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 凉州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023-11-10 12:35:58柴多茂刘娜
发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武威市凉州武威

柴多茂 刘娜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武威市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以武威为中心的凉州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进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凉州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将迎来更大机遇,因此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在政策支持基础上继续助力凉州文化发展,广开渠道推动凉州文化传播,借助国家对外平台,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提高凉州文化对外合作水平,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推动凉州文化进一步走出去。

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须先行。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处于我国蒙古草原文化圈、青藏高原文化圈和中原文化圈的融汇地带,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沿,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互鉴,形成了以今天武威市为中心的凉州文化。迈入新时代,武威市肩负着弘扬丝路精神、建设“一带一路”的新使命新任务,也再次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枢纽。通过开展多形式、高层次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参与国际文明对话与交流,把凉州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一、凉州文化资源概述

(一)凉州文化的概念

凉州,不仅是区域地理名称,也是历史文化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凉州”一词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历史文化意义,成为西北边疆、汉唐遗韵的象征。所以,凉州文化要从广义和狭义上来讲。广义上,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走廊各地的文化面貌有一定差别,但是河西走廊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体化特质,所以凉州文化的研究可将武威及其周边的文化辐射区包括在内。狭义上,不同历史时期武威的地位都十分重要,中古时期一度成为西北地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以武威为中心,重点分析凉州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是狭义上的凉州文化。质言之,广义的凉州文化指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狭义的凉州文化指武威地区的文化。本文所指的“凉州文化”是从狭义层面来讲的。

(二)凉州文化的主要内容

1、历史悠久的史前文化

根据史料证实,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武威繁衍生息。武威现存的史前文化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址遗迹遍布全境(见表1),见证着五千年的凉州文明史,书写了灿烂辉煌的史前凉州文明,是凉州文化的重要积淀。

2.独具魅力的汉唐文化

汉武帝在武威设郡置县以来,实行移民、屯田,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种植技术、生产工具及文化先后在凉州境内推广、应用,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武威境内出土的《仪礼简》《医药简》《王杖简》及汉笔“白马作”、丝织品、漆器等,证明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曾在这里繁荣发展。特别是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俑,再现了当时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在隋、唐两朝,西域外来音乐与中原本土音乐在凉州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产生了西凉乐舞,继而在中原内地甚为流传,如闻名天下的宫廷大型歌舞曲《霓裳羽衣舞》就是改编自西凉乐舞。唐代诗人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翰等来到河西走廊,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特别是以《凉州词》为代表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凉州一带的社会经济、地理山川、民俗风情,浓郁边塞风格已成为当时诗坛的一种特有格调,其中不乏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

3.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相对太平,大批中原文人、学者汇集于此,保存了中原传统文化,同时吸收西域文化,使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在武威交流融合,形成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五凉文化在儒学、文学、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对后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寅恪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认为“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美国学者谢赫也认为,“凉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熔炉,正如夏威夷对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一样。对于内地的唐人,凉州本身就是外来奇异事物的亲切象征。”

4.神秘诱人的西夏文化

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初在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兴庆府为都城,凉州府为辅郡。西夏政权先后共100多年,政权被灭后,党项族及其创造的文化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幸在19世纪初,乾嘉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西夏碑,继而打开了西夏政权及其创造的西夏文化的神秘面纱,也拉开了近现代学者对西夏历史、文化、经济等研究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武威亥母洞出土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版本佛经。另外,在武威张义天梯山石窟、修行洞,古城塔儿湾等遗址出土了不少西夏文的医方、占卜辞、官府文书等,特别是武威西郊林场考古发掘的木缘塔、木棺、彩绘木版画等珍贵文物,内容相当丰富,为深入推动西夏历史、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5.学风蔚然的明清文化

