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开始追求更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被污染、大自然被破坏、空气被污染”等现象,人们在享受良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完全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不利于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全球各个国家都在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做努力,希望减少对于生态环境、大自然的破坏。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涉及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素材比较多,教师除了要传递地理理论知识,还要积极渗透低碳生活理念,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高中 地理 低碳生活理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112-03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促使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地理课程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技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能够利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节能减排、参与低碳生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同时,要想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融入、渗透低碳生活理念,教师要做到深挖教材内容、创新地理教学方法、改革地理试题形式、重视生活教育,引领学生主动剖析、探究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实现地理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培育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促使学生的综合化发展和成长[1]。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低碳生活理念
教材是开展地理课程活动的基础,教师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低碳生活理念,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讲解的课堂教育形式,而是要用心去品味教材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这样既能够训练学生思考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展示出地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提高地理课程教育质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环境要素、地理环境特征的内容比较多,如,“生态环境、岩石圈环境、海洋环境、陆地水环境、大气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这是地理教材中想要传递的思想,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只有拥有良好生态、生存环境,人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相应地,只有人们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够让生态环境继续“服务”于人类,无形中在地理课程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做破坏、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学生地理课程综合素质。在讲解“人口、城市和环境”地理课程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消费等理论概念,逐渐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在探究“人地协调发展”地理课程知识期间,教师要重点强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为学生讲解如何开展低碳生活,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
二、联系实际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收获更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来渗透低碳生活理念,让学生获得启发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生活化教学把地理课堂和实际生活相互关联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想渗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教师要关联实际生活来讲述地理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地理问题,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生活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高中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经历,很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的关联性较强,学生经常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只能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攻克难题,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来讲述地理课程知识,潜移默化渗透低碳生活理念,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如,在讲解“常见自然灾害成因和避防”地理课程知识期间,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和台风、海啸、山洪、地震相关的自然灾害新闻,让学生感知到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成因,意识到了出现以上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活习惯、破坏环境有着很大关联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在讲解完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低碳生活的经验、方法,如减少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垃圾、不浪费水资源、不破坏大自然环境等,让学生对低碳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能力[3]。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资源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除了要挖掘地理教材中和“低碳生活理念”相关的素材,还要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源,实现地理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对低碳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比如,教师在讲述“四大渔场”问题的时候,要想让学生对“过度捕捞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历年来渔场的产量以及真实案例,让学生更为扎实、全面掌握渔场知识。通过案例、生活素材的展示,学生能够意识到“四大渔场”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由于人类过度、机械化捕捞,再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开采,完全影响了渔场的质量。教师通过例举实际生活案例,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任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都要围绕“低碳、环保”来进行,这样才能够长久发展下去。
三、围绕低碳生活理念開展地理教学活动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想渗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教师要围绕低碳生活理念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展示出地理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教师要具备低碳生活理念,展示出模范作用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教师要具备低碳生活理念,展示出自身的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以身作则,不做损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如,在讲述“水土流失”课程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阐述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解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解决水土流失的实际生活案例,如节约纸张、少用一次性餐具等,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资源节约意识,在生活中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努力,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常态[4]。另外,在日常地理课程活动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提升自我,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对课内地理教材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多多引入一些和低碳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这样既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能够增强地理课程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的主动研究、学习,取得最佳的地理教育成效,全面化落实低碳生活、立德树人理念。
(二)巧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活动中,教师不要把内容局限在地理课程、教材中,而是要巧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对于当前高中生来讲,几乎是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的摧残、伤害,成长在一个优越、幸福的生活环境中,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关注度比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内心中“敲响警钟”。如,在“荒漠化的治理”地理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荒漠化地区,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消极影响、危害性。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库布其”地区治理荒漠化问题的视频,无形之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保护环境意识,能够为打造低碳生活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打造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在高中地理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打造地理校本课程的形式,渗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以此来拓展、延伸课程知识,训练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校本课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导向性开发课程、延伸课程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已知生活经验来讲解地理课程知识,引领学生说明、解释、阐述,形成全面、独到的认知。如,教师可以设定“排排队”课程活动,让学生全面化了解家用电器的能耗,并且为这些家用电器的能耗进行排队,计算家用电器的二氧化碳量,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反思生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在生活中减少碳排放、能源浪费。其次,教师要围绕社会生活来设定地理课程内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担任“生态城市设计师”,发挥创意设计交通工具,但是要保证交通工具的环保、低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需要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无形之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塑造积极、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在地理课程实践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
在高中地理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之前“课堂理论讲解”的模式,而是要注重理论融合实践,通过地理课程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拥有更多去实践的机会,从中去运用地理理论知识,无形之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展示出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德育价值。
(一)展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基于低碳生活理念的引领下,在高中地理课程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生活实践中,扎实化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首先,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落实,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设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式、民主式的地理实践活动,把“低碳、环保”作为教育主题,带领学生去参观访问、调查生活、野外考察,如,通过调查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意识到这些产业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调动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自主性,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良好的低碳生活理念,为生态环境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除了在地理课堂中讲述理论知识、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手抄报竞赛活动、辩论会活动、演讲竞赛活动、知识讲座活动、征文比赛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从中来渗透低碳生活理念,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开展低碳生活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5]。
(二)重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和沟通
在高中地理课程教育中,要想渗透低碳生活理念,只凭借高中地理教师的努力无法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间的合作和沟通,为学生打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有丰富的认知、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地理课程活动效率、质量。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能够让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浪费、奢侈现象有更多的了解,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通过三者的配合、联动,让地理教育真正走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果,全面化落实“立德树人”观念、理念。如,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通过义务植树、捡垃圾活动,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水泥厂、造纸厂、化工厂等时事政治新闻,带领学生去讨论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解析出现问题的具体成因,共同来商讨解决对策,并且要把这些解决对策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把在校学到的低碳生活理念、经验传递给父母,随时关注环境现状,为共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奉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较为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把生态文明当作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新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当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每一个人都要付出一份努力。同样,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要围绕生态文明教育、低碳生活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用心挖掘地理课程中的环保元素,并且把这些理念、方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促使人和社会、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苏德彪.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课堂环境教育——以“水循环”知识点为例[J].环境教育,2022(9):58-59.
[2]王双,刘春艳,赵丹丹.基于乡土课程资源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索——以东北三省为例[J].地理教学,2022(9):35-37.
[3]陆文博.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J].地理教学,2021(13):26-29.
[4]尹海匣,殷官标.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为例[J].地理教学,2021(8):17-20.
[5]賴文.“一境到底”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20(4):1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