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甜文 军聂 奇袁 丹李星群
( 1.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广西大学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4; 3.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4)
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1],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3],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 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2亿,年收入超8 500 亿元[4];2020 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指出:“预计到2025 年,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 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可见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走势向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新时期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5],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以郭焕成为代表,对我国休闲农业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对策、态势和前景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8]。 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相关学者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9~10]、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潜力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发展趋势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1~15]。 但已有研究多为定性描述,定量分析较少,研究尺度上也多是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或村落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16~18],鲜有研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从社会经济、农业资源、文化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维度定量测度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刻画其空间格局并识别其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质量,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所决定[19]。 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应该跳出点式分散发展转向重点区域集约高效发展的模式。 本文以南宁市12 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以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从多维度多指标对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通过ArcGIS 10.8 的空间可视化刻画其空间格局,再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识别其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 最后提出新时期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对南宁市乃至国内其他城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1.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用于确定多指标值权重的方法,其思路是根据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定客观权重[21],为避免多指标单位不统一对测度结果产生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并对标准化后的值加上0.01 进行平移处理。 最后,运用线性加权平均法计算研究对象的县域发展综合指数。
数据标准化: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占该指标的比重: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 之间的差值,它的值直接影响权重的大小。 信息效用值越大,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1.1.2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分析各种现象的驱动力和影响因子以及多因子交互作用[22]。 因子探测:探测因变量Y的空间分异性,以及探测自变量或其代理X对因变量Y的解释程度,即X对Y的驱动力。 用q值度量,其表达式为:
式中:h=1,...,L为变量Y或因子X的分层,即分类或分区。 和N分别为层h和全区的单元数;和分别是层h和全区的Y值的方差。和Nσ2分别为层内方差之和和全区总方差。q的值域为[0,1],q值越大表示自变量X对属性Y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是通过分别计算和比较X1和X2 单因子q值及因子两两叠加后的q值,识别X1 和X2 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即是否会增加或减弱对因变量Y的解释力,或这些因子对Y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包括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条件的综合发展。为测度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了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农业资源、文化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4 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之上遵循针对性、代表性、可获得性、时效性等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了21 个细化指标,构建出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表1)。
表1 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和农业资源数据主要来自2021 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和《南宁市统计年鉴》,其中路网密度是由各区县公路里程数比上区县面积而得,各区县驻地至南宁市行政中心距离由ArcGIS 10.8 近邻分析工具距离计算得到。 文化与旅游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网站,NPP(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是基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所提供的2020 年中国遥感监测数据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数据集分区统计得到[20]。
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南宁市各区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得出反映其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并通过自然间断点法将12 个区县的发展水平划分了4 个等级(高、较高、较低、低),得出以下结果(表2):南宁市各区县中,武鸣区的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指数0.577,宾阳县、横州市等5 个区县次之,其发展指数在0.034 ~0.448 之间, 区县数量最多占比最大(41.67%);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指数分别为0.290、0.282 和0.273;邕宁区、良庆区、兴宁区发展指数均在0.25 以下,表明当前该类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
表2 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从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标分布情况来看,武鸣区是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县,其各个指标份额均比较高,这表明武鸣区在近年来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武鸣沃柑,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和延长产业链,实现了优势产业对该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带动。 宾阳、横州、西乡塘、青秀、江南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在资源优势上也均有其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较大。例如,宾阳县以其“古辣香米”的优势品牌和“大米+”全产业链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带动整个县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青秀区则通过商旅服务业拉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较高水平发展。 发展水平为“低”或“较低”的区县要么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要么文化与旅游资源条件不够突出,经济水平也较低。 但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作为支撑。 即使该类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程度受到地形、区位、经济水平等条件限制,上林、马山和隆安3 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可能是由于拥有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基础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南宁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呈现中部水平高(兴宁区除外),南北发展水平较弱的空间格局(图1)。 从发展水平等级划分结果看,由北向南依次为“较低”、“高”、“较高”、“低”的分布规律。 发展水平最高的武鸣区位于南宁市中北部,属于南宁盆地中心向北部丘陵地区过渡地带,水果和蔬菜种植条件优越,农、林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水平“较高”的5 个区县主要分布于南宁中部区间,贯穿东西;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位于邕江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口也较为密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该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与市场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兴宁区虽然处于南宁市的中心位置,且经济水平较高,但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却最低,这是可能由于该区为南宁市的中心老城区,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产业与其他区县相比已无发展优势。 同处于“低”等级的良庆区和邕宁区则位于南部,可能是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较弱,又处于南宁市外围,区位优势不明显,且周边几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交通区位等条件又相对较高,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吸虹效应”,进一步削弱这两个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力。 北部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发展水平“较低”,地形起伏较大,区位条件尚未形成优势,但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潜力较大。
