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3-11-09 07:36刘云凤
南北桥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企业

刘云凤

[摘 要]现阶段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表现就是可持续稳定发展,要想达到这一要求,企业必须始终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并在市场竞争中持续不断地处于优势地位。为此,企业有必要筑红线、保基线、守底线、攀高线、拓宽线,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国有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

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未能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内部审计工作仍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问题。在新形势下,作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防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履职尽责,保障企业长久、健康、稳定发展是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

1 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1.1 审计以自发性需求为主

1983 年,我国开始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有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按照规定需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未具体要求企业。直到 2003 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企业内部审计才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范畴[1]。但在此之前,已有部分企业自主设立内审机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逐渐复苏。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经营管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开始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多企业领导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尝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由此,企业审计以自发性需求为主。

1.2 重视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盈利性的组织,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管理层在经营管理中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而内部审计不能直接创造价值,易于成为企业的资源耗费中心。当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出成本的价值,管理层通常会削弱内部审计的规模,通过外包的方式解决部分内部审计需求。

1.3 以服务管理当局为使命

其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受管理层直接领导,企业内部审计的权限取决于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按照管理层的需求开展审计工作;其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者是雇佣关系,与企业管理者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关系。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以服务管理当局为使命。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2.1 重机构建设、轻机构独立

2018年印發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组织上独立于所在单位,并保持职能上的独立性。其中在规定内部审计的11项权限中,也特别体现了内部审计这种存在方式的“内在”性与履行职责的“独立”性需求[2]。但这种原生的“内在”与“独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缺陷”。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架构中,大都建设了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体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经营责任与监督责任相互交叉、职责不清,内部审计标准缺乏规范性、独立性,相关审计机制不明确,需要在各方利益中权衡监督控制职能,往往易受经营管理层干扰,内部审计所担任的职能并未能突显,很难真正发挥应有独立、客观、评价作用。内审机构与企业具有利益的关系,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审计本单位的事务,因为他们既是内部管理者,又是审计人员,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无法有效制约相对权利,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大部分国有企业基层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组织,由本单位成立,人员也由本单位任命,薪酬由本单位发放,这种岗位、职务、工资都是由本单位“一把手”决定的内审计机构,造成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很难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内审机构设置的“先天缺陷”导致虽按要求建立了内审机构,但内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设置机构流于形式,失去了服务目标的独立性。

2.2 重事后审计、轻事前风险审计

当前,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财务合规性和经营成果真实性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审计落脚点也多停留在事后的查错防弊上,往往局限于查处会计信息记录、财务报表反映数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对业务活动结束后所呈现出来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紧抓不放。这样只能进行大量的事后补漏、事后补救,没有意识到事前风险管控比事后的结果监督更为重要。内部审计的范围没有囊括企业战略决策、业务过程与职责、主要业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大额资金管理、项目实施成效评估、内控体系有效性等方面,缺乏对业务发生前更深层次的事前审计与风险评估,缺少对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构架分析、内部控制状况等紧要环节做出事前客观、有效的风险评价和建议。

2.3 重财务审计、轻内控审计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违规行为,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核查账目和记录。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会计导向型审计,审计范围也只限于检查单位经济业务各项资金支出是否真实、合法、规范和相对合理。而针对企业内部整体的内部控制环境的监管意识没有提到重要高度。从财务审计中发现的审计问题,仅对反映出的财务问题进行整改,没有意识到更深层经营管理的问题漏洞,导致屡审屡犯,治标不治本。现阶段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应该逐渐从只关注财务方面的审计工作转变为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和规范。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必须由传统的财务审计逐步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治理领域转移。

2.4 重审计数量、轻审计整改

近年来,国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国有企业组织开展的审计频率和力度也日益增强。尤其在我国实施审计全覆盖政策的框架要求下,近年来按审计署工作部署,我国各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响应国家加强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下,大力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每年年初对审计工作提出多项审计计划,并按上报的年度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每年的审计工作开展频率大大提高,但也呈现出对审计整改、后续审计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存在着“重审计轻整改”现象,后续整改被忽略,往往陷入年年查出审计问题、频繁显示共性问题的困境,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虽高效开展,而审计结果却不理想[3]。

