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垚,杨芳绒,吕锦涛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中文化景观风貌和传统建筑,延续古镇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历史文化名镇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发展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拥有丰富文化遗存和反映区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1],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名镇经济得到迅速增长,但同时其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景观也受到了严重冲击[3]。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51 个历史文化名镇,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0 个,占所公布7 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3.2%。 因此,有必要对历史文化名镇中的文化景观开展科学客观评价,明晰古镇文化景观中亟需解决和提升部分,为河南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景观发展与演变[4~5]、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等方面[6~8]。 国内已经构建较多文化景观评价体系。 如彭丽辉在对广西地区乡村文化景观调查基础上,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两方面构建了广西乡村文化景观评价体系[9];郭林娜等对国内传统村落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自然景观、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3 方面探讨文化景观在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属性[10];罗映舜等通过SD 法和眼动分析法相结合对张谷英村的文化景观进行体验性评价并进行综合分析[11];王旖旎从文化景观美景度、地缘性、环境友好度、可达性4 个层面,构建了乡村文化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12];杨富银对古镇文化景观展开研究,从历史、文化、美学、生态和社会5 个维度构建郎木寺镇文化景观评价体系[13]。 从上述相关学者的研究中看出,当前有关文化景观的研究多侧重于乡村文化景观识别、景观体验性、吸引性等方面,较少从整体对历史文化名镇中文化景观展开系统评价。
洧川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西南,因处于洧水下游的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西北距省会郑州70 km,距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30 km,交通便利,有日南、京珠高速经过,2010 年入选为河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此外,镇域有双洎河、杜公河两条水系流经,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素有“黄帝之墟,轩辕近郊”之称。
镇中遗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底蕴丰厚。当前相关学者对洧川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镇的景观规划设计[14]、旅游资源开发[15]、传统建筑保护[16]等方面,在文化遗产识别、文化景观评价方面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AHP-FCE 法构建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丰富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为洧川镇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本研究基础数据来自对洧川镇现状调研、专家打分、问卷调查等方式。 首先,邀请15 位来自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学等专业的教授、研究生进行咨询,对指标进行筛、调整,确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2022 年7~8 月份对洧川镇进行两次实地调研,根据洧川镇文化景观的现状特点,确定各层指标评分等级;最后,向专家、古镇居民和游客发放200 份调查问卷,邀请他们对洧川镇文化景观进行评价,共收回有效问卷192 份,有效率为96%,可信度良好。
1.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7]。 通过对乡村文化景观分类与评价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9~10,13,18~19],结合对洧川镇的实地调研,初步选择50 个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制定指标进行筛选、调整,最终构建了2 个评价准则层,9 个因素层和30 个评价指标层的评价体系(图1)。
图1 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模型
1.2.2 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
设计《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问卷调查表》,邀请15 位来自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专业的专家、研究生采用1~9 标度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标度及含义(表1)。 然后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公式(1)和公式(2)计算CR和CI值,若CR<0.1 则表示通过检验,否则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到检验通过为止。
表1 1~9 标度法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CR为一致性指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
1.2.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以模糊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
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和评判等级集V;
将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模型分为准则层因素集A={B1,B2};因素层因素集B1={C1,C2,C3,C4,C5},B2={C6,C7,C8,C9};指标层因素集C1={D1,D2,D3},C2={D4,D5,D6},……,C9={D28,D29,D30}。 根据模糊数学五分制建立文化景观评语集,评语集为V=(V1,V2,V3,V4,V5)={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并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对应标度向量为{1 分,2 分,3 分,4 分,5 分}。
构建单因素模糊关系评判矩阵构建隶属度子集Ri,Ri={ri1,ri2,…,rij};
式中:Ri是评价因素Uij对应于评价集合中每个评价标准V1,V2,…,Vn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其中Uij为第i项因素第j种因素的选择人数。
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W,获得模糊关系矩阵R;
模糊集总体评判,结合M(·,+)模型求模糊综合评价集Y,即Y=W×R;
最后去模糊值,求出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Q=Y×V。
在AHP 数学模型基础上,对专家打分进行整理统计,运用SPSSAU 软件计算出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表2)。
