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有效培养

2023-11-09 06:54安霄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节奏感原则意义

安霄

【摘要】在幼儿教学中,音乐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非常适合启蒙教育的开展。节奏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音乐律动教学逐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围绕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有效培养,从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的原则、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律动  节奏感  意义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136-03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幼儿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还需带领幼儿感知节奏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声势律动的方式,带领幼儿感知节奏强弱;利用律动游戏,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利用集体舞蹈、音乐情境等,让幼儿能够积累充足的音乐知识。

一、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1.提高幼儿情感表达能力

因幼儿的年龄尚小,未能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因天性和本能的影响,幼儿会在听到音乐时扭动自己的身体,可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音乐律动的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也能借助不同的动作、表情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幼儿的情感表达将会变得更加准確和自信,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保持充足的活力,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

在培养节奏感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倾听能力、感悟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实现幼儿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不同的音乐能够有效舒缓幼儿的心情,可让幼儿在音乐海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3.激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的年龄尚小,难以对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音乐节奏愉悦、形式简单,能够有效落实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节奏感培养活动,能够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满足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使其能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和感知不同的节奏。在这样的课堂中,幼儿能够逐渐形成终身爱好,愿意利用时间去学习和感受音乐。

二、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的原则

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进行培养,也有部分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参与度上,只要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了,积极表演了,哪怕他们只是进行了一个简单手势或者一个敷衍的肢体动作,对整个音乐不知所措,老师也是通过。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可取,就是音乐律动教学时,要求幼儿必须动作整齐划一,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性、主动性及接受能力。这种浮于表面的音乐律动教学,不但给后面“让孩子们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的教学埋下了隐患,也使本节内容的教学离目标太远,这种教学特别不可取。所以,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个体性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尊重学生的个体成了老师教育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对于幼儿来说,在一切还未成形的阶段,开展音乐律动教学时,对他们实行个体性、主体性的教学,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在音乐舞蹈方面表达能力强,他们学习音乐舞蹈时能较快地掌握,学起音乐来就很轻松,老师教学也相对轻松;有些学生对音乐反应迟,动作表达上的灵性还没有被激活,老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耐心,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表达,锻炼他们音乐舞蹈能力。所以,作为幼儿老师,一定要发现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实现预期的目的。

2.开放性原则

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最容易受教材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方法、内容都过于局限,缺少开放性。但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的学习比较随性、自然,老师一定要在开展音乐律动教学时具有开放性原则,给孩子创设更宽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音乐律动学习中更自由、更自然。这样既能使孩子们的天性不受限制,也能确保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开放性、主体性,使音乐舞蹈教学更有效。老师在音乐课堂或者课间娱乐时间,鼓励幼儿积极主动表演自己喜爱的节目,这样的方式,对音乐律动教学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策略

(一)借助声势律动,感知音乐节奏

1.利用声势律动,体会音乐强弱

要想保证音乐律动的有序开展,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幼儿的音乐律动情况,并根据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营造出较为轻松的音乐教学氛围,促使幼儿在课堂中更好地体会和感知音乐,学会从音乐中表述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小老鼠》时,该首音乐作品是施特劳斯创作的,其中A段从弱逐渐开始变强,B段音乐则是较为经典的强弱节拍,旋律不但活泼、愉悦,而且非常轻快。作为音乐教师,在关注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律动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肢体动作感知节奏强弱,体验旋律快慢。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律动与旋律,教师也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场景,如老鼠出门、走路、跳舞、歌唱等,让幼儿边欣赏,边聆听,同时模仿小老鼠的动作,感知音乐的节奏与律动。在A段音乐中,教师可让幼儿借助肢体动作体现“小老鼠越走越快”的动作;在B段音乐中,教师可利用肢体动作、形象化语言,鼓励幼儿去模仿小老鼠吃东西的动作,如吃面包、吃苹果等,促使幼儿听音乐自由舞动时候,能准确掌握节奏,跟上音乐旋律。

2.利用肢体的律动,感知节奏的渐快渐慢

在幼儿园中开展音乐律动教学,那么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和把握节奏的难易程度,优化和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幼儿准确把握和体会音乐节奏。例如,在教学《传帽舞》时,该首音乐作品较为活泼和欢快,属于ABC段结构,要让幼儿在音乐的带动下转动身体传递帽子,从而真切体会节奏的渐慢、渐快。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A段中四句工整的语句,掌握、分析每个节奏的特点,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的掌握与旋律的理解设计动作,借此突破音乐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在A段乐曲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感知渐慢的节奏;在B段乐曲中,教师需要求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去传递帽子,根据音乐作品中的语句去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

(二)运用律动活动,感知音乐节奏

幼儿普遍都非常喜欢有趣的游戏,游戏不仅能够带给幼儿更多的欢乐,还能使其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获取很多知识。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利用游戏的方式,将动作和音乐有效融合起来,逐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1.借助有律动的游戏,感知音乐的基本节奏

