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3-11-08 09:01:12张艳杨龙奉
关键词:唯物史观

张艳 杨龙奉

摘 要:坚定历史自信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历史自信是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自信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沃土,镜鉴于苏共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教训,内蕴于党百年奋斗中“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从理论逻辑看,历史自信发轫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遵循。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真理自信与价值自信,夯实了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前提;历史自信赓续于中共党史观的百年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自信贯穿于百年奋斗实践,并且注重涵养自信的党史观,培塑出自信的政党品质和精神境界;历史自信提升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更加巩固了党的历史自信。从现实逻辑看,历史自信的生成蕴含着现实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辩证逻辑,“两大奇迹”时代成就的国内国际价值意义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维度,历史自信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历史自信;唯物史观;党史观;长期执政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4-002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历史自信”的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历史自信”成为继“四个自信”后中央层面明确提出的又一大“自信”,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不言而喻。回顾相关文献,作为学术话语的“历史自信”概念始见于党的十八大以后,欧阳淞较早提出这一概念,其初期提出语境主要是“破”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作出后,党的历史自信充分彰显,学界对历史自信的研究开始更加关注如何汲取历史智慧走好新的赶考路,更显主动。总体看来,历史自信研究呈现出由“以破为主,辅之以立”到“以立为主,破立并举”的变化趋势,研究视角由被动转为更加主动。当前,学术界围绕历史自信生成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实践成就、现实价值等方面作了一定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对于历史自信生成的系统性分析仍较为薄弱。笔者尝试以大历史观为基本视角揭示历史自信的来源依据,厘清历史自信在理论维度上的演进脉络,探讨历史自信的现实理据,深化历史自信生成逻辑研究。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基于大历史观视角,从纵向看,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而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从横向看,苏共因错误党史观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深刻警示。鉴于此,我们看待党的历史,必须汲取历史智慧、以史为鉴,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坚定历史自信底气。

(一)中华优秀文明为历史自信提供了思想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且辉煌,曾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厚重的历史涵养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怀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最深厚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具有悠久性与连续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研究“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为我们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奠定了坚实的史实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土壤。纵观人类文明史,无论是按历史学家汤因比21种文明划分方式,还是按塞缪尔·亨廷顿的八大文明划分方式看,中华文明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世界公认。悠久的历史进程孕育深厚的历史情怀,经过五千多年历史的沁润滋养,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气与民族自信。

中华文明在生生不息、不曾间断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史传统为历史自信奠定了认知前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表现出对历史敬畏与重视的一贯态度,并将其内化为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重史成为官方与民间的基本共识。在中华传统历史观中,重史思想主要表现在“法祖”“古训是式”“藏往”“以史‘资治,以史‘垂戒”“直笔载史”[3]等具体方面。这些思想的部分内容虽含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其中对历史借鉴作用和前瞻性功能的深刻阐发依然具有时代价值,甚至是永恒价值,中华传统重史思想所强调的“鉴往知来”“以史资政”在今天仍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构成。重史思想不仅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表现为一系列实体形态,古代中国历朝历代一以贯之实行了史官制度,与之相对应还有众多出色的史学大家及一系列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如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等。

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孕育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胚芽,为中国最终认同和接受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基因”。有学者[4]认为传统历史观中“善言古者,有节于今”肯定了历史的进步与变革,“食足知礼,民惟邦本”体现了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因和主体力量进行的思索,“势非圣意,理势合一”表现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求,这些都与唯物史观高度契合。还有学者[5]从历史规律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动力论、道德发展论等角度对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唯物史观萌芽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其当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许多思想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提供了文化沃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高度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智慧,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有效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智慧、新方案,形成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如在“民惟邦本”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统宇宙观、道德观的基础上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等。 不难看出,中华优秀文明不仅涵养了我们深厚的历史情怀,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想问题、办事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资源,夯实了历史自信的史实基础和文化根基。

