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音乐形象与演奏诠释

2023-11-09 07:36:18林克舜
百花 2023年8期
关键词:音乐形象曲式分析

林克舜

摘 要: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都创作了关于战争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仍在广泛流传。卡巴列夫斯基作为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作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于二战结束后创作出了《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这是他钢琴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展示了他钢琴创作的巅峰水平。本文从这首作品的曲式分析、音乐形象、演奏诠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帮助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好地演绎该作品。

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曲式分析;音乐形象;演奏诠释

一、曲式分析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F大调上进行,主题素材以音阶为主,第四小节的和声发生变化,短暂地进行离调,再转到C大调,不断重复。第二主题也在C大调上进行,其中包含大小调音阶的两种情绪,令人感受到一丝惆怅愤慨,与第一主题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与主部主题明亮欢快的性格相反,其曲调自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大小调交替穿插,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形成明暗交替的和声色彩。随后旋律高低声部不断徘徊,伴随着低音声部半音阶旋律线条级进向下与高音声部主旋律构成了奇妙的和声效果,具有卡巴列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结束部则采用了对答的形式,高低声部一问一答,是一个织体的反复出现。

展开部的风格变化显著,转为进行曲风格,具有极强的律动感。采用副部的素材变化发展而来,和声别具一格。第二主题采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发展而来,力度从sub.p逐渐进行至piu.f,力度逐渐增强至全曲的最高峰。从204小节开始为全曲的高潮点,由主部主题素材进行动力变化发展而来,主旋律为最高音声部,中间穿插着三和弦,烘托出热烈的和声效果,具有强烈的音乐风格。整个高潮部分和声丰富,旋律紧张刺激,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再现部为动力再现,主题回归至最初的情绪,其中部分音乐动机发生变化,副部采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素材,由此变化发展而成,逐渐过渡至副部第三主题,力度逐渐减弱,最后以pp落至主音F,结束整个乐章。

二、《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形象

(一)积极乐观的音乐情绪

作品开头的旋律明亮欢快,充满希望,像是一位青春阳光的少年形象,生动描绘了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谱例1)。第一小节的动机在之后的乐章中也有出现,为整首奏鸣曲的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喜好和平、热爱生活。

谱例1

出生于圣彼得堡的卡巴列夫斯基,从小深受民间音乐的熏陶,俄罗斯传统民族音乐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所以在创作中也蕴含着十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谱例2),曲调舒展自由。高声部的主旋律逐渐由上行过渡到下行,外音旋律中间穿插着和弦,这种技法频繁使用,丰富了旋律线条与音响效果。该段落运用了大小调交替,使作品有着明暗两种色彩,让听众充满着对未来的幻想。而结束部则采用了对答的形式,低音声部express意味着有表情、表现力的,最后在力度逐渐减弱、渐行渐远中结束呈示部,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框架下,音乐进行到俄罗斯人民为了即将来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接入展开部。

谱例2

(二)斗志昂扬的音乐情绪

在展开部的创作中,卡巴列夫斯基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不同于传统写作手法的是,他不用主部或者副部的音乐素材,而是采用新的动机加以變化发展而成,整体情绪与呈示部大不相同。引入部分的左手在低音区以跳音形式进行,作为厚重的低音声部支撑,而右手主旋律以双音不协和音程断奏进行,还穿插着半音级进上行旋律线条。旋律声部穿插着半音阶旋律线条是卡巴列夫斯基惯用的一种作曲手法,能够极大地丰富音响效果。调性由F大调转为同主音f小调,气氛瞬间转换,战争紧张的感觉瞬间弥漫开来。音乐生动描绘了士兵们与敌人在战场上胶着对抗,随后士兵们短暂休息后进入下一次战役,对作战方式进行了调整,为最终决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作品的情绪热烈豪迈,充满了人民面对战争不屈的英雄气概。第二主题主旋律由右手转变为左手,右手弹奏后半拍的和弦,与左手主旋律的和声融合起来,仿佛战士们正在与敌人激烈战斗。力度逐渐增强至全曲最高峰,最后在极其沉重的四个单音敲击中戛然而止,为全曲最高潮作铺垫,让听众对接下来的音乐充满期待。

中心展开部分是全曲最激烈、最具有豪迈气概的部分,由主部主题素材进行动力变化发展而来,烘托出了热烈的和声效果,具有强烈的音乐风格。这里的音乐形象则像战士们越战越勇,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击,最终赢得胜利。在不断转调进行中,情绪逐渐高涨,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魄,音乐的和声逐渐紧张,轰轰烈烈地将音乐推进至顶点(谱例3),达到音乐的最高潮,给予听众极大的满足感。[1]这也体现了战争胜利后民众情绪激动,气氛热烈。在全曲最强处拥有长达6个sff的不协和音程(谱例4),这些音程也刚好处在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处,这种创作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整个高潮部分和声丰富,旋律紧张刺激,为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谱例3

谱例4

(三)得胜凯旋的音乐情绪

再现部是人民为了庆祝战争胜利举国欢庆的场面,为动力再现。在最后的连接部中,综合了呈示部中切分节奏与音乐动机,左手以伴有半音阶旋律线条的反复双音为主,右手主旋律综合了全曲的音乐素材发展变化而来,气氛热烈,富有歌唱性。