表2 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判断矩阵R,模糊合成各层评价向量,得到各指标的评价分数(表3)。 洧川镇文化景观的评价结果为:Q=1×0.0203+2×0.0966+3×0.3764+4×0.3721+5×0.1348=3.5051,评级为“较好”。
表3 洧川镇文化景观各指标评价得分
洧川镇文化景观评价中“物质文化景观(B1)”的综合得分为3.5036,处在“较好”评价等级。 洧川镇文化景观因素层中历史文化遗迹得分最低(2.9647),由于多次受到黄河洪灾,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对文物古迹保护的不及时、不充分,没有形成对文物估计的保护意识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洧川镇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今后需加大对古镇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
从整体来看指标层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气候条件、古镇选址、名人名园丰富性、街巷形态多样性、建筑结构合理性,其中气候条件评分为4.0416;古遗址完整性评分最低(2.4114)。 洧川镇大部分区域为平原,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镇域内有双泊河、杜公河等水系绕镇而过,多个朝代在此设县、镇,使得镇中留存有部分古建筑和街巷,这些原因是古镇自然环境、街巷格局、建筑要素、农业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处于“较好”层级的主要原因。
“非物质文化景观(B2)”的综合得分为3.5082,处在“较好”的评价等级。 “非物质文化景观”指标层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农耕文化、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延续度、礼仪习俗、文学艺术。 洧川镇具有历史悠久的梆子戏班,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鸿台寺庙和农历三月十八城隍庙会已流传数百年之久,另外古镇还有洧阳、培风等众多书院,悠久的农耕历史形成了洧川镇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习俗,这是农耕文化、民俗活动等指标得分较高的原因。
根据各层级评价结果,利用四分图对洧川镇文化景观各指标得分与权重进行分析(图2),四分图模型是一种可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型,多用来分析两个变量或指标。 横坐标代表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纵坐标代表各指标得分情况。 分析结果A 区为优势区(权重高、得分高),包含气候条件(D1)、古镇选址(D3)、街巷形态多样性(D6)、建筑结构合理性(D7)、传统建筑保存度(D9)、名人名园丰富性(D12)、节庆活动丰富性(D18)、农耕文化(D28)8 个指标;B 区为维持区(权重低、得分高),包含地形、地貌(D2)、建筑布局完整性(D8)、建筑色彩(D10)、民俗活动延续度(D19)、礼仪习俗(D20)、文学艺术(D29)、商贸文化(D30)7 个指标;C区为机会区(权重低、得分低),包含建筑特色性(D11)、文化遗迹知名度(D14)、农业生产方式(D16)、土地利用形式(D17)、生产习俗(D21)、饮食习俗(D22)、手工技艺独特性(D24)、手工技艺完整性(D25)、教派信仰(D26)、自然崇拜(D27)10 个指标;D 区为改进区(权重高、得分低),包含路网结构(D4)、街巷空间完整度(D5)、古遗址完整性(D13)、农耕器具多样性(D15)、手工技艺传承度(D23)5 个指标。
图2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排序-得分排序四分图
由此可知,改进区(D 区)的街巷格局、历史文化遗迹等问题较为突出。 通过分析得到路网结构、街巷空间完整度、古遗址完整性、农耕器具多样性、手工技艺传承度5个文化景观因子最重要,是洧川镇文化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和需要提升部分,今后需对这几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保护力度。
本研究采用AHP-FCE 法对洧川镇文化景观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洧川镇文化景观整体评价结果“较好”;准则层指标权重排序为物质文化景观(0.6667)>非物质文化景观(0.3333);因素层的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为建筑要素(0.2126)>街巷格局(0.1539)>自然环境(0.1327)>风俗习惯(0.1263)>历史文化遗迹(0.1025)>传统手工技艺(0.1004)>民族文化(0.0659)>农业景观(0.0650)>精神信仰(0.0407);指标层中评分排名前5 位由高到低分别是气候条件(4.0416)>古镇选址(3.9220)>名人名园丰富性(3.9168)>农耕文化(3.8802)>节庆活动(3.8749),古遗址完整性评分最低(2.4114)。
通过对洧川镇的调研与评价,可知洧川镇文化景观具有厚重感和巨大发展潜力。 依据洧川镇文化景观调研和评价结果,从街巷格局、传统建筑、农业景观、风俗习惯4 方面对洧川镇文化景观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3.2.1 街巷格局整治,提升镇区人居环境
古镇道路为典型的“丁字形”结构,现有街巷格局较为完整。 镇区南城墙为古镇景观风貌核心区域,但镇中街巷空间因为管制较为松散、村民建筑活动增加,私搭、乱建对古镇原有街巷格局造成破坏。 在镇区选择几条典型街巷,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主的复合型街道。 从洧川镇传统文化中提取特有的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街巷保护和改造中,增加街巷公共空间,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中人居生活环境质量。
3.2.2 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力度,延续古镇文脉
传统建筑是洧川镇文化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地物质生活载体和直观感受精神实体。 洧川镇现有传统建筑多处,形成了古镇独有的景观风貌。 通过提高古镇居民对传统建筑保护意识,挖掘古镇工匠资源,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当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匠人,运用乡土材料开展传统建筑整治和修缮工作。 制定古镇传统建筑相关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强化镇中古建筑分级监测和评估。
3.2.3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打造乡土农业景观
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农耕技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激活古镇特色乡土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 在现有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整合不同农作物种植区,推进塑料温室、日光大棚为主的现代农业形式,形成以基础种植业为核心,兼具游憩和经济效益的现代化特色种植为辅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古镇农业多元化发展,营造出有序的农业景观。
3.2.4 举办民宿文化活动,传承古镇传统手工技艺
古镇民俗文化最能反映出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通过搜集相关照片、影像,深入挖掘古镇民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建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使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得到记录和传承。 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展览馆,定期举办传统手工技艺活动,例如每年在洧川镇举行豆腐文化节,结合豆腐制作体验、故事讲解等方式,展示传统的豆腐制作技艺,给古镇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带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