(二)苏共历史虚无主义教训为历史自信提供了深刻启示

苏联曾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灯塔,苏联共产党曾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然而,这样一个大国大党却在既无外敌入侵、又无内部武装反叛和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于1991年顷刻间分崩离析、亡国亡党,其中的历史缘由与教训无不引人深思。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决定说”[6]2等不同观点,莫衷一是。诚然,苏联解体是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各种错综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多矛盾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内部,更准确地说是苏共内部,这也是目前学界认可度较高的一种观点。具体来说,苏共内部问题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党风腐败、特权阶层泛滥、组织和干部队伍瘫痪、领导集团腐化变质和应对西方分化不力等方面,这里不逐一深究。但仔细审视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错误党史观是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7]是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苏共思想的混乱始于历史观尤其是党史观的混乱,“如何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如何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作用和功过,是检验一个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8]133。在这个问题上,苏共犯了不可逆的颠覆性错误,他们逐渐背离了唯物史观,丧失了理论鉴别力,丢掉了斗争原则,由所谓的“历史人道主义”最终滑向“历史虚无主义”深渊,导致了乱史亡党的历史悲剧。苏共党史观的混乱崩塌以否定斯大林为开端,接着延伸到否定包括列宁在内的苏共领袖,进而否定十月革命,怀疑苏共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否定马克思主义,最后发展到全面抨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否定苏共的执政合法性。“历史根基的丢失和思想的混乱成为苏共组织瓦解的先导”[8]137,从苏共领导层到人民大众,从政治演说到新闻电视广播,从党内报告到历史教科书,苏共与苏联历史被彻底丑化、碎片化、妖魔化,苏联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认同被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塑造的‘新史学观瓦解了苏联人民的唯物史观”[9],人民失去了信仰,苏共失去了民心。正因为如此,当苏共被敌对势力取缔时,没有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没有苏共党员有组织地集合保卫党的政权,也没有人民群众支持和声援苏共的行动,最终苏共在声讨、麻木与冷漠中溃散 [6]23-24。苏共历史被“虚无得之彻底”可谓让人震惊。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悲剧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它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珍视党的历史,加强历史教育,筑牢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方能行稳致远。

(三)百年党史中“四次伟大飞跃”为历史自信提供了深厚底气

启发于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滋养,借鉴于苏共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教训,百年大党对待自己的历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珍视自身历史;二是正确评价党史。其中的关键是全面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并领悟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百年党史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10]党通过百年不懈奋斗,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前途,推動国家和民族实现了“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始终围绕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主题,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带领中国不断实现一次次飞跃发展。

回顾百年党史,党应时代之问而生,破时代之问而进,在一份份时代答卷中出色书写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夯实了执政底气,赢得了人民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地,党的二大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由此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948年,根据革命形势变化发展,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最终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社会条件层面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通过和平改造、逐步过渡的方式,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对国内主要矛盾进行了准确判断,提出我国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大解放后,我们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上为民族复兴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我们制定了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自信自强,中国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和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百年党史创造的“四次伟大飞跃”历史成就,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卓越的领导力、高超的判断力、科学的决策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这是党执政能力的自我确证,也是党赢得民心的底气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认识历史的工具,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两方面为坚定历史自信赋能。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百年党史中淬炼出历史自信的政党品质,培塑了中共党史观自信的精神境界。伴随百年党史演进,历史自信提升于党的理论创造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一)历史自信发轫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遵循

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谁比历史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历史。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1]马克思主義是关于规律的学说,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为人们认识历史特别是历史规律提供了革命性理论工具,成为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2]。正是因为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武器”,我们才能够深刻把握历史运动规律,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表现得更加自信主动。可以说,唯物史观夯实了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前提,它使我们党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历史长河中善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大势,更好掌握历史主动。

党历史自信的唯物史观意蕴体现为认识论与价值论自信。从认识论角度看,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动态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了社会形态演变规律,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把握,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做到始终保持历史清醒和历史定力,表现出超凡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创造出举世称赞的历史伟业,这是唯物史观赋予共产党人的真理自信。从价值论角度看,唯物史观基于历史动力论、历史主体论等,主张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出发理解历史,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论断立足于对“现实的人”生存状况的审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性批判,提出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深刻命题,其中内蕴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逻辑,由此生发出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独特的精神追求、价值底色和工作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唯物史观赋予共产党人的价值自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物史观始终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这种理论特质,无疑是共产党人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之源。

(二)历史自信赓续于中共党史观的百年演进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历史观优秀文化基因和唯物史观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和发扬历史自信。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强调对党的历史自信,注重涵养自信的党史观。这种历史观的运用具体表现为清醒认识历史任务与发展阶段,理性看待成功与挫折,深刻把握党情与国情,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正因如此,我们党才能不断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

毛泽东堪称坚定历史自信的典范,他通晓“古今中外”历史,具有高超的历史智慧。他对党的历史自信总是辩证地包含对已有成就的自信和对未来前途的自信,在他看来,历史与未来是贯通的。在总结党十五年来的问题时,他从两方面作出论断,一是“党在十五年中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有了它的伟大成绩”,二是“党在今后还要并且能够继续与发展过去的英勇坚决的精神,领导中国革命走到胜利的目标,我们有此自信心”[13]。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总结党领导的三次革命,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时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14]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毛泽东主张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他举例说:“我们在一九二一年刚刚建党的时候,只有几十个人,那样渺小,后来发展起来,居然把国内的强大敌人给打倒了”,“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困难”[15]

