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玄府理论探讨风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2023-11-10 15:30刘颜刘孟楠刘佳丽郑雨王美措杨燕杨思进
新中医 2023年19期
关键词:风药玄府痰饮

刘颜,刘孟楠,刘佳丽,郑雨,王美措,杨燕,杨思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心血管内科,四川 泸州 646000

心力衰竭是指以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受损而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治疗主要以利尿、强心和扩血管等手段以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1]。

《黄帝内经》中无心力衰竭病名,但有相关症状和病机的论述,如《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了本病水饮凌心的表现。汉代张仲景有关“心水”“支饮”的论述与心力衰竭相类似,《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2]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在于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心血不运,瘀血、水饮等遏阻心之阳气[3]。晋代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力衰竭”病名并提出治疗方法:“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即调其阴阳,利其小便。因其症候多变,临床用药须细辨之,也应创新理论,缓解证候,发挥其最好疗效。基于此,笔者拟研究玄府理论在心力衰竭中的致病机理,以及“风药”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1 玄府溯源

玄府一词始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其有论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曰:“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4]但刘完素认为“玄府”即玄微府,可作为气体及液体运行的微小通道,又称作气孔、气门、腠理、鬼神门,其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载有:“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骼、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指出可将玄府视为微观整体概念,不但是气液运行的腠理和门户,保障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运行,更是将机体内所有组织与器官融合一体,诣在言明玄府通畅、精营之气和气血津液方能无碍运输,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也得以滋润而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否则,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常,可见玄府是否通畅与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5]。

2 玄府密闭是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

百病之根可归结于“玄府密闭”[6-8]。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血盈于脉管,“心-血-脉”协同构成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的畅行离不开心气的推动作用。心玄府广泛分布于心、心脉中,是心内气血流通、神机运转出入的微观通路[9]。心气充盈,心之玄府畅通,则血脉疏利,心神清明,心的生理功能方能正常发挥,一方面使气血津液得以营灌全身,另一方面使心神主宰并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精神情志乃至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心内玄府与诸多脏器辅车相依,气血津液运输无阻,各司其道,按司其职,构建强大的“玄府屏障”。心之玄府密闭,则神机无以为用可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明代刘纯所著《伤寒治例》谓:“一者气虚,二者停饮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心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化气,阴成形”,而心力衰竭多以心气心阳亏虚为基础[10],心气心阳虚衰,则心之玄府开阖不利,血行涩滞,气行受阻,瘀血阻塞,痰饮内停,构成三焦、脏腑玄府郁闭、气液流通异常的结果,导致心力衰竭之水肿[11],具体在心力衰竭的表现可见。

2.1 玄府亏虚心的生理特性是心为“阳脏”,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等作用。虞天民在《诸病源候论》谓:“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第九》中提出的“阳微阴弦”“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诸病源候论·心病候》亦曰:“心气不足则胸腹大,惊悸,恍惚……是为心气之虚也。”心气虚无以驱邪外出,日久则心体受损,心气愈虚不复。心气心阳亏虚,则出现玄府通道运行受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津血精液输布异常等病理改变,最终衍生他病[12]。

2.2 玄府瘀毒《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行血,心气、心阴、心阳不足可致血行不利,气血阻滞,正如《证治准绳》所说:“血因邪泣(同涩)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玄府为“精神荣卫,血气津液出入流行之纹理。”其具有渗灌气血、营卫贯通、津血互化的作用。“久病入络”,“久病及心”,心中玄府失养,导致气液输布运行障碍,血滞为瘀,累及心之玄府。王清任大力倡导的“瘀血”理论认为“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瘀血贯穿始终。然刘和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素问·刺热篇》谓“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瘀日久化热渐成毒,瘀毒积聚,玄府通利不畅,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7]。

2.3 玄府气郁《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者,人根本也”,气机调畅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尤为重要。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皆赖于玄府微细通道的运行流转。朱丹溪所言:“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七情所伤,情志失调,致脏腑气机紊乱,而玄府作为气在人体内运行的通路,玄府郁闭,心血为之逆乱,影响心之气血运行障碍,致心脉痹阻,心体失养。心内玄府郁闭,气郁于心,可出现胸闷、心神不宁、心脉紊乱等。

2.4 玄府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停留而成的病理产物,其作为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可凝结为痰,血滞为瘀,影响玄府畅通。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对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道“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中藏经》称“痹者,闭也”,玄府的闭塞,致使气血津液的运行受阻,诱发胸痹心痛,加之《素问·举痛论》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气耗则虚者愈虚,运血无力,血脉瘀滞,水津内停,停则生痰、水饮内生,两者相互胶结,蕴浊成毒,泛淫于心之玄府。玄府作为津液运行的通路,津液不行可出现各种痰饮病变,如痰饮壅塞于心玄府则心悸胸闷,聚于脑玄府则眩晕、头痛、痴呆,根据饮停部位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13]。因此,玄府在水液代谢的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4]。

3 风药开玄法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风药,临证用药均可见,就其定义并无确切标准。金元时期,张元素根据《黄帝内经》中的气味厚薄理论,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取象比类”而创立了“药类法象”之说[15],并于《医学启源》中,将防风、前胡、羌活、独活、柴胡、升麻、葛根、桔梗、藁本、天麻、荆芥等20 种具有“风升生”特点的药物归为风药,其弟子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谓:“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也。”将风药进行了阐释,清代徐大椿认为:“风药之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16]风为百病之长,无时不有,属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善行而变化无常[17]。而心力衰竭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脾胃病》曰:“心力衰竭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其人阴肿。”《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18]痹证日久,可内舍于心。由此可见,风邪同心系疾病的联系不可而喻,加之风药具有祛风解表、除湿通络、止痉熄风、化痰引经、解毒活血、补肾等作用,在治疗心系疾病则颇有借鉴之得[19]。

