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洞察世界大势,积极推动全球事业发展。党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总结出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经验,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智慧密码,具有意蕴悠长的丰富内涵。从价值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贡献中国力量的现实需要。从内蕴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天下”。从实践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坚持胸怀天下。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丰富意蕴,厘清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坚持胸怀天下、胸怀怎样的天下以及何以胸怀天下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天下情怀和深远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三维审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5-0027-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必须”,其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21是重要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高度肯定和深刻总结,也是对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厘清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什么样”的天下以及“如何”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逻辑,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者,还是促进人类事业发展进步的积极推动者。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于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秉承“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的精神,致力于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谋幸福、谋发展,体现出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胸怀。坚持胸怀天下,对我们党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贡献中国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廓清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蕴,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为何”要坚持胸怀天下。(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国同构、民邦共生,“天下一家”的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天下”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譬如“普天之下”“平天下”等,但中国古人对“天下”的使用,在多数语境中都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看法,即多是一种观念的建构,而非实体概念。中国古人的“天下观”既体现了当时深受农业文明熏陶的中国人民对自身先进文化的优越感,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同西方在看待世界问题上的巨大差别。“天下一家”是中国古人“天下观”的核心思想观点,其中蕴含着“仁”“德”“礼”等价值观念。《礼记·中庸》中记述了怀柔四夷的原则:“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用华夏文化感化天下,采用温和手段使人顺服,终极目标是“协和万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使命担当,“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尚善观念,“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宽广胸襟等,都是“天下一家”思想的具体表达,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独特精神气质。“天下一家”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人民浓厚的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成为每个中华儿女身上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之一。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将中华民族“天下观”的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血脉,为了国家大义、民族利益,乐于奉献、甘于牺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无数壮丽诗篇。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结合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理想目标、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一家”思想的深刻烙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事业奋斗的过程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发起者、组织者,坚持胸怀天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幸福奔波忙碌、为人类事业进步殚精竭虑。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指明了共产党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立场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历史是在民族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以全人类为价值主体,以人类命运为终极关怀,以全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年来,我们党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价值追求同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5],始终坚持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休戚与共、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命运相连,既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谋利益,也为世界人民、人类发展谋利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作为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6],强调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更是将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进行认识,提出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共同命运角度出发,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8],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自觉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的人类社会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我们党都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深刻思考全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也是实现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的过程。我们党始终不忘其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一直在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三)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贡献中国力量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持续,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危机不断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面对全球治理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9]这种“大”不仅在于块头大、体量大,更在于胸襟大、担当大。中国共产党不仅高度关切本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且十分重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大业不断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脱贫攻坚、民主法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广泛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去了福祉,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此外,我们党和国家还积极参与全球各领域的规则制定,努力改善和减少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寻求世界各国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生活、建设更加美丽的地球家园不断注入中国能量。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什么样”的“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回答清楚中国共产党胸怀“什么样”的“天下”的问题,是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想追求、目标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具有“五个世界”总体布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世界”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对中国共产党胸怀的“天下”作了高度概括和凝练。只有充分把握“天下”的丰富意蕴,回答清楚我们党胸怀“什么样”的“天下”的问题,才能深刻领会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品格。
(一)政治方面:持久和平的“天下”
各国家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不受任何外来力量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拥有自主决定和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务的权利。国家的独立自主是实现和平“天下”的基本前提,只有每个国家拥有处理本国事务的绝对主权,世界和平才能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不仅高度重视本国的独立自主,而且还十分关注世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问题。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的抗争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强势入侵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人民强烈渴望驱逐列强、实现独立。为了实现这个美好愿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仍高度重视独立自主问题,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11]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还积极支持世界上其他被压迫被剥削国家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抗争,鼓励他们敢于反抗、勇于斗争,并为其提供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民族独立的宝贵经验和各种援助,帮助许多国家实现了独立自主,有效遏制了世界霸权主义等非正义力量的增长。
大小國家平等相待。由于受历史传统、文明形态、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大小国家之间平等相待,关键在于主权平等,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优劣,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应受到同等尊重。只有坚持主权平等,才能进一步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各国才能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党和国家一贯主张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地缘政治小圈子,充分尊重他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坚持在平等基础上开展一切国家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强调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周恩来同志指出:“如果世界各国都根据这些原则处理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可能,就会变成现实。”[12]这是中国与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成为普遍适用的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的权力。在国与国交往过程中,当两国或多国之间发生争议和分歧时,大国或强国决不能倚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恃强凌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而要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坚持以政治谈判作为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冲突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牢牢坚持和践行国家之间平等相待原则,不仅做到从不侵犯、从不干涉别国主权和内政,而且针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强制干涉他国内政、肆意挑起战争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竭力维护国际交往秩序的稳定和平。
