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污染红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3-11-11 15:55王娇娇武春媛谭华东李怡
热带作物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环境因子红壤吡虫啉

王娇娇 武春媛 谭华东 李怡

关键词:蚯蚓;细菌群落;吡虫啉;啶虫脒;红壤;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新烟碱类杀虫剂(neonicotinoids, NEOs)是在烟碱结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类新型杀虫剂,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杀虫剂之一[1],广泛应用于农业、景观、动物领域的害虫防治,主要包括吡虫啉( imidacloprid, IMI )、啶虫脒(acetamiprid, ACE)、噻虫胺(clothianidin, CLO)、噻虫啉(thiacloprid, THD)、噻虫嗪(thiamethoxam,THM)、烯啶虫胺(nitenpyram, NIT)和呋虫胺(dinotefuran, DIN)等[2]。NEOs 是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的激动剂,主要通过选择性控制昆虫神经系统中烟碱型乙酰胆碱酯酶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达到杀虫目的[3]。NEOs 具有水溶性和持久性,在土壤当中的半衰期从几十到几百天不等;其较高的淋溶和径流潜力,能在土壤中连续积累并随地表径流或渗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4],世界上大多河流水体中都可监测到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5]。其频繁使用可在土壤、水体中累积毒性,使NEOs 在土壤、水体和生物中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环境问题[6-7]。多项研究发现,NEOs 残留会对非靶标有益生物蜜蜂、鸟类、蚯蚓等构成伤害[8-10];水体中的NEOs 残留会对鱼类、蝌蚪等水生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11-13],除此之外,NEOs 可通过食物链致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严重会导致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伤,甚至死亡[14]。鉴于NEOs 的危害,作为欧盟农业大国,法国已于2018 年开始全面禁止NEOs 用于植物虫害防控[15]。

常见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主要为生物修复[16]。目前,生物修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利用动物修复土壤的研究相对较少[17]。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4]。蚯蚓吸食污染物后,其作穴、排泄等行为可促进微生物活性、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从而改变土壤养分转化情况[18];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平衡对土壤有重要的影响。而细菌作为微生物中含量最多、丰度最高的类群,能够参与土壤中多数养分的转化,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上发挥着重要功能,因此常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的早期指标[19]。

南方红壤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农田开发强度大[20];IMI、ACE 是使用较广的2 种NEOs,它们普遍残留在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NEOs 在土壤当中的环境行为,但较少有关蚯蚓作用于IMI、ACE污染红壤的修复机制研究。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为土壤修复动物,选取IMI、ACE 两种常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蚯蚓对NEOs 污染红壤的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潜在的降解微生物类群及蚯蚓对农田红壤NEOs 的去除能力,为NEOs 污染农田红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土壤采自海南省澄迈县(110°2′25″E,19°44′5″N)无吡虫啉、啶虫脒污染的土地。采集0~20 cm 深度土样,自然风干后,研磨过20 目尼龙筛,经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pH 为6.14,土壤有机质(SOM) 25.41 g/kg,全氮(TN)1.21 g/kg,全磷(TP) 1.32 g/kg,全钾(TK)1.38 g/kg。供试蚯蚓品种为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态农业基地。试验前,选择健康、具有相似长度和体重,且有环带的成熟蚯蚓[21],用无菌水清洗,并置于湿滤纸上,25 ℃,黑暗中清肠48 h,在试验土壤中适应2 周。吡虫啉和啶虫脒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在开展试验前,了解蚯蚓在不同浓度吡虫啉、啶虫脒污染红壤中的存活情况。分别在农药浓度为0.5、1.0、1.5、2.0、2.5、3.0、5.0 mg/kg 的试验红壤中加入蚯蚓,进行为期30 d的预试验,每日观察记录蚯蚓的存活情况。预试验结果显示,在低于吡虫啉2.5 mg/kg、啶虫脒2.0 mg/kg 浓度农药处理组中蚯蚓存活情况良好,从而确定试验农药浓度为吡虫啉2.0 mg/kg、啶虫脒1.5 mg/kg。

