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金林 江东屹
[摘 要]在19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蔚为壮观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分别从不同角度刊发纪念文章,来言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他们高度赞扬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此次纪念活动中起到了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与知识理论界的纪念活动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知识理论界的纪念活动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愈发深远。
[关键词]中国知识理论界;百年纪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者;自由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4-0032-07
1948年的中国正处于迎来伟大变革的前夜,人民解放军在各条战线上已经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决战即将开始。此年亦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00周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百年之际,中国知识理论界所开展的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得到广泛认同的一个重要反映。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纪念活动,学术界更多的是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展开,而对知识理论界如何纪念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甚少涉及。本文将以1948年中国知识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诞辰百年之际所开展的活动为视角,对之展开深入探讨。
一、中国知识理论界
百年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文所谈1948年的中国知识理论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两大派别。马克思主义学者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在1948年参与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有沈志远、胡绳与邵荃麟等,他们的纪念文章主要发表在包括《理论与现实》《群众》与《自由丛刊》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创办的期刊之上。自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则援引自“自由思想分子”一词,主要代表人物有严仁赓、雷励、樊弘等。与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有所不同的是,自由知识分子的纪念活动主要以撰写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和翻译国外纪念马克思主义百年的文章两种形式显现。整体而言,中国知识理论界的纪念文章内容主要涵盖了4个方面,分别为马克思个人生平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释、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等。
(一)马克思个人生平介绍。在中国知识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文章中注重介绍马克思的生平活动及其精神品格。如雷励在《友谊》周刊上发表了《马克思略传》一文,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家庭生活、创作经历、革命历程、重要著作,给民众还原出一个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革命战士形象。雷兮翻译凯德洛夫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并发表于《时代杂志》期刊上。该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办报历程、曲折经历、主要著述、政治实践等。化名为“小端”的一位译者翻译了菲利普·柏斯维的《共产党宣言一百周年访问马克思故居》一文,讲述了访问马克思生前的住所、马克思的生平和他创作共产主义著作时所处的艰苦环境,其中还描述了一位中国工人每年在马克思逝世纪念日都会送来鲜花来寄托哀思,体现了马克思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巨大以及马克思之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
(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文章中就如何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方苯翻译了温斯东的《学习之话:怎样学习马克思学说》一文,介绍了列宁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者需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文中还借用列宁的原话,指出马克思学说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是一般的指导原则,但“这些原则的细节方面”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化名为“起群”的一位作者则针对当下各种错误思想泛濫的现实情况,告诫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需要辨别真伪,号召人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做斗争,防止一切非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侵蚀。沈志远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特辑》的开篇《马克思主义不朽》一文中指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根据所处独特的历史条件与客观环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本国人民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强调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各国具体的革命运动,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机械的教条,言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刘思慕在《一八四八—一九四八:历史和理论的发展》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宣言》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体现,而且是这一百年来工人阶级运动的实际领导和老师,依然指导着我们今天的任务。”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介绍与关注是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如黄子祥以“移模”的笔名翻译威廉·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国“例外论”》一文。文中分析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优越条件以及“例外论”者的幻想,指出尽管美国与其他衰落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但“它本身包含着资本主义特有的没落和崩溃的种子”,最后得出了《共产党宣言》里的基本原理依然适用于美国的结论。在思立翻译的斯吉邦诺娃的《理想成为事实:“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纪念》一文中,作者在对《宣言》里的基本思想——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高度赞扬之外,还介绍了资本主义崩溃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运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在《宣言》中对社会主义做的科学预见。韦叔翻译德波林的《马列主义论资本主义覆亡的必然性》并发表于《时代杂志》,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述来论证资本主义道路必然会走向覆灭,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取得最后胜利的必然性。陈原以“章怡”的笔名翻译D·J·史特鲁伊克的《新哲学与科学传统:笛卡尔“方法论”三百一十年和马恩“宣言”一百年纪念》,并发表于《读书与出版》期刊上。文章将10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与300年前的笛卡尔《方法论》进行比较,指出《方法论》揭露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规律,是上升期的资产阶级的宣言,而《共产党宣言》则揭露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敲响了丧钟,打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在纪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百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沈志远在《马克思主义不朽》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共产党宣言》——全人类历史中一个最伟大的不朽文件”,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沈志远认为,自《宣言》诞生100年来,其基本原理依然正确,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他从横向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巨大成功。党的政治理论与教育工作者郭力军则将目光投向了苏联,描绘了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他翻译的米丁等苏联专家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一百年》一书,详细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分析了列宁与斯大林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带领苏联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书中强调了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胜利无疑对正在艰苦奋斗而即将成功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此外,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文章中将马克思与不同时期的伟大人物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樊弘在《清华旬刊》上发表《孙中山与马克思》一文,分析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没有得到实现,而马克思主义不仅实现,且具有光明的前景的原因,指出孙中山先生在修养、求知与革命的领导方面都不在马克思之下,问题出在中山先生在政治思想上有许多幻想的空隙成分。