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11-09 12:26:48代金宏王小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赔付率巨灾皖江

刘 琼,代金宏,王小娜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2008年安徽省被列为第二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省份,2021年该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45亿元,较2020年增长36%,各级财政保费补贴为36亿元,补贴比例为80%,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高达1456亿元;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1.35%,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555元/人,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97.12%,均提前一年完成《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1%、500元/人、70%的改革目标①。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先后推出了多项政策推进本省农业保险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经营主体增多,财政补贴险种不断增加,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财政补贴险种范围扩大,特色农业保险发展较快,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对转移农业风险、补偿农户损失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1]皖江经济带城市分布在长江流域,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但面临洪涝、山洪、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损失严重,农业保险在转移重大风险、减少损失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下面从市场主体、保费收入、赔付支出、保险密度以及保险深度等方面分析皖江经济带各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一)市场主体分布情况

市场主体是指在保险市场上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主体的数量,该指标用于分析和评价区域间保险的差别,可以反映区域间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保险产品供给状况、保险市场进入壁垒高低和市场竞争程度方面的差距[2]。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各市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数量普遍偏少。2011年各市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基本只有1-2家,最多的是宣城市有3家,之后各市保险市场主体有所增加,到2015年各市保险公司数量达到最多,其中安庆市达到7家,最少的地市(马鞍山、铜陵、池州)也都有3家,而2015年之后各市保险公司的数量基本稳定。纵观各市的整体情况,经营有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数量变化较小,这与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高是相关的。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发现,各市的农业保险公司中,均以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占主导,其他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非常低,基本上处于垄断状态。

表1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各市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数量 单位:个

(二)保费收入与赔付支出情况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48,181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43,891万元,绝对值增加了95,710万元,增加了近2倍,可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赔付支出及赔付率数据可以看出,赔付金额及赔付率波动较大,赔付率最低的是2014年,赔付率仅为53.04%,当年度赔付支出为42,676万元;赔付率最高的是2016年,赔付率高达163.82%,当年度赔付金额高达170,425万元。

图1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赔付支出及赔付率

(三)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情况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各市的农业保险密度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2011年保险密度最低的是马鞍山市,只有41.81元/人,2020年马鞍山市农业保险密度达到了510.23元/人,提高了468.42元,是2011年的12.2倍;2011年滁州市保险密度最高,达到了102.84元/人,2020年滁州市保险密度达到590.07元/人,比2011年增加了487.23元;2020年保险密度最高的是池州市,达到了767.75元/人,比2011年增加了687.93元,除芜湖市、安庆市以及宣城市三地未达到500元,其余各市农业保险密度均超过500元。

2011—2020年,皖江经济带各市农业保险深度也在稳步上升,2011年农业保险深度最低的是马鞍山市,只有0.24%,2020年该市保险深度达到0.9%,增加了0.66个百分点;2011年保险深度最高的是安庆市,达到0.83%,比马鞍山市高出0.59个百分点,2020年该市保险深度达到1.12%。2016年铜陵市、滁州市以及池州市的保险深度最先超过了1%,最高的为滁州市,达到1.22%。2020年有铜陵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4个地区保险深度超过了1%,其他地市均低于1%,最低的为宣城市(0.74%),比滁州市(1.25%)低出0.51个百分点②。铜陵市、滁州市、池州市三地区提前2年完成《安徽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到2022年农业保险深度保持在1%以上,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的目标。

二、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评价

通过对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保障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与国家要求的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差距,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一)值得肯定的经验

1.不断增加财政补贴险种,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根据《安徽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实施细则》规定,安徽省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目前获中央财政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保险三大类共17个品种。其中,种植业保险标的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菜、大豆、芝麻、花生、杂交稻制种、常规稻制种、小麦制种12种;养殖业保险标的包括能繁母猪、育肥猪以及奶牛3种;森林保险标的包括公益林和商品林2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自2022年起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产粮大县全覆盖,目前开展的保险品种有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共4个险种。这类保险相比基本险提高了保险金额,保障水平提升。[3]其中,对皖江经济带各市影响最大的是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其保障了水平提升效果明显,保险金额从基本险的406元/亩③提高至1,000元/亩,每亩保险金额提高了594元。

为了减少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间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落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非产粮大县继续实施水稻、小麦、玉米补充性商业农业保险,支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在中央财政农业保险基础上,自愿投保水稻、小麦、玉米商业性农业保险,以进一步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2.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例如,在《方案》中专门增设“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特色险保费/保费)要达到30%以上”的目标。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皖江经济带各市开展的茶叶、畜禽、蔬果、水产等各类特色农产品保险数量众多,基本实现特色优势农产品全覆盖。2021年全省特色农业保险保费占比达到25.96%,同比增幅超70%,提供风险保障336.24亿元,不同地区和品种财政补贴比例约40%至80%,参与的保险公司也越来越多。此外,为推动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安徽银保监局还围绕茶叶、大棚蔬果、淡水养殖和果树等4大类重点特色农产品制定了8款省级示范条款,提高了保险条款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省财政也大力支持,鼓励各地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以奖代补特色险品种之外,对自行开展的其他地方特色商业性农业保险也将适时选取推广力度大、发展程度高、保障效果明显的市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支持,以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以皖江经济带城市铜陵市牡丹种植业为例,为推动牡丹种植业发展,牡丹种植大户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签订了牡丹种植政策性保险,财政补贴高达80%。

