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丹,文 军,潘春甜,张志腾,李星群
(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2.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3)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同年,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田园综合体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重视三产深度融合,逐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主平台,相较于其他乡村研究方向,田园综合体研究深度、广度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容忽视。 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田园综合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具体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发展模式和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迮寒露、杨园园等分别以浙江省、京津冀地区为例[2~3],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白春明等从田园综合体发展内涵意义全面解读田园综合体,认为其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意义[4]。 丁歆、韩伟宏着重探讨田园综合体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模式,强调重视乡村景观的价值[5~6]。 演克武等将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康养产业相结合,实现乡村农业和休闲度假深度融合[7]。 不少学者认为田园综合体发展不仅可突显地方特色,还能为乡村振兴发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以及农民创收提供新方法和手段[8~9]。 田园综合体相关研究文献较多,但少有研究从宏观维度对其整体学术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且传统的综述难以将其领域现状及热点厘清,通过对CNKI 数据库中田园综合体相关文献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能直观揭示其内在结构和联系,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汲取有效信息,利于了解其研究进展,抓住田园综合体发展实质。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CNKI 数据库,主要从田园综合体年度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和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入手。 在CNKI 中以“田园综合体”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勾选检索条件“精确”,检索结果为2 788 篇(检索时间为2023 年4 月10 日)。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样本的数据严谨性,对初步结果进行筛选,确定最终文献样本数为2 759 篇。
文献计量法结合内容分析是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学的计量方法研究某一领域文献的内在联系,结构分布以及数量关系等,从而达到梳理某一研究主题的结构,特点和规律等的研究方法[10]。 将筛选的论文数据导入CiteSpace(6.2.R2)研究工具进一步分析处理得到相关可视化图谱[11],结合内容分析对田园综合体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
年度发文统计可以直观看到研究对象在特定的时间段社会的关注度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对其概念延伸、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把握。 通过在CNKI 检索田园综合体关键词得到的2 759 篇文献进行年代细分,得到图1。
图1 2010~2023 年发文量与年度分布
田园综合体概念是2010 年左右出现萌芽,当时定义较为模糊,缺少相关理论支持,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较小,发文量也较少。 到2012 年,张诚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12],并开展实施田园综合体的实地项目,这对田园综合体来说,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是一个突破点。 但由于缺乏政策导向,田园综合体在之后几年仍是水花微小。 在图1 中,可以明显看到田园综合体在2017 年迎来迅速发展时期,在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加持下田园综合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由2016 年的5 篇增长到252 篇,实现了量的飞升。 2019 年相关研究更是达到高峰,发文量高达632 篇。 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这些大政策背景影响下,田园综合体的社会热度逐渐下降,发文量也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共现图可以直观展示研究领域的中心及热点。 本文设置的阈值为TopN=50,TopN%=10,得到节点(关键词个数)为353 个,直线762 条,网络密度为0.0123的关键词共现视图(图2)。 图中圆点代表关键词,圆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直线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关系,其线条的粗细代表关键词的紧密联系程度。 从图2可以看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产业融合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景观、农业、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合作社等关系联系密切,共同出现的频次很高。
图2 关键词共现视图
为了进一步细化分析各关键词的相互关系,利用CiteSpace 软件功能计算出关键词的中心性(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频次排序前10 位关键词见表1。
表1 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分析
田园综合体中提及的关键词信息非常丰富,乡村振兴频次高达474 次,其中心性排名第一为0.79,由此可以说明乡村振兴与其他关键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共现关系。 其次,乡村旅游频次为125,中心性为0.19。 规划设计、产业融合、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休闲农业和三产融合在关键词中出现频次较高,中心性都高于0.01,说明该节点处核心地位[13],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通过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其一,频次高的关键词,中心性都不会太低。 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说明它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几率越大。 反之,关键词频次不高,中心性不高,也就降低了其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 其二,并非所有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都是成正比关系。 某些关键词的频次高,中心性却低于排名靠后的其他关键词同样具有热度,例如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等,说明这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关系同样也密不可分。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 软件功能,通过用对数似然算法(LLR)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14],结果显示,本研究聚类群组总共有78 个,经过多次手动调整显示阈值,前十位聚类群组分别是#0 乡村振兴、#1 乡村旅游、#2 对策、#3 规划设计、#4 三产融合、#5 产业融合、#6 景观设计、#7 影响因素、#8 传统村落、#9 模式(图3)。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0.4676>0.3,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结果分析可信[15],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 =0.8158>0.7>0.5,说明聚类合理且有意义[16]。
图3 关键词聚类视图
每个聚类群组是由多个紧密联系的关键词组合而成且聚类标签是存在于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聚类反映了田园综合体研究文献在不同维度的集中程度。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得,田园综合体主要是立足于乡村旅游,以乡村、传统村落为现实载体,以产业融合带动为切入点,结合实际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其根本目的是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路径,只有抓住其本质,立足实际,才是当下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1~2016 年田园综合体的文献研究较少,自2017年在政策牵引下,田园综合体由原来鲜为人知的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瞬间在全国各地掀起建设热潮。党和政府加大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对田园综合体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也极大提升,2017~2019 年文献发表量快速增长,成为乡村振兴话题里的热门。 由于田园综合体涉及范围较广,包含较多内容,展现其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上政策导向的倾斜变化,田园综合体研究热度将持续下降。
由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可知,田园综合体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是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规划设计、特色小镇和乡村景观等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而展开的,各关键词之间联系密切,形成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网络图谱。 通过给关键词赋值产生聚类标签而形成大大小小的聚类群组分析,发现其关键词的内在结构框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对策分析、规划设计和产业融合等领域。
以上田园综合体相关文献的计量统计分析基本反映了田园综合体发展建设重心,集中体现了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牵涉面广,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在探究其整个发展历程时,要结合乡村振兴大时代背景,这也就对田园综合体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初期,需要对乡村特质进行针对性摸底,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主题,避免市场同质产品的冲击;建设中期,在精准定位的业态下增强各产业之间的互动,合理配置资源,带动当地农民投身于田园综合体建设,共享政策红利;建设后期,努力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品质的提升,告别传统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在已有的建设基础上完成转型提质升级。
田园综合体发展没有既定模式和形式,未来研究发展将赋予其在内容、形式、业态及价值等方面新的发展内涵和意义。
乡村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前提。 合理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发展其适应的生态产业,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个性化的生态服务和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将生态经济做为一大优势加以调整和转化为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和经济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掌握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度,严守耕地红线,不以乡村环境消耗为产业发展代价,在此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生态研学及自然休闲观光等项目,打造独特的乡村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实现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不容忽视的,如何促进三产之间高效互动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 通常来讲其他附加产业都是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而展开的,而这个优势特色产业需要具备延伸性和高融合性,以它作为该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基底,再融入当地其他文化特质,促进其各个产业交融发展,在原本的产业链上加以深化和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另外田园综合体也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步伐,引入新兴技术,在已有基础建设上引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挖掘并提升农业潜在价值,丰富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社会得以延伸的基础。 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为田园综合体赋予文化内涵与活的灵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发展,农业观光业、乡村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人们更加愿意为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消费,且需求也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同时对休闲旅游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渐淘汰初始的走马观花式旅游,现更加注重体验性、参与感和文化内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 田园综合体应培育和开发乡村田园的多功能性,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特质,在已有的营销模式下提高战略布局,找准定位,细分市场消费人群。 在产品中融入文创元素,以精细化文创产品和区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特色来吸引旅游者进行消费,既而将乡村独特文化转化成资源特色和优势,以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繁荣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