称取200 g 过2 mm 筛的风干土样至500 mL烧杯中,分别将相应浓度的吡虫啉(2.0 mg/kg)、啶虫脒(1.5 mg/kg)充分混匀至土样中,每个烧杯中加入10 条大小、长度和体重相似的蚯蚓,放于避光处培养。共设置5 组:自然土壤(CK),土壤中添加吡虫啉(BCK),土壤中添加啶虫脒(DCK),土壤中添加吡虫啉与蚯蚓(B),土壤中添加啶虫脒与蚯蚓(D)。每处理设置3 个重复。培养条件为:持续黑暗,温度控制在25 ℃,每天对蚯蚓进行生物学观察,定期向土壤中加入无菌超纯水,控制含水量在30%左右。待试验结束(第28 天),将蚯蚓取出后,采土样保存于–80 ℃冰箱,备用。

1.2.2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参照《土壤农化分析》[22]。pH 采用电极法测定,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TP)采用钼锑显色法测定,全钾(TK)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有机质(SOM)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1.2.3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 根据E.Z.N.A.®soil DNA kit(Omega Bio-tek, Norcross, GA, U.S.)说明书进行土壤总DNA 抽提,使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提取质量,使用NanoDrop2000测定DNA浓度和纯度;使用338F(5′-ACTCCTACGGGAGGCAGCAG-3′)和806R(5′-GGACTACHVGGGTWTCTAAT-3′)对16S rRNA 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PCR 扩增,每个样本设置3 个重复。将同一样本的PCR 产物混合后使用2%琼脂糖凝胶回收PCR 产物,利用AxyPrep DNA Gel ExtractionKit(Axygen Biosciences, Union City, CA,USA)进行回收产物纯化,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用Quantus™ Fluorometer(Promega, USA)对回收产物进行检测定量,利用Illumina 公司的Miseq PE300/NovaSeq PE250 平台进行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測序,通过比对Sliva 数据库(版本138)分析不同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1.3 数据处理

采用JMP Pro14.3.0、Origin 2019b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Qiime 1.9.1、美吉生物云平台、Gephi 0.9、RStudio 等软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中所含OTUs 数目分析

对5 个处理,共15 个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按照97% 的相似水平对有效序列进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聚类,共获得3501 个OTUs。对各组样品的独有OTUs 和组间样品的重叠OTUs 进行Venn 图分析(图1)。自然土壤(CK)、土壤中添加吡虫啉(BCK)、土壤中添加啶虫脒(DCK)、土壤中添加吡虫啉与蚯蚓(B)、土壤中添加啶虫脒与蚯蚓(D)5 个处理的OTUs 总数分别为2598、1766、1903、2199 和2021,自然土壤的OTUs 数量最多,吡虫啉农药處理土壤的OTUs 数量最少;各处理组中特有的OTUs按数量高低排序为:CK>B>D>DCK>BCK,特有的OTUs 数目分别是247、135、80、45、27(表1)。

2.2 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α 多样性的变化

α 多样性可以确定微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的变化。通过分别计算α 多样性指数中Chao1 和Shannon 指数,对微生物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土壤细菌α 多样性的统计结果显示(表2),Chao1 和Shannon 指数在CK 与BCK、DCK 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所有处理中CK 的Chao1 和Shannon 指数最高;分别添加IMI、ACE 的BCK 和DCK 处理的Chao1和Shannon 指数最低;在引入蚯蚓之后的B 和D处理中,Chao1 和Shannon 指数有所提升。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IMI、ACE 暴露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添加蚯蚓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说明蚯蚓在IMI、ACE 污染土壤中的生长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2.3 不同处理对门、属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物种门水平的相对丰度变化如图2 所示。将相对丰度大于1%的细菌门视为优势细菌门,从图2 中可以看出,在BCK和DCK 处理中, NEOs 对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有显著影响。与CK 相比,BCK 和DCK处理的放线菌门( 相对丰度分别为21.5% 和29.5%)、变形菌门(7.7%和10.1%)、拟杆菌门(1.6%和1.8%)、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1.5%和1.8%),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加入农药前后,细菌优势菌门由CK 的放线菌门(39.5%)转变为BCK 和DCK 处理的厚壁菌门(55.8%和41.2%);BCK 和DCK 处理的丰度变化基本相似。B、D 处理与BCK、DCK 处理相比较发现,加入蚯蚓显著提高了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厚壁菌门的丰度则有所下降。

