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霞
前几日,和家人一起到北京长安街最西端的新首钢大桥游览。站在桥头远眺,满目胜景尽收眼底,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远练如带,京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冬奥滑雪大跳台和首钢高炉等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令人心旷神怡。
回转身,依稀看到大桥北侧永定河东岸不远处,有一处古式建筑,心里顿生好奇。行至近前,发现有一座小房子,周围有铁栏杆围着,南面青白石匾额篆刻乾隆题写的“谟肇恬波”。房前立有一个标志牌,上书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及碑亭”。碑亭旁边的古树上面挂有绿色的牌子,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出现了“侧柏,清朝,约110年,树高8米”等相关信息。
“永定河”由康熙皇帝御赐改名而来
永定河古称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明称浑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因而又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天池,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个省、区、市,在河北省怀来县境内与源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流至官厅始名永定河。永定河自北京门头沟区三家店流入华北平原后,经五里索、麻峪、庞村、水屯等地,经衙门口村南进入丰台区、大兴县后流出北京。清乾隆时期,永定河于天津入海。
永定河水含沙量大,到了夏季、雨季,尤其大水年,更是裹挟着上游的大量泥沙汹涌而下,河水浑浊,故古代有“泸水”“小黄河”“浑河”之称。旧时永定河水患严重,淤决频仍,河道迁徙无常,几乎年年淹没下游的大片土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古称“无定河”。在康熙三十七年至乾隆二十年的58年间,永定河下游被动改道6次。唐诗中的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中的无定河,有一种说法就是现在的永定河。
历朝历代都对治理永定河高度重视,上游有曹魏时期建成的戾陵堰、车厢渠,这是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中游有金中都水关遗址、金元时期金口河等,下游有康熙至光绪年间历次治水留存的左右大堤和金门闸等遗址。
北惠济庙是永定河沿线最大的河神庙
帝王敬畏自然万物,山岳河神多有敕封。历代帝王和朝廷为祈福安居,皆修建永定河的神庙以供祭祀之用。金大定十九年封安平侯并于卢沟桥南建惠济庙以祀,元至元十六年封显应公惠济公,明清两代皆封河神,并于河道沿线修建20多座龙王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康熙年间,于成龙治河的成效惠及永定河两岸百姓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三年(1725),海河流域暴雨成灾,沿河多个州县被洪水淹没,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因此,雍正派出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领衔统一治理四河两淀,四河指的是永定河、子牙河、卫河、淀河,两淀即河北的西淀(白洋淀)和东淀。至雍正七年,治河大见成效,天子脚下百姓安居乐业,与四年前的大灾形成鲜明對比。
雍正七年,朝廷命怡亲王在京西庞村之西,兴建永定河神庙,以酬谢河神。次年,北惠济庙建成,坐北朝南,占地百庙,由三进院落组成,是当时永定河沿线最大的河神庙,也是由皇家御赐建成的永定河河神庙。建成后的北惠济庙,原有山门三间,门前石狮子一对,门额雍正御书“敕建北惠济庙”,以此来区别卢沟桥附近的南惠济庙。
山门内一进院内有雍正御碑亭,《日下旧闻考》记载该碑亭石额上有乾隆御书“谟肇恬波”。当年雍正帝亲自撰写碑文,礼敬河神,纪念先人业绩,重点记载了其父康熙皇帝治理永定河的功绩,以此来激励和督导官员重视河务、加固堤防、防止水患。碑亭东西两面为钟楼和鼓楼。碑亭以北为前殿,又称龙王殿,供奉永定河神。殿内匾额上书雍正御书“安流润泽”,殿前匾额乾隆御书“畿辅安澜”。
二进院正殿是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东西配殿三间。三进院内有乾隆御碑亭,院内正北是面阔七间、两层的藏经楼。东跨院为寺僧居住之所,有僧舍、斋堂和库房,周围是高大的墙垣。北惠济庙临河岸边,有一尊镇河铁牛,坐北向南,面城背河。据传每逢山洪暴发前夕,这尊铁牛就会持续发出吼叫声,警示人们预防洪涝灾害。古人认为铁牛能镇水怪,铸置铁牛镇河,可保一方安澜。以铁牛或铁犀镇河,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大江大河的惯用做法。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文化古迹的命运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1952年,石景山钢铁厂在北惠济庙北面建制氧厂,北惠济庙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到1958年时,殿堂虽然还基本完整,但山门、围墙、乾隆御制碑和乾隆御碑亭已不复存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如火如荼,镇河铁牛被砸毁炼铁。1975年,北惠济庙被完全拆除。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文物古迹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1995年,首都钢铁总公司在北惠济庙原址重修了一座方形硬山顶的碑亭,四面各有拱券门。2021年8月27日,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及碑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北惠济庙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此处仅余雍正御碑亭、一株古柏和一通雍正御制碑。
