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
白静宜,194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花丝镶嵌和珠宝首饰的设计、制作工作60余年,在花丝镶嵌工艺的技术传承和创作设计上成绩显著。其作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创意新颖,生动脱俗,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和博览会中获奖。代表作品有《凤鸣钟》《祖国颂》《百事和合》《凤冠》等。
花丝镶嵌,顾名思义,花丝为骨,镶嵌作饰,即采以金、银、铜等贵金属抽丝,经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技法,制成千变万化的镂空图案,再嵌以各色珠宝,创作出精巧繁复、具有立体造型的艺术品。由于材料珍贵、工艺复杂,故花丝镶嵌艺术品多为皇室所用,具有宫廷艺术之华贵特性。
花丝镶嵌技艺长久生长于皇室宫廷土壤之中,如今它携带着历史的印记回归民间,在一代代手艺人的手中传承赓续,也發展迭新,持守端庄,溢彩流光。
结缘花丝·有凤来仪
白静宜常形容自己进入花丝镶嵌行业是“误入歧途”。自幼具有美术天赋的她,原本的梦想是成为油画家。因为机缘巧合,她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美术专业就读,学习美术基础和设计,并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参加生产制作相关工艺品,从此与花丝镶嵌结缘。毕业后,她进入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在厂里跟随老一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翟德寿、吴可男系统学习花丝镶嵌工艺制作和设计创作。忆及过往的学习和工作,白静宜这样总结:“我在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走了几十年,受用终生。”
据白静宜介绍,花丝镶嵌艺术品按用途可分为实用品和陈设品,实用品包括各种置物的器具及饰品等,陈设品主要是各种器物、建筑或人物造型的摆件。白静宜在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时期的代表作品即以陈设品为主。
1983年,白静宜作为中国花丝镶嵌的代表参加了国际珠宝界的顶级展览—意大利维琴察珠宝展,西方的时尚潮流和创新工艺,以及各国优秀的珠宝设计理念让白静宜受益匪浅。回到厂里后,她将传统、古典的东方文化和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西方理念和造型相结合,创作设计了作品《凤鸣钟》,在同年的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中荣获最佳设计奖。在这件作品中,一只通体以金丝编织的金凤凌空啼鸣,栖息于太阳形状的钟表之上,神态生动传神,凤头、凤尾、凤羽和钟表上嵌有红绿宝石和数量繁多的钻石。其下以青金石制成的翻卷的祥云作为依托,设计巧妙灵动,工艺精巧工致,整体华美异常。
谈起设计创作的心得,白静宜认为艺术体验是极其重要的,她说:“艺术能给人带来震撼感。我去敦煌、晋祠,很少拍照,都带着画笔现场画,找到和艺术面对面的感觉。”构思每一件作品时,白静宜总是认真搜集资料,亲身观看临摹,在她看来,只有真正理解它,才能有的放矢,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作品。
致敬经典·龙凤共舞
在众多中国古典首饰中,明皇后凤冠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其杂糅花丝、点翠、镶嵌等工艺,精工重制,富丽堂皇。金龙全身镂空,以花丝编结,驻首远望,飘逸威严;金凤施以点翠,明艳夺目,羽翅舒展,翩然若飞。冠身装饰珍珠、宝石千余,诸色交辉,端庄粲丽而不显呆滞,色彩绚烂而不流于俗气,富于迤逦灵动之美。
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明定陵发掘出土的4件明皇后凤冠(包括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以及明万历金丝翼善冠,堪称花丝镶嵌工艺的扛鼎之作。明万历金丝翼善冠由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总重826克,金丝疏密一致,外表不见丝毫接头痕迹。后山部分嵌二龙戏珠,龙身以金丝为骨,掐丝、累丝而成,龙首、龙爪使用錾刻工艺。二龙昂首相对,龙身弯曲盘绕,尾部上翘,造型雄伟,具凌空之态。
