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露、代健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
航天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安全的“基石”。我国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予以鼓励和支持。在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航天也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随着中国航天国际化战略的大力实施,标准作为共通的技术语言,在运载火箭对外发射服务、联合研制、整星出口等航天国际合作项目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015 年之前,我国航天标准由于保密等因素,在国际合作中无法直接对外提供,不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航天的市场份额。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015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代表中国航天技术水平和实力、对外公开发布的民用航天国际合作标准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牵引带动航天装备、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然而,传统的制标模式在响应速度、自主先进、全面公开、国际接轨等方面有一定制约,已经无法满足标准国际化管理及快速应用的现实需求。为适应民用航天国际合作标准建设实施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的特点,通过不断探索提升,总结出以工程化管理为核心的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的模式方法,为高质量保障航天国际合作任务成功、高效率履约完成航天合作项目、高效益支撑中国航天国际化战略和航天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首先需要从标准国际化的“全要素”“全流程”角度开展系统顶层设计。围绕《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等国家规划文件,设计提出《中国航天标准建设与实施总体方案》。基于《总体方案》,结合年度实施推进策略,每一年度论证编制民用航天国际合作标准建设年度工作方案,规范指导年度任务实施。通过系统任务分解和集成示范应用的不断迭代,加强对总体过程管理的精准把控。其次要组建适合民用航天国际合作标准建设实施的工作体系。工作体系应由组织管理抓总单位、技术咨询指导单位、各相关实施应用单位组成。技术咨询指导单位一般由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负责对航天国家标准、航天行业标准及其英文版进行指导和审查把关。在具体项目实施推进层面,抓总单位组织依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航天各院及所属相关单位组成联合制标项目组,开展具体标准制定工作;由各相关院所、相应项目组依托航天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标准实施应用试点示范。
为了有效满足我国航天国际合作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弥补我国航天国际标准数量不足和领域局限等问题,围绕中国航天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开展航天国家标准、航天行业标准英文版制定转化工作。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调研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埃及二号遥感卫星、国际月球科研站等国际合作项目,从项目谈判签约、研制监造、在轨交付等各个环节深入分析标准需求,并对比国内现有标准基础,总结梳理急需进行英文版转化的标准项目,经评审后纳入英文版计划,分批开展航天标准英文版制定转化工作。目前,共分六批研究转化了几百项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优先满足了当前航天联合研制、整星出口、设备和器部件出口、对外发射和搭载服务、遥感数据合作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急需。
此外,在重点领域的航天国际合作项目中,标准英文版的制定转化要坚持一致性、先进性和公开性原则。其中,一致性是指标准英文版与其对应的中文版项目完全一致,对内科研生产和对外国际合作使用中保持协调;先进性是指制定转化的标准要代表我国航天技术先进水平和民用航天自主创新成果,对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空局等组织机构,实现与国际接轨;公开性是指标准体系中仅纳入可公开发布的标准,要符合国家保密和知识产权管理要求。
在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的制定中,采取严格标准保密审核、严控标准编制质量、建立快速立项渠道的“三级”过程管理,确保制标工作的精细化。
严守保密红线是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制定的前提。航天国家标准、航天行业标准英文版的制定均须通过严格的保密审核。标准各阶段稿和有关材料,由主编单位提出保密审核意见,报送至组织管理抓总单位。抓总单位对各单位的报送材料和有关证明进行二次审核确认。
严控质量是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编制的基础。每项标准英文版均需由总体单位委派具体的技术主管人。在标准编制工作中,组建由各院相关标准主编人、技术主管人、英语语言专家等共同构成的标准项目组,开展标准对比分析、编制制定、翻译转化。同时依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咨询指导和审查把关,确保英文版标准语言的准确性及技术内容的先进性,通过各级质量审核,对标准质量进行精细化闭环管控,从而有效提升标准水平。