胡代光在《财政评论》上发表《凯恩斯与马克思》一文,作者盛赞了马克思与凯恩斯在经济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凯恩斯的《一般理论》的异同,二者的推理得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相同结论。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发表纪念文章,注重对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的介绍分析。而自由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侧重向民众介绍马克思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全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纪念重点放在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阐述,显示出他们已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充满期待。尽管他们在文章中并未直接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不难看出,他们在纪念活动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倾向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已成为不争事实。
二、从纪念活动看知识理论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
从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将要取得胜利前夜的1948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已鞭辟入里。在1948年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党号召人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指出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与要求在纪念活动中从党内辐射到了知识理论界。在纪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研究。如胡绳在《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概观》一文中,从历史逻辑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领导的力量,蔚为壮阔的主流”。文章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思想伴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包括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的思想等。胡绳肯定了这些思想在当时歷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但指出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结束前七十年的社会思想的波动”,“担负起中国社会思想向前发展中的领导的和主流的作用”。接着,胡绳以“沈友谷”的笔名在《百年前的伟大预言:“共产党宣言”发表百周年纪念》一文中进一步强调:“在中国,自一九一一年以后,一次次革命的流产都证明着,资产阶级是没有能力把整个历史运动集结在自己手里的,能够这样做的,也只有无产阶级。”胡绳通过回顾历史以及纵向梳理和论述中国社会多元思想70年来的发展,分析不同思想的利弊,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深刻对比,来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想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邵荃麟在纪念文章中花了大篇幅来介绍毛泽东思想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1948年2月发表的《历史的指针: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周年》一文中引用刘少奇的话,评价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他认为党领导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依靠的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胜利的旗帜”。沈志远在纪念文章中则着重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他在《马克思主义不朽》一文中指出:“善于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客观历史要求以发展与丰富马列主义的,无疑是毛泽东。”正是毛泽东开创了“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灵活地应用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同样地也获得了显赫的成就——领导了四亿五千万人民正在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学者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分重视,而且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毛泽东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已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百年纪念活动中大显身手之时,自由知识分子也是借此机会开始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尽管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水平不够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他们未能完全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但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如何与中国相结合的认识上也颇有建树,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自由知识分子已经探寻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支持,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性,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特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前提。雷兮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革命性》一文中指出:“马列主义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创造和革新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对它自己的规律也抱着历史的和辩证法的态度。马列主义理论……像科学一样,不是而且也不可能站在一处地方不动的,——它是不断发展和改善的。”思立在《理想成为事实:“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纪念》一文中亦认识到了这重要一步,指出:“历史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全能,就因为它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发展和不断改善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其次,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一步,这也是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尤为关注的一点。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自由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如方苯在纪念活动中所翻译的《学习之话:怎样学习马克思学说》一文就强调:“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主要点就是:我们既即须知道马克思学说的一般法则,又须知道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在文中,方苯认为学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本国的实际即本国的历史与发展,清晰表明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至关重要。
最后,纪念活动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在苏俄的成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典型范例。列寧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的革命中,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无疑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韦叔在《马列主义论资本主义覆亡的必然性》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遭到了覆亡。世界资本主义受到了用不能恢复的致命创伤。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在俄国的确立——这是《共产党宣言》不朽思想的最完全的证实和最完全的实现。”雷励在《马克思略传》中写道:“马恩文集在苏联已装成二十九卷为马恩列宁学会出版……为列宁与斯大林所发展了的马克思学说已经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苏联获得了胜利。”显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使得自由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可以以俄为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
从以上论述可知,在1948年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知识理论界除了表达对史上最伟大的文件——《共产党宣言》的赞美与推崇外,他们也在纪念文章中表明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从纪念活动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学者探寻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已形成了系统深入的认识。尽管自由知识分子还未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但在为什么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景如何等问题上已展开初步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三、从纪念活动来看知识理论界的
