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 王明川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截至目前,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 项,历经二十余年的累积,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作为非遗文化大省,河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达163 项,位居全国前列,拥有着享誉世界的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二十年来取得的非遗保护成果,以守正创新的视角推进非遗文化的新突破。
作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我们的关注。因而,本文以河北省非遗舞蹈为基,求“史”研“传”,探求河北非遗舞蹈传承的理论视野与方法路径。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以“人”为本,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关切传承人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让非遗传承的历史谱写万代。因而,在非遗传承中,对于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非遗舞蹈传承人而言,其不仅肩负着非遗舞蹈文化的精神文明的传承,同时也凭借身体语言构成的身体记忆记录着、创造着非遗舞蹈文化的历史与变迁。一方面,非遗舞蹈传承人的技艺,传承着舞蹈的历史,记录着历史的发展,其以传承人为视角的历史记述对非遗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另一方面,非遗舞蹈传承人因自身所遭遇的人生经历不同,对于技艺的理解也难免各有差异,其以“人”为出发点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传承中突显着人物风格的迥异特征,从而,对其传承人的历史研究则必须考量其人物个体与群体的不同,在人物书写的个性视角中,既看到共性,也瞥见个性。
关于河北非遗舞蹈传承的研究,学者们多以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现状、文化内涵、动作分析、当代转化等舞蹈本体层面展开论述,但对非遗舞蹈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人”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整理关于“人”的传承之史与传承记忆。随着口述史学在国内的兴起,非遗文化研究者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将一个个传承人的历史记忆予以书写记录,开辟了传承人口述史的专门研究,体现着个体之“人”于非遗传承的核心价值。因而,以人物为核心的口述史研究是我们更好的记录非遗舞蹈传承的重要方法,是我们将研究视角面向传承人社会群体,实现“档案”“叙述”“新社会史”多元转向关键一步。
非遗舞蹈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很多非遗舞蹈的传承过程中,以家传、师承等形成的传承派系与风格体系,对非遗舞蹈的流传、发展影响深远。其以某一派系风格为表演基础,受其派系风格的艺术理念、精神、思想的陶冶,从而在舞蹈的传承中突显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将河北非遗舞蹈及其传承人置于社会、历史及其家族或师承谱系的背景中,由点及面,沿着传承的历史脉络,才能更好的廓清其传承的风格派系,把握其传承的规律,用传承谱系的历史梳理来回看传承的历史线路,发掘传承的精神,延续传承的文脉。
因而,想要进一步研究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就需要了解其非遗舞蹈的传承谱系与风格流派的历史演进。分析其传承谱系与风格流派的相互关系,总结其同一根脉于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历史嬗变,探究以谱系、派系为媒介的传承路径与风格构成。从谱系中提取风格的生成与演化,从风格的演化中探查传承的历史规律。当然,非遗舞蹈的传承既受派系风格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其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的间接影响,因此,在关注其传承谱系与风格流派的发展中,也要顾及其派系位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关注到某一派系的非遗舞蹈是否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其他派系亦或民间文化、舞蹈种类的涵化,从而在本体的风格上形成新的表现形式,推动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非遗舞蹈文化,一方面需要尊重非遗舞蹈传承人的历史贡献,记述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并在代代传承人的历史创造中厘清传承谱系与风格特色;一方面也要关切非遗舞蹈当下的传衍生态与生存样貌,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其传衍生态的优良态势与困境难题,以保障非遗舞蹈的接续发展。因此,推动非遗舞蹈的文化传承,就要认识到非遗舞蹈立足于当下的历史重任。
非遗舞蹈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这便是其“活态”传承的必然属性。我们保护、传承、发展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代代传人的历史贡献下守正创新,守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也力求在新的文化生态中为非遗舞蹈的正向发展保驾护航、开拓创新,在“正”中守传统,在“变”中求革新,为非遗舞蹈的当代发展建立优势生态位,使其在文化的交叠与竞争中不断庚续。河北非遗舞蹈数目众多,也不乏诸如井陉拉、沧州落子、昌黎地秧歌、徐水舞狮等知名全国的非遗舞蹈项目,但就其当下整体的发展境况与生存状态而言,仍旧有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需要我们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如何让非遗舞蹈在保有淳朴乡土风貌的同时,与时俱进,让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并投身其中,也是我们所应关注的重点。
非遗传承的载体,是非遗传承人,没有传承人,非遗文化就难以流传至今。让非遗文化“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的核心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保护、帮扶、培育好传承人,以使非遗文化以鲜活的姿态接续传衍、代代流传。因而,非遗保护的前提是保护传承人,非遗传承的根本是培育“人”。首先,以“人”为基、以“人”为本,要保护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利益,保证其开展非遗传承的基本物质条件,为其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以政策扶持,以法律维护,以文化引导,让非遗传承人在良好的传承条件下生存、发展,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其次,要培育好非遗传承的青年人才,注重对青年传承人的栽培与帮扶,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年活力,促进非遗文化交流、提升技能艺能水平、增强传承人文化素养,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最后,既要在保护和培养直接传承人上下功夫,也要努力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力,以间接、隐性的传承方式,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根植在广大青少年的心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了解、热爱非遗文化,乃至志愿投身于非遗传承的文化事业。
