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惠玲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器械处理不当或护理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患者受到损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多,用量亦随之增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升高[1]。为提高医疗质量,避免不良事件,维护患者生命安全,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与风险防控十分必要。风险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可用于评估、处理医疗风险,且有利于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2-3]。相较于常规器械管理,其优势在于可降低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做到提前预防,提高医疗质量。手供一体化是运用于手术室与供应室之间的智能仓储物流模式。由于医疗器械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可能存在损耗风险,而通过手供一体化干预,采用手术室-供应室垂直升降物流系统,实现储存与运输一体化,既可提高院内转运效率,又可降低转运风险,已成为当下手术室器械管理发展新方向[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清洗合格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8 月至2022 年1 月于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 年2—7 月于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术中分别使用467、492 件手术器械。护理人员10 名,均为女性;年龄23~36 岁,平均(29.76±4.59)岁;就职年限2~10 年,平均(6.21±1.92)年;研究期间无调任或离职。两组护理人员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龙岩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生命体征稳定;年龄≥20 岁;无认知障碍可配合护理措施;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术前感染;合并严重慢性疾病;存在手术禁忌证,如麻醉剂不耐受等。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具体如下。(1)安排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负责定期清点、发放、回收、检查器械,根据医疗器械不同专科配套进行分类摆放,对于不常用或价格不菲的器械给予一定的包装保护,对特殊器械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污染;同时建立器械账本,记录出借、维修、清洗情况。(2)院内交接转运过程中,常规医疗器械需设置保护垫,贵重、精密仪器需安排2 个及以上人员进行交接,记录交接过程,术中使用需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损伤或传递时脱落,保护尖锐部分,对腔镜手术器械需尽量避免镜面磨损。(3)术后严格遵照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清点无误后送往清洁室进行规范化清洁消毒;可拆分器械需完全拆卸后仔细清理,且需注意后续应正确安装;对于无法使用机器清洗的器械应给予手工清洁,清洁后务必烘干防止湿包、残留水渍等,干燥处理后放归原处,并进行常规预处理与保养。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1)风险管理模式:成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主要为医院设备管理组组长及组员,负责对各科手术主治医师、护理人员、清洗室工作人员、仪器转运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手术室器械组成、调试、使用、清洗灭菌等。小组成员广泛查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际缺损情况,总结本院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若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器械受损,需加强护理人员器械操作培训工作;若因清洗不当导致器械使用寿命缩短,需加强清洗室工作人员相关培训。每次开展手术时,小组成员需对器械转运、放置、使用、术后清洁进行全程监督,统计器械受损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每次手术结束后需开会总结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时改进调整,以此为循证依据,逐步精进干预措施,减少风险因素。(2)手供一体化干预:手术室与医疗器械供应室的器械管理标准应保持一致,由供应室将无菌医疗器械通过电梯井直接运送至各手术科室,供应室与手术部需相互配合完成术前器械清点、运输、清洁消毒等工作,做好交接登记,交接时务必准确填写科室名称、手术名称、患者姓名、器械数量、使用日期和归还日期等。术后手术室护理人员通知清洁室人员回收,搭乘污物电梯直达清洁区,清洗消毒过程同对照组,而后通过电梯送至供应室。供应室人员接收器械后需清点数目,检查清洁质量,做好回收登记,统计缺损情况。
比较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清洗合格率、湿包率及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1)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器械或异物遗留于体内、术中输血、输液反应、器械准备不充分及麻醉苏醒期留置针、引流管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清洗合格率、湿包率:根据《医院消毒技术规范》[5],器械清洗完成后,在其表面齿槽、轴节部位滴入少量隐血检测试剂,使用目测法及放大镜观察表面情况,若表面、轴节、齿槽处无残留物,且隐血测试结果为阴性,则视为合格;物体含水量>5%即为湿包。(3)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采用本院自制手术室医疗器械问卷分别于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实施前后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总分100 分,考核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组成(15 分)、使用规范(30 分)、清洗灭菌(15 分)、缺陷检查(20 分)、保养及注意事项(20 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人员医疗器械知识水平越高。
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湿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湿包率比较[件(%)]
实施后,护理人员医疗器械组成、使用规范、清洗灭菌、缺陷检查、保养及注意事项评分、总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比较(分,±s)
表4 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比较(分,±s)
时间 人数 医疗器械组成 使用规范 清洗灭菌实施前 10 10.93±2.61 24.82±3.73 10.62±2.88实施后 10 8.44±2.39 20.17±4.56 7.62±2.14 t 2.225 2.496 2.644 P 0.039 0.022 0.016时间 人数 缺陷检查 保养及注意事项 总分实施前 10 16.49±2.17 15.35±3.19 78.21±9.36实施后 10 13.58±3.46 11.27±3.42 61.08±11.43 t 2.253 2.759 3.667 P 0.037 0.013 0.002
手术室医疗风险较高,尤其因医疗器械处理不当发生的不良事件,不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故需采取强有力的护理管理措施和干预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指通过一定干预措施对医疗器械进行有效管理,预先减少不良事件风险因素,旨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给予患者更好的医疗保障。相关研究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可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6-7]。而手供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便捷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加强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术前准备效率,辅助手术顺利进行。目前,加强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与风险防控成为各医院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清洗合格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可有效降低手术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模式比传统管理模式更加强调细节和人员管理,术前专业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手术安全责任意识,术中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利于规范各项器械操作流程,术后总结、逐步精进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凌佩瑶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通过手供一体化系统联合手术室和供应室,严格把控医疗器械运送安全性和清洗规范性,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湿包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可提高器械清洗合格率,减少湿包发生。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干预可提高清洁室人员认知水平,使其充分了解规范清洗的重要性,在进行清洁消毒时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理,故可有效提高器械清洗质量,降低湿包率。本研究还对护理人员医疗器械知识进行了考核,结果显示,经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后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知识水平得到了提升。其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干预中护理人员系统学习医疗器械相关知识,手术过程中能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使用器械,在手供一体化系统支持下实现对医疗器械的规范化运输,同时在每次手术后开会总结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通过持续性改进护理操作技术,医疗器械认知水平与工作质量逐渐提升,与宋彩霞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模式联合手供一体化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手术患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器械管理质量与清洗质量,降低湿包率,同时提升护理人员手术室医疗器械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