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以评论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思考

2023-11-09 12:56凌锋
中国记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群众融合

□ 凌锋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舆论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评论工作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是新闻媒体和评论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的意义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宣传和组织群众、团结和服务群众,成就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史。[1]创新评论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新的形势下,这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是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另一方面舆论场越来越复杂,国际与国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界限日益模糊,各种真假莫辨的信息、鱼龙混杂的观点并不鲜见,越是在这样众说纷纭的时候,越要发挥主流媒体评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作用,在千帆竞发中争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密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群众视角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解疑释惑、激浊扬清;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评论写在“田间地头”,通过“心贴心”实现“心连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让党的声音成为定音鼓、压舱石,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是有利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重塑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工作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信息接收终端多样化、移动化、智能化,受众阅读偏好转为图片和音视频为主,对评论呈现形态提出新要求;互联网及移动应用24小时在线,对评论工作的响应速度提出新要求;自媒体涌现、受众面扩大,分层分类趋势明显,对受众精准定位和分类传播提出新要求;新闻同质化趋势严重,资讯与观点混合的内容产品更受欢迎,对评论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提出新要求。只有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贴近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才能找准新形势下评论工作融合创新的着力点,才能通过评论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生产出更多群众喜爱的评论产品,更好地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三是有利于助力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在新的形势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目标。新闻舆论工作是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媒体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引导和服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推动者。进一步来说,社会共治离不开多元的沟通渠道和服务平台,评论工作是表达观点、促进交流、形成共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一方面才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切,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2];另一方面才能通过融媒体环境下的技术赋能,不断创新评论工作,强化与群众的连接,增强参与和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桥梁”“纽带”“平台”等作用,更为高效、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评论作用助力社会治理。

二、法治日报践行群众路线的探索实践

在实务中,我们立足评论特色,整合工作资源,坚持落实“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的工作理念,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推动评论工作融合发展,在评论工作融合发展中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

一是把政策宣传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既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立足政策精准把握群众的具体关注点,开展有针对性、拓展性、动态性的评论工作,实现政策宣传、服务群众以及舆论引导等功能的融合发挥,做到统一思想、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在日常评论工作中,坚持紧密连接政策“天线”和民生“地线”,如围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开展‘高价彩礼’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精神,从文化和法治的角度撰写了评论《治理高价彩礼 共建文明乡风》;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公益诉讼专题指导性案例,我们从群众关心的洋垃圾问题切入刊发了《坚决将“洋垃圾”挡在国门外》;针对国家整顿非法电子烟工作,我们以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刊发了《加强保护,让青少年远离烟草危害》。这些评论将政策主题与民生问题紧密融合,既回应了群众关切,又引导了舆论,为营造政策顺利实施的舆论环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把评论写作和贴近基层结合起来。新闻报道需要沾泥土、接地气,评论工作同样要融入生活、贴近基层,法治日报利用各类时机,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输出热气腾腾的评论作品。如,利用假期深入基层,深入值班的一线单位,运用评论、观点型海报、摄影等多种形式反映基层工作者的坚守和奉献;在负责的网站评论频道和客户端评论频道分别开设了“基层视野”和“一线观察”栏目,刊发基层来信,反映问题、总结经验、交流工作;在报纸版面上开设了专注民生问题的微评栏目“微言法评”,并与网站和客户端评论频道等新媒体阵地融合联动:如针对执法不规范、滥用最终解释权、把失事航班元素作为广告内容等热点问题,刊发《执法要讲力度更要讲温度》《“最终解释权”不是想用就能用》《广告岂能拿悲剧当商机》等评论,一语中的的标题、言简意赅的评论以及群众视角的立场和态度,使这些评论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

三是把紧跟热点和发现难点结合起来。新闻评论的前提是有“新闻”,在全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发布主体和渠道更加多元,新闻信息数量急剧增加,如何选择热点是评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方面落实融合思维,通过增加评论刊发频率、发挥网站客户端可全天候发稿优势、不断提高评论的时效,紧紧跟进各类民生热点;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和选题判断能力,努力在新闻“冷点”中发现民生“热点”。如,虽然“国际癫痫关爱日”并非热门时间节点,但针对癫痫病的歧视可能涉及近千万癫痫患者及其家庭,是社会问题也是法治问题。我们在第十四个“国际癫痫关爱日”期间,刊发了《法治是消除病患歧视的良药》一文,表达了反对歧视的鲜明态度和相关建议。稿件刊发后,被全国范围内癫痫患者群和癫痫专科医生群转发,中国抗癫痫协会有关负责人主动联系作者表示感谢,并反馈说太需要媒体发出这样的声音了。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冷点”可能藏着群众的“冷暖”,群众的难题就是我们工作的“主题”,群众的难点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热点”。此外,我们还注重发挥评论功能,积极推广有效解决群众难点的经验做法。如,外卖快递小哥与物业保安的矛盾是困扰百姓生活的烦心事,我们发现有的物业单位“设立快速通道”等做法很有效,便编发了短评《多一些理解,就多一份和谐》,呼吁各类社会主体通过“微服务”“微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为减少纠纷、方便生活贡献力量。

四是把读者评论和记者评论结合起来。探索把“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和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读者稿件作为评论稿件重要来源,开放报纸版面、网站评论频道和客 户端评论频道等绝大多数评论栏目,同时针对不同平台特点,设置“基层调研”“基层视野”“一线观察”等专门面向基层工作者和群众的栏目。从实践来看,刊发的评论文章都有不错的社会效果;有的老年读者反映在旅游中遇到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难题,获得了有关部委的关注;有的地方教育工作者发表的规范教育培训稿件,直接推动了当地的“双减”工作;有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市场监管稿件被国家有关部门内部信息交流刊物摘编;有的数字治理专家对于IP地址属性的阐释澄清了舆论上的误解等。同时,开设“记者观察”栏目,从媒体记者视角关注群众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侵犯群众权益的现象,有理有据地剖析问题、提出建议,促进了相关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此外,探索民生问题的融合式评论。如,针对有关买卖高档护肤品空瓶的新闻,在刊发评论《莫做造假黑产的“帮凶”》后,经过采访专家、深入挖掘等工作,撰写刊发了新媒体述评类产品《他们手中多一个空瓶,社会上就会多一名受害者》,由于内容更为丰富、语言风格更加新媒体化,得到了大量转发。这启发我们继续探索在读者评论与记者评论的融合中,寻找服务群众的新方法,以“做深做透”的思维挖掘各类信息中蕴藏的评论价值,进一步释放评论工作潜力,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不断提高评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舆论群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多让群众咧嘴笑
《融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