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 余仁波
海军航空大学304 教研室 山东烟台 264001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是在上海高等教育院校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其最初的目的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授课之间的隔离,有效解决思政元素的硬性灌输,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1]。随后该相关方法在全国进行推广,经过近些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验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课程思政是军队院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保证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军队院校应不断探索实践思政育人方法和教学模式,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使得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同向发力,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装备类专业课程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和先天条件,该类课程能有效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蕴含在装备专业知识中,以装备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完成思政价值引领和道德情操塑造的过程。为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必须有效挖掘装备类课程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体系和思政内容体系有机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1.2.1 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点融合度低
在课程思政早期建设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不仅数量少,并且质量不高,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较差。教员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通常存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现象,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和教案中体现得不明显,导致课程思政元素和课程教学内容彼此割裂,课程思政的说教感较强[2],学员体验感较差,不仅没有起到提升课程质量的作用,反而挤占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授课时间,导致学员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1.2.2 教员的课程思政意识、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教员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和主要完成者,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完成人,关系到课程思政育人的质效。岸导专业装备类授课教员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思政意识普遍不高,实施课程思政通常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单一,主观能动性不强,其课程思政授课方法难免以传统说教为主,无法将装备操作使用、作战典型案例等课程重点和精彩部分的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导致学员课程思政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思政课堂的授课质量。
1.2.3 课程思政教学保障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院校教员课程思政整体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其课程思政研究动力不足,对于课程思政如何运行、保障和实践缺乏指导。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是检验学员思政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对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较少,无法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评价改进和课堂质量持续提高。
1.2.4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没有进行适应性调整
院校教员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前课程思政的特点和学员的心理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当前,学员大多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富庶年代,多元化思潮强烈冲击着学员的精神生活,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愈加明显,部分学员个人表现出佛系和空心化状态,如果课程思政授课教员仍然不进行教学改革和思政模式变革,依旧按照惯性思维开展专业课程讲授和思政价值输出,尽管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却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授课目标。
岸导专业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令行禁止、严谨认真、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强军报国志向的人才为思政建设目标,建设步骤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共计五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岸导专业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课程实施之前需根据学情和课程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和挖掘;在课程实施中,要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探索与实践融入路径和策略;在课后要不断进行反馈和评价,夯实思政育人效果。具体建设路径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岸导专业装备类课程思政设计实现路径图
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和融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果思政切入时机不当,或者切入点过多过散,则容易挤占原有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使得课程教学目标发散,育人导向不突出,导致学员课程教学知识掌握不扎实,思政育人效果欠佳。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应明确思政元素融入的数量和时机,精准设定切入点和切入时机,明确思政基本属性和教育目标,使得思政教育深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3]。
通过课前调研和分析发现,当前学员普遍对国际形势、重大战争的演变、装备作战典型案例等较为感兴趣,因此在实施思政建设过程中,可结合当前热点问题,特别是结合当前海军重大任务、作战实际和南海态势发展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利用重大事件热点窗口期,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充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角度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传递和表达,把握课程思政融入契机和最佳时机,提高思政育人质效。
思政教学手段和育人方法是思政育人质量的关键,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装备专业知识中,可使学员在掌握装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和熏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创新思政立体育人手段和方法,转变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政育人的知识传输、价值引领和能力生成有机融入并融会贯通,增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感受度和吸引度[4]。
重视课堂内外立体化思政育人效果,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思政元素体系化、科学化,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中。课前,将思政教学内容和案例提前布置给学员,引发学员思考;课堂上,综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等手段,鼓励学员之间进行小规模讨论,并给予学员正向激励和评价,积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使得思政内容能够与装备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学员自发思考思政内容,接受思政核心要点,升华思想意识,使思政元素入心入脑。要在授课过程中隐性传输思政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双向输出,改变传统灌输式思政育人方法,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课程学习效果为导向,实施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精准构建学员价值需求思政体系,找准学员情感触点,探索建立案例实践式教学方法,将隐性和显性思政因素相结合,避免显性思政元素的灌输式教育导致的学习疲劳,做到从内心激发学员的知识感知和价值认同。
课程思政要基于学员的感知度和心理接受度进行,教师要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立体沉浸式教学设计,推动学员家国情怀、爱岗敬业、强军奉献等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引导[5]。重视实践操作对巩固和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作用,让学员参与综合演练、联教联训和实际使用武器演练等活动,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自觉提升思想意识。将课程思政融入装备运用和作战相关实践,精心选择并讲好装备运用和作战实例,以装备操作实践强化课程理论和思政概念,将专业理论与作战实例结合起来讲解,引领学员立志强军报国,实现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思政理论和装备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评价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育人是一个隐性和长期的过程,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指标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是需要重点考虑和权衡的问题[6]。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系统诸要素和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的评价,在实施课程思政评价过程中,应结合课程教学体系特点和授课对象层次,健全指标体系,多方位、多视角构建评价指标。在岸导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摸索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学员自评、学员互评、教员自评和专家评教。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
学员自评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思政手段和思政效果,总体评价学员个人对思政的接受程度和自我思政认知状况。学员互评依旧采用这些指标,区别在于以互评角度衡量思政教学效果,避免主观判断导致的偏差。同时要积极运用教员自评,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手段、课堂效果和教学资源,给出基于教员角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果。同时,为避免主观评价带来的偏差,增加全面性和指导性,适时邀请思政课程专家和课程思政专家通过文档查阅、学员访谈、跟班听课、座谈交流等方式[7],全面客观评价思政建设和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
图3 和表1 是依据岸导专业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给出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上述指标和标准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过程中,希望通过评价手段的构建和运用,有效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课程教学设计和融入手段还存在短板。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总体建设基本现状基础上,以海军岸导专业装备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和实践为例,给出该类型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和研究框架结构,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并综合给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高效的课程思政体系,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实践阶段,课程组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一点经验,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期望通过后续不断深入研究,有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