属水平上,对相对丰度大于2%的菌属变化进行分析(图3)。与CK 相比,BCK 和DCK 处理组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丰度明显增加,弱酸杆菌属(Ilumatobacter sp.)、甲基醌菌属(Demequina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菌属丰度减少;假芽孢杆菌属(Fictibacillus sp.)只存在于农药处理组;在加入蚯蚓的B 和D 处理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而弱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微杆菌属的丰度均有所提升。结果表明,IMI、ACE 暴露显著改变了土壤原有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而蚯蚓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IMI、ACE 暴露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

为进一步了解细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所有处理后的细菌丰度前30 的菌属进行了相关性网络分析(R≥0.6, P<0.05)(图4)。结果表明,由于正相关的边数量(421)大于负相关的边数量(46),可以推断细菌菌群的协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菌属属于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链霉菌属、厚壁菌门中的芽孢杆菌属与各菌属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较为明显。

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不同处理28 d 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如表3 所示。与CK 相比,BCK 和DCK 处理的SOM、TN含量显著降低,TK 含量变化不明显,TP 和pH的变化不显著。添加蚯蚓后,与BCK 和DCK 处理相比,B 和D 处理中的TN、TK、TP 和pH 均有提高,SOM 含量显著降低。将所有土壤细菌分类属水平总丰度前30(R≥0.6, P<0.05)与5 个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共现模式可视化为一个关联网络图(图5)。由图5 可以看出,占比最多的菌门是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ota ); 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与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放线菌门、绿弯菌门( Chloroflexi ) 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大部分菌属与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的多数菌属均与环境因子呈负相关。放线菌门中的大部分菌属与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小部分菌属与环境因子呈负相关,如,微杆菌属(Microbaterium sp.)与TN、TP、pH 呈正相关;微酸菌属(Ilumatobacter sp.)与TN、TP、TK、pH 呈正相关;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 sp.)与pH 呈正相关;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与SOM 呈正相关,与TK、pH 呈负相关;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 sp.)与SOM、pH 呈正相关,与TK 呈负相关。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大部分菌属与TK 等环境因子呈正相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与环境因子相关的3 个菌属中,2 个菌属与TN、TP、TK、pH 等环境因子均呈较强正向关联,1 个菌属与TN、pH 呈正相关,2 个菌属与SOM 呈负相关。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多数菌属与TK 呈负相关,与SOM 呈正相关,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与TN、TP、TK、pH 等环境因子均呈负相关,且关联性较强,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与TP、TK 呈负相关,与SOM呈正相关。

在各处理的属水平上进行冗余分析(图6)。RDA 的2 个轴累积解释了68.49%的总变量,第1个轴和第2 个轴分别解释了65.64%和2.85%的变异度。其中,pH、TN、TK 和SOM 的箭头连线较长,TN 和pH 与第一轴的夹角比较小,SOM 相对于TP 和TK 夹角和线长都有优势。说明在属水平上,土壤pH、TN、TK 和SOM 能较好地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

3 讨论

3.1 蚯蚓处理对吡虫啉、啶虫脒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24]。

本研究在预试验蚯蚓生存情况良好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壤中吡虫啉(IMI)、啶虫脒(ACE)的浓度;试验中,为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每天观察记录红壤中蚯蚓的存活情况,及时将死亡蚯蚓挑出(用牙签刺激蚯蚓尾部查看有无反应判断蚯蚓是否死亡),因此,可基本排除蚯蚓死亡带来的试验干扰因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加入IMI、ACE 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而添加蚯蚓,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受IMI、ACE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门水平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与CK 相比,BCK和DCK 处理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髌骨细菌门的丰度均降低,优势菌门由CK 的放线菌门转变为BCK、DCK 处理的厚壁菌门。厚壁菌门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25];在BCK 和DCK 处理中,厚壁菌门作为优势菌门,可能是由于IMI、ACE 的加入,对土壤微生物造成毒害,导致土壤中不耐受IMI、ACE 的细菌失活死亡,促使厚壁菌门细菌逐渐成为优势菌并大量繁殖,以此应对土壤中的污染。添加蚯蚓后,B、D 处理土壤中的厚壁菌门的丰度明显下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髌骨菌门的丰度有所提升。