“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守护好非遗文化的核心就是守护好传承人,守护好匠心而为的精神品格。近年来,在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人的行列中,已日渐增多中青年力量,但主体传承人的年岁整体偏于高龄化,甚至有些非遗舞蹈项目的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择选新传人之难。因此,我们务必要为传承人创造优良的环境和平台,让老一辈传承人可将毕生技艺传承下去,赢得尊重,让青年人有机会、有志愿、有担当的跻身非遗传承的队伍,以“人”为动力,让河北非遗舞蹈代代传承、焕发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因而,其传承的原始模式主要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为主,通过人人间、代代间的接力,将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保存传承下来。多数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都有其详细的家传或师承的传承谱系,有着以家族、师门或风格派系为脉络的发展历史。然而,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我们多以记录非遗技艺的形式特点为主,常常忽略了非遗传承历史的深度挖掘。而从历史的角度,以人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可真实的反应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和技艺传承的历史,对我们掌握最真实的民间传承史实,抢救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而言,全面、深入的开展省内非遗舞蹈传承历史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部门对非遗舞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严谨的治史精神真实的记录各非遗舞蹈项目的传承历史,围绕人物、派系、风格展开多视角的历史记述;其次,要不断整理、挖掘非遗传承人的学艺历程,形成以代表人物为核心的人物史志,为传承人立碑树传,从个体的从艺历程回溯集体的历史记忆,从传承典范中弘扬非遗精神;最后,可通过梳理非遗传承的历史谱系,并给予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以一定的历史地位,真实的评价非遗传承人的历史贡献,以尊重非遗传承人及其智慧与劳动所创造的传承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需要人力的支援,更需要平台的建设。因而,传承和发展好河北非遗舞蹈,需要依托非遗舞蹈传承平台,打造非遗舞蹈传承基地,将非遗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并结合社会力量,推动非遗舞蹈的发展。同时,只有建设好非遗基地,非遗的文化和技艺才能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形成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
首先,非遗舞蹈传承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教育领域的开拓,将非遗的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学校,在学校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高、中、初等教育院校的联合培养,让非遗走进校园、走入课堂,成为本土特色必修课。目前,河北各地已有多项非遗舞蹈进入校园,以美育的方式将非遗舞蹈文化传承给广大学子,这是值得大力推广并持续推进的。其次,要建设好非遗舞蹈专项研究基地,培养非遗舞蹈研究人才,科学的传承非遗文化,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再者,要做好非遗示范保护基地建设,依托企业和单位传承非遗文化,保存、记录、发展、创新非遗舞蹈技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河北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非遗传承的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开展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非遗网络公众号,是非遗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关键途径。尤其在网络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来传播非遗文化,弘扬民间传统,是开展非遗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因而,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媒介的建设与推广。
首先,要依托网络社交平台建立河北非遗舞蹈传承等媒体公众账号,创建有代表性的推送栏目,撰写普及文章、制作宣传视频、举办网络互动活动,增强非遗舞蹈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其次,要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利用“云”技术,开展“云游非遗”网络展播活动,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带领广大群众体验线上“云”游览,足不出户领略非遗舞蹈文化的魅力。最后,要借助文化名人等的社会影响力,邀请名人做非遗文化推广者,制作非遗专题宣传节目,令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成为人们热衷的文化议题。
以“史”为证,以“人”为本,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的敬仰、对传承人的价值回归,以及与时相偶、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求“史”的探索中,当以史学研究的视角切入,用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的第一视角探查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得以获取最生动、最鲜活的历史史实,抢救历史资源,丰富河北非遗舞蹈的传承之史研究。研“传”的步履间,以传承人为主线,探求以人为媒介的非遗舞蹈发展史,审视以“人”为核心的民间舞蹈生态,培育传承人、梳理传承史、延伸传承地、推广传承号,以切实助力河北非遗舞蹈的社会传承与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