武威的文化教育事业起步很早,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在姑臧县城设立官學,之后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到明正统二年(1437年),凉州卫重修文庙,规模宏大,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镇番卫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文庙,成化十三年(1477年)创建儒学。清代,武威文教事业兴盛一时。雍正二年(1724年),凉州府将前朝的凉州卫儒学改为凉州府儒学,并且还增加了生员,选拔贡生也由两年一贡改为三年两贡。雍正四年(1726年),凉州府又创建武威县儒学,并设立了武威考院。武威的书院,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有史记载的如成章书院等6所,是“赖以造士”的重要场所(见表2)。武威书院管理有方,教育有法,学风蔚然,培养了众多人才,在甘肃颇负盛名。其中不少人对当时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6.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

汉晋以来,佛教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清代凉州府书院及文进士廊,向内地传播,武威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佛教的中心和佛教东渐的中转站。特别在汉魏、两晋和十六国时期,中原发生战乱,河西相对安定,再加上当时河西割据统治者崇奉提倡,佛教首先在河西走廊一带留驻兴发,继而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步伐。五凉时期,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凉州17年,开坛说法,翻译佛典25部294卷,重要的有《摩可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论在我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特别是大乘空宗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极大的启发了中国哲学发展。

7.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武威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多元的人文景观和多民族的杂处融合,为其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从西凉乐舞到民间鼓舞,从地方大戏到民间小曲,从传统文学到民间说唱,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渗透着武威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无不体现着武威各族人民粗犷雄浑、豪迈奔放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武威民间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自2005年,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武威市大力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先后公布了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2022年11月,武威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7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21项,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见表3)。

二、凉州文化“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武威市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文旅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和“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影响力更加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期,凉州文化“走出去”的前景更加广阔。

(一)文化“走出去”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7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武威市文旅集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旅游演艺精品、支持举办各类节会活动等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黄金21条”。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武威市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相继建成投用,全域旅游导览系统、景区标识标牌系统、停车场、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市、县区“三馆一站”、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三)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2021年以来,短视频《话说五凉》中英文版在国内各大平台热播,影视剧《八步沙》《绿色誓言》开机拍摄,历史文化纪录片《梦幻凉州》在央视首播,历史情景歌舞剧《梦幻凉州》成功创演。《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武威》《凉州文化概览》《武威故事》《五涼名儒》《武威文物精品图集》《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和《斯文凉州》英文版等一大批精品成果专著出版发行。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

近两年,武威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天祝县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考古发掘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城遗址抢险加固、武威文庙修缮等30余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有序实施,雷台汉墓保护规划获省政府公布实施。

(五)文旅融合项目扎实推进

五凉文化博物馆、李铭汉故居及翰林园建成对外开放。投资58.037亿元的全省最大的PPP文旅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和投资38.86亿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项目,配套设施、业态布局和招商工作有序推进。

(六)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显著提高

自2017年以来,武威市成功举办数次大型文化论坛和学术研讨会,积极参加西部大环线联盟暨西部主力城市旅游交流推介会,在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读者》等平台开展凉州文化和武威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以“凉州文化”为关键词在上述各大网站搜索,人民网登载信息443989篇,央视网登载信息43篇,新华网登载26篇,中国新闻网登载15条信息。

三、凉州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凉州文化的交流融合

融入“一带一路”,武威自古以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地、建设地、引领地。汉唐时期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史料记载明确:自长安西行,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经新疆,过葱岭,到中亚、西亚,最后到大秦(罗马帝国)。武威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跨越千年,“一带一路”建设,给武威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也给凉州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再次把武威与丝路沿线城市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经贸之间的合作“硬”支撑,更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软”助力。“丝绸之路”因贸易而兴起,因文化融合而兴盛。打好“文化牌”,是武威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