据(乾隆)《永定河志》中记载:“北惠济祠碑亭一座,乾隆十五年三月建。敬刊皇上御制《阅永定河诗》一章、御制《阅永定河堤示直隶总督方观承之作》一章。”那北惠济庙原真武殿后的乾隆御制碑命运如何?有没有保存下来呢?经过笔者多方寻访,终于得知此碑先是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征集,后于1987年调拨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因乾隆御制诗而广为人知的治河名臣方观承
来到位于西直门白石桥长河岸边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室外的综合碑展区,终于找到了北惠济庙的另一通石刻“御制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诗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螭首方座,体量高大。碑座四面都雕刻着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碑身两侧行龙腾云浮雕图案;碑身四围边框线刻二龙戏珠纹饰。碑阳、阴题诗均为乾隆皇帝御笔,是其两次视察永定河堤时所作的两首五言诗。碑阳落款:“乾隆庚午春三月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之作”。碑阴是乾隆巡视永定河诗刻,碑阳镌“政在新民”“乾隆御笔”印两方,碑阴镌印两方,“惟精惟一”和“乾隆宸翰”。
乾隆十五年春天,乾隆皇帝亲视永定河大堤,以御制诗的形式向方观承面授机宜,提出治理永定河的方略。当时,乾隆皇帝将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图”展示给方观承,而方观承却敢于直言进谏,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河方针,建议取河中淤土用于加固堤防,这样培堤与浚淤同步进行,一举两得。乾隆皇帝采纳了方观承的建议,同时也提出治河方针:“朕谓就近取堤外之土,以益堤,堤增而地愈下。宜取河中淤出新土用之,则培堤即寓浚淤之义,似为两得。”因为方法得当,治河大见成效。
乾隆在位期间,因永定河易决易淤,时常泛滥,忧心京师安危和沿河百姓生计,又苦于没有治河良策和治河能臣,颇为苦恼。这时,曾在河北永清县一带进行疏浚清淤的直隶总督方观承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一代名臣风云际会得以施展才干。
方观承高祖方拱乾、曾祖父方孝标均为清初著名词臣。方观承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踏上仕途时已38岁,但方观承凭借杰出的才德,迎来了人生转折的重大机遇。乾隆元年(1736),王奕清推荐方观承举博学鸿词,后为军机章京,累迁吏部郎中;乾隆七年,出为直隶清河道;乾隆十四年,升任直隶总督。
乾隆帝称赞他“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有之祇一人,曰惟观承夫”。值得一提的是,方孝标被清廷视为犯有大逆之罪,而乾隆皇帝又是一个精明苛察的帝王,方观承能够得到如此重用,才干德行可见一斑。
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长达二十年之久,其关于治理永定河水利的建议基本上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并加以实施,他也因此成为一代治河名臣。乾隆三十三年七月,方观承患病卧床,乾隆帝专派御医前往诊治。八月十三日,方观承病逝于保定任所,终年七十一岁,谥恪敏。入祀直隶名宦祠。四十四年,乾隆帝御制怀旧诗,将其列入“五督臣”中。五十一年三月,准入贤良祠。百姓同样对其怀念不已,“今公之亡也……燕赵之编蓬与幽并之边众,茫然丧其所怀”。
自古国以才治,业以才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分别重用于成龙、方观承等能臣干吏,使永定河长期安澜,惠及京城和沿河两岸百姓,功莫大焉。于成龙、方观承等名臣因为得遇名主,大展宏图,留下了骄人的政绩和良好的官声。康雍乾140多年的盛世,就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优秀帝王和众多像于成龙、方观承这样的名臣共同缔造和书写的。
现在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乾隆御制碑依旧高大挺拔,永定河畔的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及碑亭在遗址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北惠济庙西侧的永定河波光粼粼,水流不断,继续造福着北京。抚今追昔,历史只能带去似水年华的岁月,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的伟大人物的名字将长存人心、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