(二)安全方面:普遍安全的“天下”
安全治理全球联动。全球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全球安全治理不是某个或某些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而是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共同为人类事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世界经历了许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危机,中国人民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对抗全球安全危机。当世界需要我们的时候,中国人民总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尽最大努力为世界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在自身处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为世界经济有效摆脱困境并实现再平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为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其他国家疫情防控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党和国家总是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从不逃避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自觉主动承担起全球安全治理的责任,重视与世界其他国家联手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应对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倡导全球树立共同、可持续的安全观,努力让世界上更多人民明白全人类生死与共、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本质,充分表达了中国致力于加强全球安全治理的决心。
共同维护国际安全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步成为“地球村”,全球力量不断分化重组,国际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变,国际安全秩序不再是少数国家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始终高举和平旗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力量,努力同其他真心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的国家一道推动世界安全机制建设,竭尽所能做好国际秩序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工作,构建符合国际大家庭尤其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体系,联合国际正义力量严防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权独霸横行,坚决捍卫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合法利益。
(三)经济方面:共同繁荣的“天下”
国家之间合作共赢。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分子,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世界孤立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必不可挡的潮流,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空前加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在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经过七十余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回望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发现,我们党十分重视互通有无、互惠共赢。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大门逐渐向世界全方位打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加频繁,互利共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党和国家紧紧把握互通有无的契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不断实现我国经济新腾飞。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使我们拥有了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而且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方面同更多国家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发展,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我国始终秉承双赢原则开展一切活动,不仅要让自己从活动中受益,而且也要让合作伙伴从中受益。如“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立等,不仅对我国外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效改善了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等问题,拓宽了他们与外界交流合作、发展自身经济的渠道。长期以来,中国以促进世界繁荣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合作共赢重要理念和原则推进世界经济发展,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致力于做大合作共赢的蛋糕,同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共创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繁荣世界。
国际贫富差距缩小。解决好世界贫富差距两极化问题是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重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脱贫工作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身贫困问题的解决和贫富差距的改善,对全球减贫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否成功密切关乎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展开的脱贫攻坚战不仅具有重要的国内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在致力于解决国内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也在努力为全球贫困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中国样本和中国智慧,竭尽所能为世界上那些希望尽快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可靠借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效解决了国内绝对贫困问题,有利于从整体上减少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世界贫富差距。我们党和国家从不搞独善其身的发展,始终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乐于将成功经验或有益成果同其他国家分享,帮助其他国家共同变好变强,善于从人类社会事业进步的大世界观展开各项活动。
(四)文化方面:开放包容的“天下”
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是实现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闭门造车式的文化发展模式都不是长久之计,唯有同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才能不断释放文化发展活力,促进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在对待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方面,始终坚持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13]善于同其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待文化交流交往的正确态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努力尝试着与世界建立各种联系,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吸引外来文化进入国内,鼓励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促进中华文化同各种各样的异质文化交流碰撞,努力从其他文化中挖掘有益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思想精髓。不仅如此,我们党和国家还积极向世界各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毫不保留地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粹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我们党始终坚持双向互动、共同进步的思想原则推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彰显了我们党在国际文化交往方面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世界文明多样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世界上分布着上百个国家和上千个民族,各个国家、地区的文明基础、归属的差异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各文明、文化之间不因国家实力强弱之别存在优劣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我们党和国家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始终坚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理念,大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14]。我们党不仅重视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样性文明中的长足发展,而且高度关注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国际文化舞台中,中国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强烈谴责国际文化霸权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利于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行为,坚决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五)生态方面:清洁美丽的“天下”
绿色发展全球践行。塑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重大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发展。我们党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五大发展理念”等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我国经济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一方面,我国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在推行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向世界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主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为我国绿色发展助力,形成绿色发展全球联动格局。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不仅致力于实现国内经济绿色发展的完全转型,做好绿色发展参与者工作,而且还密切关注世界绿色发展的进程,努力发挥世界绿色发展倡导者、贡献者的重要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影响,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始终坚持“和合”为上,寻求人类发展与自然共生的平衡点。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从未罔顾人类命运实行孤立性发展,而是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合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中国人民从未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当作是个别国家的事情,始终以高度的国际责任心和人类情怀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不断辛勤耕耘,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创造健康美丽的地球家园。