2.5 重审计实施、轻审计研究

随着审计全覆盖工作的提出及推进,审计实施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大量开展的审计立项、审计工作,可能仅停留在发现一些违规、违纪、不合理等表象问题,忽略了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项目总体情况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些内审工作人员片面追求查出问题,而忽视了在审计立项环境中体制、机制、制度层面上进行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导致内部审计结果就事论事。202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应当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以此促进新时代审计事业的发展,保证其质量。研究型审计是分析问题本质、追求审计价值的审计,不仅要针对问题表象,更要研究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

3 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弱项短板,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探究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推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完善组织治理和提高运营效能,推动所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

3.1 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

当前,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内审监督效能,保障和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内部审计深度融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内部审计的“定盘星”,确保内部审计始终服务于党的政治主张和工作重心。党建与内审同频共振,二者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使内部审计的监督活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建立内部审计领导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贯穿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支撑,极大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也有利于督促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以保障。三是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内部审计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推动出台地方内部审计的相关配套措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4]。

3.2 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

一是科学理顺内部审计运行机制。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地设计内部审计组织。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所属子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审计部门,由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确保审计工作定位准确。二是积极推进总审计师制度建设,形成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审计工作目标体系、任务体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实现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有机衔接。三是建立健全业审联动工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协作,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加强沟通联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共享有价值的审计信息,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效能的提升。四是建立与外部审计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审计的“前哨”功能,利用对组织管理、经营状况和企业信息掌握方面的内在优势,建立审计监督与党内审计、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协调配合機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5]。

3.3 把内部审计有机融入审计全覆盖工作机制

积极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扩大内部审计监督的覆盖面和整体性,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找准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发挥监督职能,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质量和资金安全、提升企业价值和管理效率;发挥评价职能,通过对风险管理、投资项目、研发技改等情况进行审计,对企业运营、投资决策和执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事后综合评价,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实现最优效益;发挥建议职能,通过审计发现普遍性、倾向性和典型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化解系统性风险隐患,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是立足内部审计全覆盖,整合内审资源,统筹内审力量,利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互补优势,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强化审计重点,探索研究型内部审计新模式,既注重解决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重复监督问题,也要有效解决国家审计监督对象面不广、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并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推动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三是加快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内部审计的覆盖面。

3.4 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把审计整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做好内部审计的“下半篇文章”。一是站在“从严治党”的高度,让“一把手”真正扛起整改的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整改的责任意识,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推动审计整改落实到位,内部审计机构也要更好地履行协助本企业主要负责人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职责,让内部审计的价值得以体现。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动态销号和整改通报预警机制,按照“清单式管理—对账式销号—定期式评估—预警式通报”的方式,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全面整改,提升整改实效。三是强化整改联动合力。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效能,推进内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督、组织监督、业务监督等其他监督的协同联动,凝聚监督合力。同时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将落实整改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依据,激发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5 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养

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国有企业从顶层设计上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建设。二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其他先进企业的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者从中介机构吸纳优秀审计人才参与企业内部审计,主动借鉴他人的内审经验和做法来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此外,也要积极接受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积极协助参与国家审计项目,响应审计机关以审代训工作要求,加强审计理论和经验方法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大局观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面对海量业务数据,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加强信息化建设,让内审人员成为既懂审计业务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式为目标,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四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加强思政教育,让内审人员拥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也能成为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不负青春韶华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部审计力量。

4 结语

总之,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国有企业应当紧紧围绕国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在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的要求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提质增效职能优势,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精益化管理意识,从战略高度审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沈嘉钰. 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跟进探索[J]. 市场周刊,2023,36(2):159-162.

[2]张丽. 关于提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82-84.

[3]贾龑杰.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 商讯,2023(1):108-111.

[4]徐琳. 基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的几点思考[J]. 财经界,2022(31):162-164.

[5]汪珊. 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审计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 财经界,2020(2):187-188.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