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唐的继往开来,到晚唐的百花齐放,唐诗在每个阶段都绽放出不同的光芒。唐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文化史,体现出独有的文化魅力和诗歌气象。
中国被誉为“诗国”,其中唐诗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与顶峰。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期,唐诗被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在中国的历朝历代诗歌分期中,只有唐诗有“初盛中晚”的“四唐”说,可见中国人对唐诗有特殊感情。要了解唐诗史,就要明了“四唐”诗歌的代际演变和特征。
初唐:声律整齐 端正风骨
初唐时期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618—712年)。初唐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贞观君臣时期,第二阶段是初唐后期。贞观君臣如李世民、虞世南、上官仪等人,延续南朝诗风,以齐梁宫体诗、乐府诗为代表,大多描写宴乐生活和闺阁情趣,在继承南朝声律辞藻的基础上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比齐梁陈隋更讲究对偶。与贞观君臣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在野的隐逸诗坛,以王绩、王梵志为代表。他们的诗较为通俗自然,多用口语作诗。王绩的代表作是五律诗《野望》,被认为是初唐第一首标准的五律。
初唐后期是唐诗发展的重要时期,代表诗人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沈宋”(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人。“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主要在题材和诗体两个方面:题材方面从宫廷走向民间,题材较为广泛,风格清俊;诗体方面为五言律诗及七言歌行的初步定型。“初唐四杰”中王勃才华全面,诗文各体皆擅,以五律成就最高,代表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初以来诗歌声律化及讲究骈对的趋向日益发展,到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更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从消极的“回忌声病”发展到悟出积极的平仄规律,并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的平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直至完全定型,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宋之问的《度大庾岭》等,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如沈佺期的《独不见》等。
除了诗歌形式方面的推进,初唐诗歌复古派或风骨派的崛起对于唐诗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代表人物是陈子昂。他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其《修竹篇序》批评晋宋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他的创作实践,如《感遇诗三十八首》等,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盛唐:雄浑明朗 兴象玲珑
盛唐时期指开元元年至永泰二年(713—766年),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是盛唐詩风形成的关键时期。初唐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打开了入仕的希望之门。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和兴象玲珑的境界。其中所蕴含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界,发扬了建安风骨。与此同时,盛唐诗歌也继承了六朝声律辞采之美,正如王维称赞綦毋潜所言“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别綦毋潜》),南宋严羽则认为盛唐诗歌具备“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
开元君臣是唐代最后一组宫廷诗人团体,代表诗人有李隆基、张说、王湾、张九龄。其中张九龄以五律和五古擅名,其五律继承沈宋,五古直承陈子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盛唐之音揭开了序幕。
李白、杜甫、王维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都是有唐一代璀璨诗歌星空的“明星”。李、杜、王三者为三个极端:仙圣佛,真善美,道儒禅。三人各有所擅:李歌行,杜七律,王五言。就总体风格而言:李飘逸,杜沉郁,王空灵。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化与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奔放的热情,浪漫的理想,坦荡的胸怀,率直的性格,豪侠式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灵活自由的体裁和清新自然的语言,构成他所特有的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如最能体现李白诗风的代表作《将进酒》。
杜甫今存诗1450多首,在唐代诗人中存诗数量居第二。杜甫的今体诗,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五律(含五排)和七律。五律752首,数量、质量皆为全唐之最;七律151首,数量超过此前所有诗人七律的总和,被公认为古代七律诗的最高典范。其代表作《登高》被明人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有“诗史”之称的杜甫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如“三吏”“三别”。杜甫诗歌的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还有部分诗歌有萧散自然的风格,如《水槛遣心》《江畔独步寻花》等。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又擅长音乐,对大自然的美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抒情诗,无论古体诗、近体诗还是乐府歌行体,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在盛唐诗歌中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在那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里,禅与画往往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苏轼赞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五言绝句之美在全唐罕有匹敌,如《鹿柴》。
另外与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代表的孟浩然,也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其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等作品情景交融,都是上乘之作。还有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表现了盛唐诗人雄奇高亢、慷慨悲壮的精神风貌,如王昌龄的代表作《出塞》。
中唐:变革创新 繁荣多元
中唐时期指代宗大历初至穆宗长庆末年(766—824年)。中唐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期,诗坛总体呈现创作繁荣而风格多元的局面。中唐诗人众多,约570人,诗歌数量最多,约19000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被称为“中唐之再盛”。安史之乱后,盛唐积极浪漫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中唐时期包含两个阶段:大历时期与元和时期。大历诗坛以“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为代表,数量最多也最有特色的是继承王维的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有闲雅、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讲求语言上的精炼、流丽,代表作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元和时期,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晚清有宋诗派为了抬高宋诗,提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所谓“三元”的三个诗歌高峰—开元、元和、元祐。追求新变是元和诗歌最突出的特色,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代表作如韩愈的《南山诗》;后者通俗平易,代表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诗鬼”李贺名篇《马诗》中的警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颇能代表韩孟诗派在用语上的奇瑰超逸。
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白居易现存诗2812首,为唐人之最。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征为浅切、通俗、平易,随物赋形,直抒胸臆。白诗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其匹。白居易强调诗歌的讽喻性,承担起补察时政的功效,代表作如《卖炭翁》《秦中吟》《长恨歌》等。
晚唐:近体一统 特色鲜明
晚唐时期指从敬宗宝历至唐朝灭亡(825—907年),又分为两个阶段:“温李”时代和唐末。晚唐诗在诗体上几乎是近体诗的一统天下,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较浓。“温李”时代的代表诗人是温庭筠、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擅长七绝,其诗俊爽峭健,又有風华绮靡之致,代表作如《清明》《山行》等。李商隐擅长七律,其诗作追求朦胧的情思和境界,创造了唐诗的最后一个高峰。“温李”诗派以绮丽见长,代表作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和李商隐的《锦瑟》。
唐末时期又称晚唐后期,代表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罗隐、郑谷、司空图、韦庄、韩偓等。唐末诗坛并没有衰落,诗人数量远远多于李商隐时代,名家辈出,每位诗人特色鲜明。其中罗隐可谓唐末文坛第一大才,擅长七律和七绝,他将讽刺艺术推向极致,其代表作如七律《黄河》、七绝《嘲钟陵妓云英》。
五代时期(907—960年)的诗歌按惯例附在唐诗之后,代表诗人有齐己、王贞白、花蕊夫人等。
总的来看,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的继往开来、盛唐的登峰造极、中唐的发展创新和晚唐的争奇斗艳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共同铸成了“唐诗”这块不朽的文学丰碑。
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