毛泽东对党的历史自信还表现在他对犯错误问题的认识上。在他看来,不犯错误的个人和党,都是不存在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他坦率指出“我们党是犯过错的”[16]306,但是应该看到主流,“在所有的基本点上,我们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16]190。在党应该如何对待错误这个问题上,他强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又随时准备修正错误,没有什么是行不通的” [16]229。毛泽东对犯错误问题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自觉,体现了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毛泽东对党的历史自信贡献还表现在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一重大论断[17],这一提法成为各个时期党史评价的总基调并沿用至今。

邓小平同样非常强调党的历史自信问题。他在1962年分析党能否做好国际国内工作时指出,“我们党有五好:有好的指导思想,有好的中央,有大批好的干部,有好的传统,有好的信赖党的人民”[18]。因为有这样的党,所以有信心能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既能把国内工作搞好,也能担起国际责任。改革开放后,在与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论及道路与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19] 。这里的“不可能”就是历史自信。邓小平的历史自信尤其还体现在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的评价问题上。他“吸取了苏共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全盘否定斯大林、大搞‘非斯大林化的教训”[20],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勋,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不是什么夸张”[21]148-149。他还强调说,毛泽东这个旗帜丢不得,丢了“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21]298,“应当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21]366。在对待“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他强调,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最终我们还是革命成功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了,应当看到,“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21]298-299。这些思想认识为我们党科学作出《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我们党避免了重蹈苏共的覆辙。

江泽民也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还必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一定能够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胡锦涛也强调:“回顾九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3]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首次明确提出“历史自信”概念,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正确党史观的内涵。他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党的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党的历史妙喻为“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清醒剂”“镜子”“智者”“老师”,突出强调要总结好党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党心民心,激发前行动力。他对历史自信的重大意义、前提基础、内涵要义、实践要求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发,将贯穿百年党史的“历史自信”基因进行了理论化概括、具象化表达,实现了历史自信从隐性意识到显性话语、从精神层面到实践层面的飞跃。纵观百年党史,不难得出结论:中共历代领导人对党史的论述构成了中共党史观的基本内容,而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历史自信。

(三)历史自信提升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来,党面对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课题,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我国取得一项项伟大历史成就,极大提升了党的历史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更进一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行,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行。从理论创新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更加巩固了党的历史自信。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实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三大理论成果立足中国实际,回答不同时代课题,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思想武器,大大增强了历史自信的理论信念。

“两个结合”作为理论创新的方法路径,为提升历史自信创造了实践条件。一是从结合广度看,“两个结合”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环境”和“主观精神”的双重结合,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是全面的、立体的,彰显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自信。二是从结合深度看,“两个结合”的要旨是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即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前提下,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充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创造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自信的“扬弃”观。“两个结合”广度上的全面性与深度上的“扬弃”观,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精神。正是因为坚持“两个结合”,我们党才能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现实逻辑

历史自信生成还蕴含着现实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辩证逻辑,现实基础为历史自信生成提供了时代支撑,现实需要为继续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动因。具言之,从现实基础看,“两大奇迹”时代成就的国内国际价值意义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维度。从现实需要看,历史自信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

(一)“两大奇迹”的时代成就是历史自信的现实支撑

人们往往把极难实现的事情称作“奇迹”。然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却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如红军长征的奇迹、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奇迹、减贫治理的奇迹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意味着我们又创造了新的奇迹(以下简称“两大奇迹”)。“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10]“两大奇迹”既创造了百年来中国发展的标志性、历史性成就,而且铸就了我国“世界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全球秩序稳定压舱石”的重要国际地位,为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包含着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两大奇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奇迹背后蕴含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基本向度,具体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从领导角度看,坚持党的领导是“两大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4]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拥有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两大奇迹”首先归功于党一贯清晰而正确的领导。二是从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两大奇迹”思想保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党创造出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实证明,科学理论是成功实践的前提。三是从道路角度看,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开辟出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是从制度角度看,“两大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实践结出的硕果,“中国之制”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证和科学的治理方式,成就了“中国之治”。五是从动力角度看,人民群众是“两大奇迹”的直接创造者。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信人民是不断创造新奇迹的不竭动力。放眼历史长河,“两大奇迹”只是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阶段性成果,无疑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创造新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夯实了自信底气。