退休后的白静宜将大量时间投入复原汉、唐、宋、元、明、清时期能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花丝镶嵌经典之作。为此,她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反复到博物馆观摩写生。其带领工作室仿制完成的明点翠六龙三凤冠、明金丝翼善冠、清貂皮嵌珠皇后朝冠等皆还原传统,形态生动,精致玲珑,尽显奢华。清貂皮嵌珠皇后朝冠将黄金、貂皮、珍珠、翡翠与景泰蓝工艺巧妙结合,细部精美奇巧,整体谐调和美,不仅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装饰品,更是一件臻于至美的艺术品。
复原经典,是为了致敬经典,更是为了汲取古典精髓,恢复传统技艺。“花丝镶嵌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白静宜指出花丝镶嵌是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她认为:“历朝历代的传统珠宝饰品现在看来依然时尚,造型简练,很有文化内涵,是我们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设计源泉。”
融汇东西·龙腾出海
传统工艺的发展,既要有历史源流,也要有时代气息。白静宜坚信,复制精品可以保存几近失传的手艺,但不是花丝镶嵌发展的唯一道路。2009年,白静宜与北京昭仪珠宝合作,成立了花丝镶嵌传承基地,其目的是:一方面致力于传承花丝镶嵌工艺,培养年轻的设计师;另一方面通过设计适应当代审美需求的花丝镶嵌作品,使花丝镶嵌在珠宝设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让古老传统的东方技艺真正“活起来”。
只有当市场需求与艺术魅力结合一起时,流传才成为可能。白静宜不希望花丝镶嵌技艺仅在博物馆里映射着昔日的盛景,她表示:“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要传承,更要发展,重要的是要让技艺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花丝镶嵌技艺具有生命力。”
适应时代,不代表要摒弃传统,而是意味着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设计创作,更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保留花丝镶嵌技艺的精髓。“我们要用传统的艺术表达现代的概念,用传统的工艺手段创作有时代精神的作品。”白静宜说。
白静宜花费两年多时间完成的作品《源昇》即是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见证。三条栩栩如生的神龙盘曲缠绕,从海面腾跃入云层,喷出的水柱托起一颗天然钻石原石。作品造型采用传统吉祥瑞兽龙为形象,但在龙的形态设计上富于新意,特别是龙鳞的制作打破常规。白静宜将龙鳞设计成不同以往的马蹄形,使用直径仅几毫米的花丝进行造型攒焊,通过细节的处理使龙鳞中的线条具有粗细、宽窄及翻转折叠的变化,使作品富于节奏感和立体感。5000多片龙鳞连缀成龙身,龙身上镶嵌4800多块宝石,工艺极其细致复杂。
传统工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除了常规的师徒传承、院校传承以外,白静宜指出还要“横向传承,到社会上传承”。她时常建议年轻的设计师多走出去,学习西方的艺术思想,精进技艺的同时努力提升对美的感知。她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根基,也是特色。“珠宝首饰是中国装饰史上的重要角色,具有东方韵味的造型和惟妙惟肖的工艺是现代珠宝工艺无法媲美的,是最珍贵的,不能丢。”她说。
跟随白静宜学习的学生大多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他们系统学习过西方美术基础和设计理念,对于珠宝设计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他们来说,花丝镶嵌工艺既古老,又新奇。通过对传统花丝镶嵌技艺的系统学习,他们见识到中国古典首饰的雍容细腻之美,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感受到这门技艺的精湛技法和制作的不易,也将让他们在今后的珠宝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兼容古今,融汇中西,创作出具有东方审美特质和中华文化韵味的当代珠宝作品。白静宜直言:“合理运用本民族文化,把自己的智慧和创意体现出来,就是好的设计。体现东西方碰撞的作品,出现的火花也是最美的。”
古老的荣光绵延,时代的镌痕生辉。白静宜希冀,花丝镶嵌能够盛开出一朵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雍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