在幼儿音乐教学前,教师要走近幼儿,了解幼儿以及幼儿对音乐律动的感受,根据音乐教学的需要为幼儿设计有律动的游戏,助力学生感知律动、体会音乐,掌握音乐节奏[1]。例如,在为幼儿教学《玛丽有只小羊羔》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发挥这首音乐的明快的节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在具体开展游戏时,教师需要参与游戏与幼儿一起围成一个圆圈,并跟着节奏转圈,当音乐流动到“咿呀咿呀哟”这个段落时,教师和幼儿一起都面向圆圈的中心,根据音乐节奏扭动自己的屁股、腰等,做出搓手、擦背等动作,演绎不同小动物洗澡的情境,感知和体会音乐作品的韵律美,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教师还需带领幼儿寻找音乐作品中的小动物,鼓励幼儿去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如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狗狗,汪汪汪。在完成游戏后,教师可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幼儿,给予一定的奖励。

2.运用律动游戏,感知特点节奏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需要结合歌曲的节奏,加入一些满足幼儿喜好、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趣味律动游戏,利用边玩边唱、蹦蹦跳跳的形式,引导幼儿体会和感知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教学《抓辫子》时,这首音乐作品非常适合开展有趣的律动游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开展“听音乐,跳房子”的游戏,利用生动、新颖的趣味活动,使幼儿能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先为幼儿播放音乐作品,鼓励幼儿自行跟随音乐作品的节奏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在活跃起课堂氛围后,教师就可让幼儿根据音乐作品的节奏参与到跳房子的游戏中,体会音乐节奏的节奏和旋律。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自行选择有趣的游戏,但必须要保证自己的肢体动作契合音乐节奏。

(三)利用集体舞蹈,感知节奏变化

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音乐和舞蹈具有同等的地位,也是提升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方法[2]。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集体舞蹈,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而这也能将音乐所具有的情感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教师需要格外重视音乐作品的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加入集体舞蹈,结合幼儿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合理设计集体舞蹈。

例如,教师可选择《双圈舞:BIONG》展开教学,开展相应的集体舞教学和音乐教学。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AB段的结构形式,分析和探究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旋律。其中,A段中拥有四个节奏鲜明的乐句,旋律也较为轻快,便于幼儿掌握和记忆;在B段中拥有五旋律的三拍子节奏语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指导幼儿根据A段中的语句做出动作、跺脚等动作;在B段中则需要交换舞伴,幼儿需要根据音乐作品做出敬礼、握手等动作。教师需要融合乐曲和律动,带领幼儿体会和感知音乐风格,感知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变化。在集体舞蹈中,会出现进退困难等情况,此时教师就可利用口令进行适当提醒,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活动[3]。

(四)构建音乐情境,唤醒节奏感知

幼儿时期是让幼儿了解音乐的启蒙阶段,该时期的幼儿本身就较为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4]。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的特点,从音乐作品的结构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情境,布置一些相仿的场景,提前准备一些模拟道具,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合理筛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快速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还能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为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数鸭子》的儿歌时,教师就可先拿出鸭子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鸭子可爱吗?”幼儿纷纷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可继续引导幼儿,为幼儿播放与儿歌有关的动画,促使幼儿逐渐融入到律动场景中。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去模仿鸭子游水的动作,还可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动作。在完成以上环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分析儿歌节奏,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5]。

四、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反思

音乐中的律动由节奏推动,也是由节奏组成的。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小,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都还在形成发展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律动,既能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与节奏,也能增强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表演性、游戏性,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培养其节奏感。所以,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在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打破音乐教学的局限性,不要只教学唱歌、跳舞、表演等,也要融入一些其他音乐元素,如乐器、识谱、律动等,要围绕音乐教学的核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欣赏水平,摆脱“热闹”式的单一教学。这不仅要幼儿园的教师提升音乐学科素质,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孩子身心全方位发展的作用,更要有发展式的教学思维,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才能推动幼儿音乐教学发展,升华音乐教学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有效培养策略,不仅仅局限于借助声势律动、感知音乐节奏,运用律动活动、感知音乐节奏,利用集体舞蹈、感知节奏变化等方面,作为幼儿教师,在音乐律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积极探讨、勇于实践的教学精神,为了带给幼儿良好的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协调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音乐作品,借助声势律动、音乐情境、集体舞蹈等多种趣味教学方式,逐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使幼儿能在音乐课堂中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最终实现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喻艳萍.幼儿园音樂律动教学与幼儿的节奏感培养[J].小品文选刊:下,2020(11):81.

[2]徐小燕.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中的有效应用[J].科普童话,2019(24):64.

[3]张楠.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101-101.

[4]衡帆.试析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音乐韵律活动中的运用[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C].2019.

[5]郑玲.浅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J].教师,2019(22):111-112.

猜你喜欢
节奏感原则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诗里有你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