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 姚南 邓睿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更为我国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开辟了开放发展新天地。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成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将在“一带一路”总体框架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牵引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发开放。作为我国南向西向开放门户,成都迎来开放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十年来,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成都,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能级,持续用好用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正加速从内陆腹地迈向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强大枢纽
——从“区域门户”晋级为“国际枢纽”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南北丝绸之路的连接点,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著名的“蜀身毒道”就是古代西部地区连接中外的重要陆上商贸通道。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成都以“两场两港”为中心构建起通达全球、立体开放的国际大枢纽,充分发挥聚势引流作用,推动开放浪潮积厚成势,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持续强化。
一是国际航空枢纽成为全球航空网络重要门户。国际航空枢纽是高效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极大地提高了成都联通国际能力。
十年来,国际航空枢纽经历机场从“一场”变“两场”。以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载体,以提升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枢纽能级为重要目标,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亚蓉欧航空物流枢纽和泛欧泛亚国际供应链资源要素配置中心为主要功能,形成“两场一体”、陆空联运、区港一体化发展格局。
十年来,国际航空枢纽规模能级持续提升。2012年,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完成旅客吞吐量3160万人次;2018年,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2020年,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2021年,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2022年,两场旅客吞吐量达3109万人次,航空旅客年吞吐量居全国城市之首;2023年上半年,两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3458.9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三。随着功能日益提升、吞吐量持续增加,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和优势更加突出,成都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运筹能力持续增强。
二是国际陆港枢纽成为国际物流网络关键节点。国际陆港枢纽是集疏运资源要素的核心基础设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大量来自中西部的特色优势产品从国际陆港枢纽出发走向国际市场。
十年来,国际陆港枢纽经历从无到有、快速成长过程,集疏运能力和国际揽货集货能力持续壮大,成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重要节点。国际陆港枢纽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载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陆上交通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拥有亚洲最大的成都鐵路集装箱中心站,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正式运行肉类、整车和粮食口岸,港区内的成都铁路口岸是国内功能最全、最具竞争力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
十年来,国际陆港枢纽功能日益完善。2013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升级为成都国际铁路港;2016年,成都整车进口口岸、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运营,国内首批通过国际铁路运输方式进口的德国猪肉直通放行,标志着我国通过铁路运输方式进口欧洲肉类产品的通道正式打通,改写了内陆地区只能通过沿海港口进口肉类的历史;2019年,正式启用中欧班列(成都)波兰马拉运控中心,推动铁公、铁水、铁海多式联运,实现了对运输全过程合理高效调度;2020年,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形成了“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2021年,成都国际铁路港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确定为第三批示范物流园区。十年间,国际陆港枢纽规模由约1.5平方公里扩大到73.2平方公里,从业人员从120余人增长至两万余人,集装箱中心站年吞吐量从38万标箱到突破150万标箱,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随着国际陆港枢纽运营组织模式更加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改善,运行效能日益提升,成都国际商品集散和流通能力持续增强。
构建大通道
——从“蜀道难”转变为“全球通”
成都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长期以来因受四川盆地周围山脉地形影响,在物资、外贸、人员流动等方面成本较高。进入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但不沿边不沿江海的地理条件依旧成为对外交流的“绊脚石”。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随着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融合发展,成都从过去南方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蝶变为如今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新起点。
一是延展“空中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联通速度加快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都加快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全面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为国际旅客和货物运输搭建起高效的空中桥梁。
构建完善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国际航线通道。2013年,成都开通直飞大洋洲航线;2017年,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在中西部率先突破百条;2022年,成都增开、加密至布拉格、伊斯坦布尔、布鲁塞尔、巴黎、伦敦等城市的全货运或客改货航线,首次开通成都至南美圣保罗的客改货航线;2023年,成都开通直飞多哈国际客运航线、至非洲首条全货机航线。十年间,成都累计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83条。当前,成都国际(地区)航线达131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达81条,航线规模位列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包括覆盖全球48个重要航空枢纽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的精品商务航线,覆盖法兰克福等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全货运航线、服务对外交往和国际消费的优质文旅航线,通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畅连五大洲的货运骨干航线网络基本形成。
构建完善以成都为重要节点的航空物流通道。航班从欧洲飞抵成都,要比飞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节省数小时空中飞行时间,构筑了跨境电商产品、生鲜产品等进口运输相对优势。借助时间成本优势,成都有序布局“Y”字国际全货机航线网络,构建“全货机+客改货+包机+客机腹舱”协同发展的多元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成都至香港航线成为西南地区进出口货物经香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往来的重要物流通道之一。当前,成都进出口贸易中航空运输占比超过70%,有效满足了成都、四川乃至西部企业跨境物流的空运需求。