(二)“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是历史自信的现实观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复兴的关键阶段,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战略全局相互激荡,标定了我们所处的时空坐标,是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前,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世界大变局下,全球变量明显增加,“逆全球化”、霸权主义、地区冲突、世纪疫情等交织叠加,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对我国发展构成诸多风险挑战。但同时也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变,坚信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全球共识仍是主流,“作为大变局中革命性变量的中国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最稳定的不变量”[25]。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挑战,“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新的伟大胜利”[26],“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27]。针对一些国家的恶意抹黑和无理打压,我们一方面“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另一方面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8]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正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9]545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样的关键阶段,要自信驾驭各种复杂局面、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矛盾,就必须善于从历史成就中总结成功经验,从历史的必然性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朝着民族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和底气,这个自信就蕴含在百年来党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29]545-546只要我们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坚持历史正确,站在全人类立场,同时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天下,就一定能够更好统筹“两个大局”,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历史自信的现实旨归

坚定历史自信既是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也是百年大党自信成熟的表现,它昭示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键所在,构成正确党史观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自毛泽东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这一命题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认识深度由“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发展到“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坚定历史自信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长期执政一靠人民拥护,二靠党员团结。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能够透过百年党史看清楚党的宗旨性质,认可共产党执政好,增强对党的执政信赖;另一方面,全党要透过百年党史牢记初心使命、總结执政经验,坚信我们党能执好政,始终保持执政清醒。无论是增强执政信赖,还是保持执政清醒,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信念基础和精神面貌,这便是历史自信。我们党要建立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首要前提是“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29]546,特别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基本问题,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样,就能正确建构起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认知,形成正确党史观,进而坚定中国共产党“能”的信念与信心。

历史自信与长期执政的内在关系表现为从历史认同到政治认同、再到政党认同的逻辑进路。历史认同是基础,而只有建立在历史事实与价值认可基础上的自信才是理性的、牢固的、持久的,因此,对党的历史认同就是对百年党史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科学理论、崇高精神、价值追求的认同。政治认同是核心,对百年党史的认同本质上是对党百年执政理念、执政方略的政治认同,是对党百年道路探索、理論创新的政治自信。政党认同是旨归,对百年党史的历史认同,归根结底是要“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政党性质及其历史使命的认同”[30],深刻领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结论,确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先进政党,自觉拥护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是对“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深刻回答,必将指引我们党经受住长期执政的历史考验。

四、结 语

历史自信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之源”,为其他一切自信奠定了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论成果与实践要求、实践产物与精神动力的统一,其生成具有深刻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必然性。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成功与教训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有力的史实支撑,唯物史观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为历史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石, “中国之治”的巨大成就与实践需要为历史自信生成提供了现实根据。历史自信的生成是过去时、现在时与将来时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它生成于实践、巩固于实践又指导开辟新的实践。历史自信的提出展现了百年大党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党的自信话语”[31],为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正确党史观的培育、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提供了新的实践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

[3]冯天瑜.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J].江汉论坛,1993(8):48-54.

[4]陈卫平.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15-124.

[5]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3.

[6]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8.

[8]张树华.历史、历史观与三十年来的俄罗斯政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9]胡中月.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6):72.

[10]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12]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5.

[13]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5.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1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3.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陆沅.“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的提法提出前后[J].中共党史研究,1996(5):89-91.

[18]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1.

[19]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20]刘书林.百年党史与科学评价毛泽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8.

[2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

[2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7.

[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5.

[25]陈明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22(6):76.

[26]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4.

[27]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2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2.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0]骆郁廷,孔祥鑫.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认同[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1):33.

[31]樊士博,齐卫平.历史自信: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谱写崭新篇章的精神支撑[J].江汉论坛,2022(9):5.

The triple logic of historical confid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HANG Yan1, YANG Longfeng2

(1. Office of CPC University Committ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aking a new journey.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realistic log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view and the correct Party historical view.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s rooted in the profound fertile soil of Chinas excellent civilization for more than 5 000 years. It also reflects the profound lessons of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s four “great leaps” in the past 10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originated from the theoretical adher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rofound reve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people supremacy” giv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onfidence in truth and value, and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ideological premise of the Partys firm historical confidence. The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PCs historical view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run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practice of a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Partys historical view, and cultivating the self-confident Party quality and spiritual realm.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s promoted by the theoretical creation of “two combination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two combinations”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Partys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stic logic, the 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contains the dialectical logic of realistic basis and realistic need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alue significanc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wo miracles” era provides a realistic basis and understanding dimension for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It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to cope with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world and realiz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building a long-term ruling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Keywords:historical confidenc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artys historical view; long-term governance

(編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类训练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A Finite Volume Unstructured Mesh Method for Fractional-in-space Allen-Cahn Equation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2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