三、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胸怀天下
“如何”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履行历史责任的重要实现方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将坚持胸怀天下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当今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們党和国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支持。我国主动参与多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体制规则应由各国共同制定的态度,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极力促成了诸多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长期以来,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已参与三十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着力推动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积极开展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理念,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推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前,世界经濟形势正在不断发展演变,全球经济体系面临着重重挑战和风险,如全球发展失衡加剧、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既是新的发展阶段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担当大国责任的题中之义。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竭力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一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着眼于共商共建共享,致力于共同发展。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为世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合作机构,为全球发展注入活力;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世界各国提供开放合作新平台。这些战略方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打破僵局、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让世人看到唯有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给各国人民带来福祉。二是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我国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针对各个不同领域改革面临的问题,不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一直以来,我国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竭力主张消除各类贸易投资壁垒,改革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最大限度释放世界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进一步扩大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影响力,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和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促进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三)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5]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更好地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为推动人类共同事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在文明对话中促进双方文明扩容增质、共同进步。一是更好地传播中华文明。一方面,大力弘扬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化精神,不断把立足当代、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推向世界。另一方面,深入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可视化趋势,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用外国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传播中华文明,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创造良好条件。二是大力弘扬包容互鉴、平等对话的世界文明观。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有其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积极成分。我们党不仅充分尊重别国的文化和文明,而且在国际社会中也极力主张和倡导平等对话的文明观。尤其是对世界文化交流对话中出现的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论调,我们始终持以反对、否定的态度和立场,尽最大努力去减少影响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的干扰因素,不断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超越文明霸权主义的崭新思路和选择。(四)推动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24-25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为新时代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提出了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16]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直以来,我们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把生态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的工作,不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而且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贡献了不少中国智慧。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为加强全球生态保护提出了许多重要倡议和主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在国际社会中深入人心,为推动各方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注入了重要信心和力量。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为世界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从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大捐助国到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我国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事业的道路上从未松懈。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到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我国不断凝聚起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力,为构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8.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4.
[5]代金平,王媛媛.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逻辑、世界意义与实践要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26.
[7]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
[8]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8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160.
[1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问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1.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14]骆丹,王永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及弘扬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4.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
Three 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n maintaining
a global visio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UO Dan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regards “we must keep the world in min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ndpoints and methods to adhere to and apply well in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CPC is not only a party that seeks happines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rejuvenat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a party that seeks progress for mankind and common ground for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PC has always stood at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world trend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undertakings. In the long-term struggle practice, the Party has summed up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holding the world in mind”, and believes that this is an important wisdom code for the CPC to continuously achiev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century long struggle, which has a long meaning and rich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 CPCs insistence on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e essenc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he Marxist party to seek common ground for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al need to contribute Chinas strength to creating a better life for mank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the CPC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world” of lasting peace, universal security, common prosperity, openness, inclusiveness, cleanness and beau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he CPC is committed to the world in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establishing an open economic system, promoting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green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rich implication of the CPCs commitment to the world, and clarify why the CPC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 what kind of the world and why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world in mind”,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feelings and profound wisdom of the CPCs commitment to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mankind.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lobal vision; three dimensional survey
(编辑: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