心力衰竭乃日久患心系疾病渐积而成,疾病反复迁延必损及心之体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气血,上下通调,则寒热阴阳平衡”。基于玄府“复其开合,贵于通利”之性,不论所患疾病,应保持玄府的畅通,由此各个机体才能正常运转[6]。百病皆可从风治之,根据风的升散行特性,充分发挥补虚升阳、活血化瘀解毒[20]、行气开郁、祛痰化饮的作用,以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明确思路。

3.1 补虚开玄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是以阳气亏虚为本,阳气亏虚致使玄府对津液的输布代谢功能发挥失常,而李东垣《脾胃论》中认为:“阳本根于阴……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因此,对于阳虚者,应酌情配伍升阳之药,助其回阳升发之力,临床上多选桂枝(助阳化气)、升麻(升举阳气)、葛根(升阳)之品助阳通玄,抑或是人参、白附子、黄芪、淫羊藿等补虚通玄,共奏良效[21]。

3.2 解毒化瘀开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心火狂阳,积热以甚,以致风热壅滞……心志不宁……变生风热诸病”,《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温病者,有风温、温疫、温毒……[22]。《卫生宝鉴》说:“风者,动而多变,热则动,宜以静胜,是养血也;宜和,是行营卫,壮筋骨也。”然《素问·痹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而不通。”由此可见,在心系疾病中,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适时选用大血藤、川芎、水蛭、地龙等风药[23]对玄府气道的开通尤为重要。

3.3 解郁开玄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言:“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不能升降出入故也”。《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24]心内玄府郁滞,气郁于心,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喘息、神疲乏力,或头晕耳鸣、脉结代等,进而在临床辨证施治中,使用如郁金、陈皮、柴胡、薄荷等理气解郁等药物,达到开发玄府郁解的目的。

3.4 涤痰化饮开玄《圣济总录·痰饮统论》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11]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根据玄府的“气液昧之”理论[25],玄府作为流通气液的微小孔隙,一经病变,津停日久形成“水浊”,形成水淫心之玄府,变生喘脱诸症,出现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汗出肢冷、尿少肢肿等危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根据风属阳性、易善行胜湿等特点,心力衰竭治疗除却运用附子、桂枝、细辛、白术、茯苓等辛温之品使痰饮自化,阳气回复,玄府宣通,另辅以引经风药如蝉蜕、升麻、独活,使肺气得宣、脾阳得升、肾气得固,通利玄府气液水道治疗水肿。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65 岁。因阵发性心慌、胸痛十余年,加重2 月就诊。曾行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粥样硬化斑块,心电图提示:V4-V6 ST 段压低,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既往2 型糖尿病病史,自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血糖控制欠佳。活动后出现胸痛,心前区憋闷不适,伴腰酸,眠中易醒,复睡困难,进食可,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暗淡,苔白腻,脉滑。空腹血糖12 mmol/L,餐后2 h血糖14.5 mmol/L。现代医学诊断:冠心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断:心悸、消渴病心病;辨证为气阴不足,痰凝血瘀证。治法:益气养阴通玄,祛痰通络,活血化瘀。选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处方:黄芪30 g,葛根20 g,大血藤、赤芍、瓜蒌各15 g,地龙、桂枝、薤白、半夏、当归、桃仁、川牛膝各12 g,水蛭、甘草各6 g。共5 剂,水煎450 mL,分次温服,每天1 剂。西药继续服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缓释片等降糖药物。

二诊:胸痛缓解,偶心慌,睡眠好转,但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滑。在原方基础上加杜仲、菟丝子、黄精各15 g。中药10 剂,水煎450 mL,分次温服,每天1 剂。

1 个月后复诊诉病情稳定,未再发作性的胸闷、心悸等不适,换用院内制剂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每次3 粒,每天3 次维持治疗,西药继续治疗。

按:患者老年男性,以“反复胸痛、心慌”为主症,既往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结合患者舌、脉、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心悸、糖尿病心病”,平素患消渴,气阴两虚,痰湿、湿热蕴结,“久病入络”为糖络病,络脉痹阻,玄府不通,精微不布,可出现糖络病心病、脑病、肾病、眼病等微络病变;痰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故见胸痛、心慌;肾精亏损,出现腰膝酸软;肾开阖固摄失权,故小便频数;肾阴不足,虚火内生,故见心神不宁。因此,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阴通玄为基,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开痹,宣通心脉之玄府,佐以豁痰化瘀之品驱除心络之瘀浊,络脉得通,玄府得荣,开阖有度,平调心之气血、阴阳,后期治疗加以补肾滋补肾精之杜仲、菟丝子、黄精调补心肾,诸症消除,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益气活血、温阳通脉,荣养玄府,标本兼顾,故病自瘥。

5 总结

综上所述,玄府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越发广泛且疗效尚可。在《药类法象》中风药以“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的特性,为其现代临床医学治疗疾病提供了扎实理论基础与指导意义,因此,在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中,灵活施以“风药开玄”,增强补气、化瘀、解毒、解郁、温饮的作用,共奏良效。所以,为进一步增添玄府理论的应用范畴、精准把握风药的辨证用药规律,对于风药在治愈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风药玄府痰饮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玄府理论与应用研究❋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