阵营转向与未来出路的思考
1948年3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百年纪念》一文。该文综合转载了新华社与苏联《真理报》的多篇文章,赞扬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引领作用,指出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光明现状和前景与资本主义社会总危机加深这一现实情况下,更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较于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文章强调:“二十世纪是共产主义的世纪,社会主义与民主阵营的力量空前高涨,与之相对比,资本主义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已到了‘垂死腐烂’的时候。”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这一篇文章非常鲜明地表明了党的目的,向大众指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在回答中国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学者保持与党一致的立场,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胡绳、沈志远、邵荃麟等人在纪念活动中的撰文,纷纷表达了他们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矢志不移。而自由知识分子作为参与1948年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另一重要派别,他们在纪念活动中表达了对于未来道路新的思考。在此以前,大部分自由知识分子是崇尚资产阶级的社会改良主义的,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持观望、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但在抗战胜利之后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走一条改良的道路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正如1948年9月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谈及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变化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这个政府是无药可救了,我们希望越快把她推翻掉越好。既然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有能力来作出这个改变的,我们现在愿意支持共产党,他们要比国民党政府好。”
就在纪念马克思主义百年之时,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倒向了马克思主义阵营,这从自由知识分子在1948年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中所发表的多篇文章就可见一斑。如樊弘的《孙中山与马克思》纪念文章显露出对国民党独裁与腐败的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他在文中谈到,国民党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在孙中山先生死后已无所顾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所宣传的主张“不但实现了,而且它将来的前途还很光明”。其中由改良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最典型的知识分子当属严仁赓。严仁赓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及以前,均受改良主义思想支配,幻想着自上而下的改革寻求出路。但从1941年赴美留学开始,陆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后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1948年发表的纪念文章《一八四八、一九四八——历史的两个转折点》表示其已经彻底放弃改良主义从而转向马克思主义。严仁赓多年后再回忆这段时光时说到:“这时,对于旧社会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对于新世界,则充满了信心与热望。”像严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此间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迎来马克思主义百年之际显得尤为可贵。
1948年,自由知识分子中不仅有在思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更有在组织上加入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如我国著名作家李广田便是在这关键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的李广田专注文学,避谈政治。但随着国民党政府反动腐败统治的日益加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深入人心,他笔锋一转,加入到党所领导的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他在此年7月发表的《鲁迅与闻一多》一文中,就当前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重大任务时,指出一条革命的道路:“这里包括政治和整个文化的斗争工作。”他强调,“在今天,在长夜既尽,黎明已经到来的时候”,更要继承发扬鲁迅的韧的战斗精神。同月,在北京的李广田冒着被捕的风险,心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除了自由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外,由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大多亦是如此。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公开发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后,很快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国内外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等民主党派负责人与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联合致电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和支持“五一口号”。7月3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理事会在香港通过的《拟提出于政治协商会议之行动公约及政治纲领》里更是直接写道,“民主联合政府为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各阶级共同执政之民主联合政府,但人民民主革命之彻底完成,必须无产阶级及其党之领导”,公开表态民主促进会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战线。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态度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自由知识分子由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方面,到1948年,解放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胜利的天平已经偏向共产党;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已“病入骨髓”,知识分子看清了现实形势和未來发展,选择共产党作为支持的一方实为明智之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影响力的彰显,知识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许。如严仁赓在1948年末所刊发的《一八四八·一九四八:历史的两个转折点》一文中,将中国人民即将取得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与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并列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个主要转折点。他在后来的《七十自述》袒露自己的心迹时亦表示:“1947年和1948年这两年,除教学工作外,大部分时间用于为新创的不少刊物撰写共约三十篇的时论性文章……当然,这些文章有不少错误观点和偏激想法,及时得到杭州地下党的帮助,拿给我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叫我学习,提高觉悟,纠正错误……这样,才逐渐抛弃长期以来束缚着自己的改良主义幻想,一步步踏上革命的征途。”从严氏的回忆不难看出:在党的帮助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影响下,自由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只有从改良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才能赶上历史的潮流。
19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发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介绍分析。纪念活动反映出了1948年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心路历程变迁。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此次纪念活动中起到了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有力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对知识理论界在纪念活动中的研究旨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纪念活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而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关注较多。中国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光辉,更是表达了身处黑暗中百年的人们对光明即将降临于中国的憧憬。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以及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包括自由知识分子在内的大批中国先进分子纷纷放弃了原有的主张。他们相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光明未来。
作者贺金林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东屹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