在副部中,左手不断弹奏相同的音作为伴奏织体,宛如钟声一般悠扬传开,右手以三和弦和琶音为主,高音旋律呈环绕式进行,如同吹响战争胜利的号角。结束部采用了呈示部和展开部的部分素材,最后的尾声与呈示部主题首尾呼应,和声织体更加丰满,速度由渐快逐渐过渡至渐慢,最终音符虚无缥缈地消失在天际,音乐情感更加外放饱满,烘托出了战争中人民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英雄气概,是整个第一乐章主题精神上的升华。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体现了卡巴列夫斯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整首曲子充斥着反法西斯国家人民英勇抗敌的革命主义精神,不论呈示部、展开部还是再现部,都有豪迈的情感蕴含其中。《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在创作流程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在传统奏鸣曲式中蕴含逻辑与理性的同时,卡巴列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现代元素,在和声的运用上大胆创新。他勇于打破传统,将战争与和平两种主题巧妙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这便是我们深入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诠释

(一)音色把握

从呈示部开始,主题旋律活泼欢快,平静祥和的感觉呼之欲出。作为这首作品的导入部分,第一小节的动机也是贯穿该曲三个乐章的一把钥匙,弹奏的乐曲要能吸引观众。因此,这部分也是练习时的重点,要控制好手臂,以免造成挤压琴键,音色僵硬、晦涩的情况出现。练习时要多用耳朵感受音乐,直到弹出清晰明亮的音色,在快速跑动中保持颗粒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

在呈示部的连接部中有着充满戏劇性的片段,采用了突强突弱、对比鲜明的风格,给听众耳目一新的听觉冲击。笔者在这一桥段的演奏中运用了大臂和身体的力量,手腕和手臂放松,掌关节支撑好,利用手腕来传递重量,实现饱满而富有弹性的音色。同时,在谱面上标有跳音记号的音作断奏处理,非跳音的部分进行连奏。这片段旋律性和歌唱性不强,充满英雄气概,只需弹奏出通透有力的音色即可。笔者认为这种处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两种风格的特点,契合本曲的主题。

笔者将力度的变化作为展开部的重点,谱面上标记着pp到ff是控制力量由弱至强的释放过程,充满律动感。展开部尾声是全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层次丰富,情感不断递进,最终达到全曲最高潮。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因此坚实饱满富有弹性的音色,需要弹奏者充满坚定的信念,弹奏时放松身体,运用手臂乃至全身的力量进行弹奏。

第一乐章的音色有着共同点,都要求音色饱满明亮且厚实,对力度的处理要求很高,可以在弹奏的过程中改变力度,以此丰富音乐效果,深化主题形象。

(二)触键选择

触键的选择决定了音乐的色彩,同时,弹奏者需将内心所想先传递至头脑,再由头脑传递至手指,做到眼、耳、脑、心、手五位一体。

1.烘托幻想氛围的柔软触键

每首音乐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充满歌唱性、抒情性的段落。在演奏这种风格时,演奏者必须心中有歌唱,乐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中,有着带有鲜明俄罗斯民间音乐风味的旋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弹奏该片段时,最适合表达音乐的触键方式是手指贴键的慢触键,这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指腹要紧贴键盘,手腕要十分柔软,否则音色会枯燥干涸、毫无光泽。运用手腕带动重力弹奏,让旋律连绵不断,如丝般顺滑。为了强调高声部的主旋律,小指需要发更多的力,触键要深,将音弹扎实,音与音之间要连贯。弹奏中声部时,轻点一下放开即可,让其自然地融入和声当中。

2.烘托战争氛围的快触键

展开部部分则为进行曲风格,描绘了军队备战与作战的场面,整体音乐紧张刺激,情绪波动较大。左手的跳音与右手的断奏相辅相成,弹奏时将力量集中于指尖,左手大拇指固定着,保持位置不变,同时小拇指要保持力量紧绷,快速下键找到位置,然后迅速放开,弹奏出充满弹性的音色,右手与左手相似。[2]在展开部的开头谱面力度标为pp,要求力度要十分微弱,该片段的音乐情境好似排列整齐的军队从远方渐渐地来到观众面前,此时要控制好力度的变化,逐渐增强,使音乐更富有戏剧性。在弹奏强音的时候将整个手臂的力量传递至指尖,再由指尖传递至钢琴,将每个重音都得稳准狠地砸下去,决不拖泥带水,塑造出人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

四、结 语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卡巴列夫斯基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在严格按照奏鸣曲式结构写法的同时,融入大量20世纪近现代的创作手法,内容丰富多彩,运用了俄罗斯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将人民对待战争英勇无畏的精神与音乐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和声色彩,给听众全新的听觉体验。演奏者在演奏处理上要仔细(下转页)

(上接页)思考作者创作意图,尽量将作者想传递出的情怀表达出来。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晓玉.传统的延承与创新: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创作技法分析[J].音乐创作,2016(6):159-161.

[2] 陈薇.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2):125-128.

猜你喜欢
音乐形象曲式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丝绸之路(2017年10期)2017-06-05 09:32:30
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之《四月——松雪草》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艺术评鉴(2016年23期)2017-02-23 13:48:24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45:40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 18:28:20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3:42:48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诞节》曲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1: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