates on 3D Video Quality of Experience[A].IEEE.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New York:IEEE Press,2014:416-417.

㉖张焓,刘戈三.不同帧率下电影动态镜头影像质量探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9(06):12-18.

㉗Laurie M.Wilcox et al.Evidence that Viewers Prefer Higher Frame-Rate Film[J].AC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Perception,2015,12(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