二是打造“陆海联运走廊”,“一带一路”联通广度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成都依托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架起畅通高效的亚欧大陆桥。
“陆上钢铁驼队”质效提升。2013年,首趟蓉欧快铁从成都出发驶往波兰罗兹,打破了西部地区开展国际贸易必须依赖空运或海运的历史;2016年,中欧班列正式启用统一品牌,蓉欧快铁更名为中欧班列(成都);2019年,中欧班列(成都)首次实现双向对开;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从过去的拼数量价格转变成更加注重提升运行质效;2022年,我国第一条利用中欧班列联通非洲的贸易通道“蓉欧非”铁海多式联运首趟国际班列从成都始发;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占全国累积开行量约40%,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开行最均衡、货值最高、货源结构最优的中欧班列;2023年,“澜湄蓉欧快线”班列首发,“东南亚—成都—欧洲”多式联运通道正式打通。依托国际班列运输优势,更多中西部企业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影响全球产业格局。
国际班列线路“四向拓展”。国际班列形成中欧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中越班列等多向度班列协同运行格局,构建起“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其中,西向班列纵深驶入欧洲腹地,成为国内开行数量最多、运行频次最高、辐射区域最广、运输时效最优的中欧班列;南向班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盟,实现“去一回一”均衡开行,重载率和外贸货物占比均达100%;北向班列已成为中国内陆往返俄罗斯最密集的贸易通道。随着四向国际班列持续开通加密,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更加通畅。
开拓大市场
——从“辐射西部”提升为“经略全球”
成都位处“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之一,发挥着承接东部辐射带动西部发展,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作用。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成都坚持以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深度融入世界经贸合作体系,打造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经济活力更加充沛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
一是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均居中西部前列,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从2013年的252家增长至目前的352家,2023年1-8月,新设外资企业435家,同比增长12.4%,数量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已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带动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十年来,成都外贸进出口增长近两倍,其中,2019年和2020年分别突破5000亿元和700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西部“外贸第一城”;2022年,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總值8346.4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2690.9亿元,占成都进出口总值逾三成。
二是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持续深化。2017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挂牌成立。六年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在改革开放深水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570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13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连续多年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中西部首位。
三是对外开放平台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口岸开放平台体系,包括双流国际机场口岸、天府国际机场口岸、成都铁路口岸三个口岸。保税平台体系布局日益完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高新西园综合保税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三个综合保税区获批运行。“中国—欧洲中心”集聚170多个商贸类、交往类、服务类重点项目,已成为成都乃至四川对欧全面合作新平台。中法、中德、新川、中意、中韩和中日六个国别园区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功能集成、资源融通和多向连接作用。
深化大外事
——从“看见世界”发展为“被世界看见”
成都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禀赋,在对外交往交流中,形成了文化多元、开放互鉴、趋同存异的城市韵律和发展气象。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成都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交往承载地,与全球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国际“朋友圈”“交往圈”持续扩大,持续吸引世界的目光与关注,城市对外交往影响力实现新跨越。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十年来,成都坚持以国家外交战略为引领,承接多次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2016年,举办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17年,举办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接待奥地利总统和总理等高层级团组访蓉;2019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意地方政府合作对话会,助力中意围绕“一带一路”框架开展交流合作。十年接续奋斗,成都主动承担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使命,构建了城市公共外交新格局,不断增强对外交往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是积极扩容城市国际交往空间。十年来,成都吸引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机构。目前,获批在蓉设立的外国领事机构达23家,居中西部第一位,初步形成领馆聚集效应。相继推动与奥地利维也纳、希腊雅典等城市结好,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总数增加至108个,连续五次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十年接续奋斗,成都国际性城市组织网络建设水平更高、领域更宽,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
三是积极构建国际文化交流体系。十年来,成都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时代机遇,以“成都主场”为载体的重大国际交流活动持续增加。成功申办和举办世警会、大运会、世乒赛、汤尤杯、世运会、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2023世界文化名城全球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入选“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十年接续奋斗,成都“三城三都”品牌魅力更加彰显,既打开了成都面向世界的窗口,更有力推动成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黄建华,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城市处处长;姚南,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规划设计二所所长;邓睿,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城市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