(二)有利于加快武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旅游交流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优势。旅游项目是展示武威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以开放促招商,拉动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武威文庙、武威雷台、武威天梯山石窟、武威鸠摩罗什寺、天祝天堂寺庙等旅游资源丰富,享誉海内外,是各地区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武威旅游业紧紧依托丰富的武威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全省旅游发展,对外打造凉州文化品牌,对内打造靓丽武威形象,实施对外开放、促进经贸交往,加快武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武威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武威具有博大深厚、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对景泰、金昌等周边地区有很强影响力。传承凉州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实现“文化兴”的发展目标,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让凉州文化更好地服务武威高质量发展。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聚合重点文化企业,加强文化领域之间在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向国内外展示凉州文化魅力、提升凉州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武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四)有利于扩大凉州文化市场消费

文化“走出去”的真正路径在于消费文化,而文化消费则很大程度要依托文化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可以充分依托武威历史文化资源与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挖掘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建立国内外交流渠道、打造海内外凉州文化交流平台,整合更多跨产业、跨地区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开放交流,组团发展,不断增强武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力。

四、推动凉州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一)广开渠道增强凉州文化传播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武威市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进武威市融媒体中心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业态的升级,鼓励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制作凉州文化系列外宣报道、栏目和音频、视频节目,讲好武威故事,传播武威声音,展现武威形象。三是积极搭建与国内外媒体的交流平台,提升本土媒体的知名度,做到内外媒体强强联合,推动凉州文化在不同层级、不同平台、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分享,提升凉州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四是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平台的文化类传播项目,加强与国家级对外宣传平台的联系,共同开展有影响力的文化对外交流和宣传推广活动。如借助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渠道,参与国家“央地合作计划”,举办多样化的凉州文化活动。五是筹划建设武威文物数据库、武威非遗数据库、武威古籍数据库、武威吐谷浑历史文化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并与已建或在建的国家级、省级文化网站、专题数据库等进行关联,在更广渠道上传播凉州文化。

(二)大力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组织实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在市、县区文化单位选拔一批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育,提升文化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能力,为武威文化发展储备智慧人才。二是持续开展人才引進,选拔集聚一批理论、新闻、文艺、文化创意领域具有综合人文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人才高峰效应。三是发挥好市领导和县区领导联系人才的制度效力,加强对文化新组织、新领域、新业态人才的团结引领,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多样化吸纳有才之士走进来,让各类人才找准定位,发挥出最大的人才力量。四是树立“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思路,加快文化产业的建设,利用产业的辐射力吸引人才,发挥跨文化交流人才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交换能力,注入凉州文化发展新活力。

(三)扩大凉州文化对外合作水平

一是加强在民俗文化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等领域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的合作,扩大凉州文化的影响范围。二是继续组织举办好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凉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等文化活动,稳固建立更广泛范围的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投资武威。三是积极申报将武威市文旅集团等市内重点文化企业列入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加强与读者出版集团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沟通、合作,积极发展武威对外文化贸易。

(四)全范围打造凉州文化品牌

一是提炼出体现独特内涵的武威城市形象视觉符号,并支持鼓励全市各行各业广泛使用武威城市形象对外推广标识、标语。二是实施精准传播工程,持续开展好“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崇文尚德包容创新”武威城市精神推广活动。三是推动凉州文化品牌塑造新突破,打造以凉州词、五凉文化、吐谷浑文化、天祝唐卡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模式,并将其作为实现“文化兴”的重要推动力。四是抓牢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个国家级平台,持续举办“五凉”文化论坛,实现凉州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五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等有关单位的战略合作,提升武威市重大文化活动的水平,将“凉州文化论坛”等平台打造成为武威市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实现“文化兴”战略目标的高端平台。六是引进或培育重量级文化节展赛事活动,探索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武威节事、展会自主品牌,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多层级重要品牌文化活动,更好向国内外传递“武威声音”。七是建设武威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展示武威城市形象IP。创新实施“城市背景板”工程,通过重大赛事、会展、节庆、论坛等平台,推动武威城市形象立体传播。

猜你喜欢
武威市凉州武威
重任在肩
最爱凉州面皮子
小刺猬的秘密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8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20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敦煌学辑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7:00
中学化学中的置换反应及教学方式探索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中国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9:01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