图1 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分布
2.3.1 因子探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影响南宁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主导因子及各因子交互作用的机制。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蔬菜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因子的影响,其q值分别为0.764、0.715、0.710 和0.694(表3)。这说明前4 个指标是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764)具有决定性作用。 由于受各区县功能定位、农业生产条件与城镇化率的影响,导致区县间农林牧渔业产值具有明显差异,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又以农业为基础,乡村为场所,进而成为反映各区县休闲农业发展程度的决定性因子,与蔬菜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共同组成主导驱动因素。其次,园林水果产量、粮食产总产量、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行政中心距离、NPP(净初级生产力)等指标的q值在0.497~0.644 之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数与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大,表明这些因子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具有关键性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南宁市北部高、东南低的地形,使得北部的区县地形起伏较大,农业发展优势不显著,但其森林覆盖率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生态环境优势促进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此外,距离市中心远近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各区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从而构成关键影响因素。 第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末常驻人口、A 级以上景区数量、路网密度等因子的q值分别在0.305 ~0.434 之间,这表明这些因子对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但驱动力不强。 这可能是由于旅游者在市域内跨区县进行旅游活动的现象,即使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度存在差异,并未成为开展旅游活动的阻碍因素。 最后,第三产业增加值、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自治区级以上传统村落数量、“三品一标”农产品等因子q值均在0.3 以下,这表明此类因子驱动力微弱。 这可能也反映出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依然是以农业观光为主,“农文旅”融合程度不高,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盘活与利用。
2.3.2 交互探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是多个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 交互作用探测可进一步探究2 个因素共同作用时的驱动力强度(如图2),图中每列首个黄绿色方块为单因子作用的q值,自上而下对角线数值是该因子依次与其他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值。 结果表明所有因子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均为增强关系,交互作用结果呈现两种类型:双因子增强和双因子非线性增强。 这说明任意两个因子进行交互作用后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的解释力都在增强,进一步验证了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是多个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均比单因子强。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A3)、年末常驻人口(A4)、“三品一标”农产品(B5)、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B6)、A 级以上景区数量(C1)、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C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C4)和自治区级以上传统村落(C6)几个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交互作用时驱动力增大了3~5 倍(双因子交互q值),表明这些因子与其他因子共同发展时可促进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因子多为文化和旅游资源指标,也进一步说明加强“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图2 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全域旅游背景下,全局统筹、优化布局、集约发展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有待优化,中部(除兴宁区外)发展水平高,城市外围相对较弱。 随着南宁市城镇化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中部区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进而影响全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因此,亟需在全局上统筹全市各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资源与发展要素,优化布局。强化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案,并加强产业引导和资源整合,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向城市外围扩散,高效集约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首府城市优势,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 通过集聚农业、旅游、研学科普、文化体验、智慧科技等多产业资源与力量,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整个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者高效融合是南宁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仍以农业观光为主,而旅游业的拉动力不足,文化资源更是未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 文化与旅游资源单因子作用力较弱,但是当这些要素与经济社会、农业与生态环境等其他要素共同作用时,将产生强大的势能。 因此,应立足农业产业,积极拓展其功能,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实现“农旅”互促、协同发展。 同时,应深入挖掘南亚热带农耕文化和壮乡民俗特色,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等乡土文化资源,为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另外,为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应该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新的“农业+旅游+N”的发展模式,将互联网、创意文化、科普、研学、体育、养生等多种新元素引入休闲农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在于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因子探测结果,森林覆盖率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等生态指标对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驱动作用较强。 然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项目建设与扶持是重要手段。 此外,开发和保护必须兼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乡土人文资源的综合发展。 为此,需要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障农田和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发展休闲农业。 要切实保护村落古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与扶持并举是要建设重点优势项目,扶持具有潜力的项目,多层次推动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驱动乡村人才回流,共同创建富裕、美丽、和谐乡村。
本文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性,按照社会经济、农业资源、文化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4 个维度,运用熵值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ArcGIS 10.8 空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对南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刻画其空间分异格局,并探测其驱动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熵值法与ArcGIS 空间可视化结果表明: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当前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子,农业资源是主导因素,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 因此,亟需全局统领,整合要素,创新发展模式,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 诚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庞大的客源市场作为支撑,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是全区经济水平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拥有区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市场、区位和资源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本文提出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休闲农业新业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扶持并举等发展策略。 研究结果及对策建议对南宁市新时期发展休闲工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已有研究多以点状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单元,研究结果多反映乡村旅游点在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本研究认为县域是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佳空间单元,在此背景下,从县级尺度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研究单元,更能综合反映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 然而,在数据选取方面受县级尺度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限制,缺乏相关层面的指标影响分析,本文尚有不足。 例如乡村旅游收入与游客接待量应该作为评估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但由于各县(区)未统计该指标,研究结果可能存有一些偏差。 此外,也是受到数据获取限制,本文只通过一年的截面数据揭示南宁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未能进行纵向时间序列及动态演化分析。 今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挖掘多年面板数据,从而深化乡村休闲旅游时空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