3.政府积极引导保险公司拓展农业保险领域和功能

安徽省政府在推动农业基本险、特色农业保险发展基础上,还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例如,引导保险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蓄滞洪区农业补充保险、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鸭苗价格指数和“商业保险+互助组织”淡水养殖保险等试点。探索开发绿色低碳特色险种试点,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险、古树名木施救保险、林业碳汇价值保险,遥感土壤地力指数保险等。[4]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包括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一揽子综合保险计划。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功能外,还注重积极拓宽农业保险派生功能,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方案》,首批选择了17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其中就包括皖江经济带的天长、当涂、南陵、泾县、枞阳、东至、岳西、望江8个县区。

(二)存在的问题

1.风险保障水平偏低,减损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产品不断丰富,基本覆盖各市大部分农产品,保险金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也得到提升,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标的只有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并且只能覆盖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政策未覆盖。三大粮食作物之外的农产品还是以保障“物化成本”为主,存在保险金额低、与实际投入的成本差距大等问题。例如,2021年安徽省水稻种子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但实施的水稻制种保险保障水平还是与国家基本标准一致(常规稻680元/亩;杂交稻850元/亩),保障水平只能覆盖到直接物化成本,相较周边省份保障水平偏低,导致制种户参保意愿不强,另外特色农业保险也面临着保险金额不高的问题,减损效果不明显。

2.农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积极性不高

通过调研皖江经济带部分地市后发现,许多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农户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对风险认识不清,虽然目前安徽省开展的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多,但是农户大多只投保有财政补贴的保险产品,多家保险公司反映没有补贴的农业保险业务不好开展,就算是中央财政补贴的产品,例如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部分农户在投保的时候还存在不足额投保的情况。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户家庭并不了解农业保险的相关政策,发生了损失往往都是自我承担,加上我国长期存在的对保险行业的偏见,导致农户在发生损失时不能主动想到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农业保险的低保障水平也影响了农户的投保意愿。有农户反映,就算买了保险,受灾后赔偿的金额太低,作用不大。

3.保险赔付率波动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高

通过分析2011—2020年的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赔付率发现,赔付率有上升趋势,并且波动较大。赔付率最低的年份是2014年,只有53.05%,而2016年由于皖江经济带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当年度农业保险赔付率达到163.82%,是2014年的3.09倍。2020年皖江经济带又持续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当年度农业保险赔付率高达134.28%。走访部分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他们也强调农业保险经营是亏多赚少,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以及经营费用的提升等,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很低,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养殖场属于物理隔离状态,给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定损带来麻烦。在对未获得农业保险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访谈中,他们表示没有财政的保费补贴,纯商业性的农业保险业务很难开展,许多保险公司实际上放弃了农业保险业务。

4.极端天气增加,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皖江经济带城市自然灾害时空分布也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极端性和难以预见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业巨灾风险的威胁和挑战。发生巨灾风险时,保险公司会面临巨额的赔偿,往往一次大的灾害可能会造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从目前安徽省农业保险体系来看,特别是从各年的综合赔付率来看,单靠商业保险公司还不足以应对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未来气候变化的难以预见性将造成保险公司经营面临更大的挑战,会让保险公司面临巨额赔偿的情况,而抵御巨灾发生的资金积累非常有限,防范农业巨灾风险仍然任重道远。

三、推动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皖江经济带农业保险发展中仍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农户投保意愿不强、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高、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农户等多主体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破解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继续增加保险产品,提升保障水平

在现有农业保险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缩小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间政策落差。各市应积极支持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对于种植面积大、经济价值高的特色农产品要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相应的特色农业保险,继续丰富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供给,让农户有更多的选择。对于现有农业保险产品开展情况深入调研,适当提升保险金额以提升保障水平。保险公司应持续重视保险产品创新,增加指数保险、“期货+保险”等新产品来吸引客户,当发生灾害后,不仅能够弥补成本损失,还能稳定农民收入,弥补现有保险只保“物化成本”的不足。

(二)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投保

针对皖江经济带的实际,地方政府应持续、深入的传播农业保险知识,需借助电视、广播、手机短视频等多元化方式来宣传农业保险政策。保险公司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的保险学专业学生进入到农业保险市场中,补充更多专业化、高质量的人才。积极发挥农险协保员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真正使农民学会利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增强购买农业保险的驱动力。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要提升服务质量,农民若有问题或是不懂,请相关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解释,对于免责条款以及保险责任要着重讲解,让农民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提高参保的主动性。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激发保险公司承保热情

目前,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以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4家为主。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活跃保险市场,有利于保险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调研情况来看,皖江经济带各市具有经营农业保险资格的保险机构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总体上仍然较少,并且地区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市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有多家,有的则只有一两家,且主要是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市场竞争不够,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农业保险的资格,让更多的公司有机会参与进来,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分散风险。

(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巨灾风险是影响农业保险公司可持续的主要原因。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仅靠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明显不够。因此,需要政府、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才是长久之计。建议政府部门认真谋划,尽快建立省级统筹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制度或者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分散风险。强化对保险公司内部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的监管,增加保险公司认真落实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动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官方网站,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6559261.html。

②数据根据2012—2021年《保险统计年鉴》中数据以及2012—202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③1亩≈666.7m2。

猜你喜欢
赔付率巨灾皖江
产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定义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浅谈机动车辆保险降低赔付率的策略
险企公布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 差别竟这么大
投资与理财(2021年4期)2021-04-20 05:59:31
新医疗体制改革对新农合的影响分析
管理学家(2019年2期)2019-06-11 20:41:40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劳动保护(2019年3期)2019-05-16 02:37:34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8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