变形菌门是富营养菌,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丰度会增加[26],其外膜可抵抗外界环境的侵害,使细菌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27];其丰度增加,可能是由于蚯蚓的添加,在土壤中挖孔取食增加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提升了微生物数量;放线菌门丰度有所提升,可能是蚯蚓在土壤中生长的过程中,其排泄物产生的放线菌含量较高导致的[28]。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是土壤中具有杀虫剂耐药性和大分子有机物的主要降解者,这些降解和耐受菌门丰度的提升,可能加速了土壤中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生物降解,减轻了其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毒害作用[29]。BCK 和DCK 处理中高丰度的厚壁菌门,暗示在其处理中可能存在有机污染物未被降解;B、D 处理中,蚯蚓引入后厚壁菌门的丰度明显下降,推测在蚯蚓的生长活动过程中,土壤中部分有机污染物可能被降解。由此可得,与CK 相比,NEOs 的加入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对大部分细菌有毒副作用,导致细菌丰度下降;与未添加蚯蚓的处理相比,加入蚯蚓的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优势菌门组成也发生了改变,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3.2 蚯蚓与吡虫啉、啶虫脒污染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与CK 相比,随着IMI、ACE 的添加,BCK和DCK 处理的SOM 和TN 降低。这可能是由于IMI、ACE 的添加致使土壤微生物遭受胁迫,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厚壁菌门菌群具有较强的代谢活性,能够耐受大分子有机物的胁迫;作为BCK 和DCK 处理中的优势菌门,增加了部分重要氮循环过程所需微生物的丰度,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减少,这种变化与ZHANG 等[30]的研究结果一致。加入蚯蚓的B、D 处理的土壤pH 升高,说明蚯蚓的活动中和了土壤pH。土壤pH 作为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土壤酸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本研究在IMI、ACE 污染土壤中添加蚯蚓,蚯蚓可能在生活、取食、挖孔过程中,肠道及体腔分泌物质呈中性,生成了大量含碳酸钙或含氮类的碱性排泄物,从而提高了IMI、ACE 污染土壤的pH,对土壤酸碱进行了调节[31]。添加蚯蚓提高了土壤TN、TP、TK,这可能是由于蚯蚓吸食污染物后,其作穴、排泄等行为还可促进微生物活性、提高有益微生物数量,从而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改變了土壤养分的转化情况[18]。与CK 相比,加入蚯蚓后土壤SOM 含量降低,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蚯蚓钻孔掘穴可以增加孔隙度,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另一方面,蚯蚓在吞食土壤的过程中,加速了土壤SOM 的分解转化[32]。

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微生物群落组成也不同[33]。在本研究中,添加NEOs 后,SOM 和TN含量降低,说明施用NEOs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而加入蚯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恢复了污染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

4 结论

吡虫啉、啶虫脒的暴露使土壤中原有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吡虫啉、啶虫脒的加入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全氮养分含量下降;蚯蚓的引入提高了受吡虫啉、啶虫脒污染土壤的pH 和土壤肥力,改善了吡虫啉、啶虫脒污染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提高了土壤中具有杀虫剂耐药性和降解杀虫剂能力的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的丰度,研究结果为从蚯触圈中筛选出高效吡虫啉、啶虫脒降解菌提供了可行性。

猜你喜欢
环境因子红壤吡虫啉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初探热脱附技术在有机污染红壤修复的应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桉树人工林胸径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秦皇岛海域夜光藻种群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