建立快速立项渠道是中国航天标准英文版编制的核心。针对在标准英文版翻译编制过程中发现的中文版标准语言或技术问题,建立标准制修订快速立项渠道,形成标准中英文版同步更新联动机制,同时进行中文版修订和英文版翻译制定。对于航天国际合作急需标准,组建标准翻译快速响应项目组,在中文版标准项目报批稿形成后,组织开展专业翻译、技术校对、意译处理等工作,实现了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制定、同步更新,为重点领域国际合作标准的快速应用提供保障。
以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加强航天国际合作全周期的标准应用。围绕中巴资源系列卫星、中法天文卫星等具体航天国际合作项目,针对项目所处的研制周期,试点开展相应阶段中国航天标准的实施应用。通过与外方的管理沟通对接、技术方案协调、标准对比分析、仿真演示验证等,逐步使我国标准受到外方认可。对于国际合作项目研制中急需的标准,结合研制过程中技术的不断总结提升,开展标准快速制定和转化,并直接在试点项目研制中实施,通过标准应用不断验证技术成熟度,反复迭代并固化后,在其他国际合作项目中推广应用。
通过边研制边总结、边制标边实施的快速制标模式,形成在谈判签约、联合研制、发射服务、搭载服务等航天国际合作全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国航天标准应用推广方案,有效降低履约风险、推动技术互认、促进顺利交付、实现相互兼容。
通过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的工程化管理,促进了中国航天标准在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国航天先进技术水平和实力,支撑了国际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标准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在航天器联合研制中,通过将中国航天标准纳入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作为外方监理开展卫星监造的技术准则,保证项目研制质量。在某两项中外联合研制项目中,卫星平台和关键载荷均由我国研制,航天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航天器研制技术流程编写规则》《航天器研制计划流程编写规则》《航天产品保证要求》等纳入了两个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关键项目质量控制获得外方高度认可。在另外两项中外研制项目中,我国负责卫星平台研制,采用航天国家标准《航天器接地要求》对卫星平台进行了严格接地和电搭接,保证了外方仪器不受卫星平台仪器设备的电磁干扰,有力保障了外方搭载载荷与平台的电磁兼容性。
在发射和搭载服务中,通过执行先进可靠的中国航天标准,在空间碎片减缓、星箭接口等方面统一要求、规范操作,将推动发射服务和整星交付的顺利实施。在某外方通信卫星等发射服务,《运载火箭与航天器接口要求》《航天器与运载火箭匹配试验要求》等航天国家标准用于运载火箭与卫星接口设计和匹配试验,写进了星箭接口控制文件,有力确保了星箭对接和联调联试正确性;《运载火箭飞行结果分析与评定》《星箭界面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要求》等航天国家标准纳入了发射技术文件,作为对外发射服务的技术准则,有力支撑保证了外星发射任务和在轨交付的顺利成功。
中国航天标准作为国际合作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能够间接便利航天国际合作中技术交流对接,促进合同签约谈判效率。“十三五”期间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在工程化管理模式的间接推动下,我国宇航国际合作领域范围、项目数量实现突破性提升。成功开拓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宇航市场,共签署多颗整星在轨交付合同,以及在轨交付任务;多次执行国际发射和搭载发射任务,将多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实现了以我方标准为主引导技术路线。
“十四五”是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关键期,随着航天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大幅提升,外方客户对质量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支撑和带动中国航天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合作伙伴,需要通过将标准有机融入到航天国际合作的全过程、全要素,做到“设计有依据,试验有规范,生产有标准”,能够有效提升航天联合研制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使研制周期大幅缩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制成本,实现航天国际合作发射任务成功率和任务完成率的稳步提升。
通过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的工程化管理,将中国航天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标准形式不断推向国际,实现对内对外标准相互统一,直接应用于航天国际合作项目,使中国航天打开了国际市场,推动促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组织与我国开展航天国际合作。近年来,标准服务于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满足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对标准的需求,中国航天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这对于支撑我国航天全面实质性参与空间领域国际合作、展现我国大国形象、实现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