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怡文(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为适应新形势和发展新需要,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机构改革,重组内设部门及院系,下放各类经济活动审批权限,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制约权力运行、加强风险防控、提高资金效益、促进科学决策、维护经济安全、推进依法治校等新课题。如何做好这项课题?笔者认为,要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聚焦高职院校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思维和方法,坚持“目标—风险—控制”一个模式,保障软环境和硬基础两大条件,实施“有步骤、有主次、有效果”的“三有”工作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出现是源于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需要,它以事为基础,以人为着眼点,是审计机构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高职院校目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审查,对管理和内控环境关注不够,缺乏对风险的评估、量化、分析、防范,存在着站位不高、资源不足、效率不高、时效不强、风控不足等问题。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思维,以风险为主线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风险导向审计是控制审计过程风险因素的模式,它以风险为核心,与管理审计的系统性思想一脉相承,不再囿于传统账目审计的查错纠弊等操作层面,而是侧重观察与评估内部控制体系,深入到高层管理的治理层面,识别风险领域,评估风险等级,明确责任主体,筑牢防控网络,以事前审计取代事后审计,预防风险发生并减少其造成的损失,适应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形势和日趋严格的内部管理要求,使组织的内部管理优化完善,各项事业安全高效发展。
传统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实施“控制-风险-目标”的路线,只依据内控制度而忽视组织目标,过分关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审计成果具有滞后性、缺乏准确度,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风险导向审计则从组织欲达成的目标入手,遵循“目标-风险-控制”的路线,对影响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及防范控制,降低风险的负面效应,进而助推组织目标的实现。宏观层面,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国家审计的目标对接,结合本校事业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综合谋划,立足于其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控制体系,确定与目标相一致的审计内容和范围。微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围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力监督、干部管理、反腐倡廉、经济管理、治理现代化等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从更全面系统的管理风险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举措,并嵌入内部控制体系及机制中长期坚持。
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管理特点,其内管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目标完成、经济法规政策完成、经济决策部署、经济决策制定执行、推动事业发展、内控制度制定执行、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资产采购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债权债务、机构编制等规定执行、经济活动管理监督、廉洁从政规定执行、审计督促整改等十余个方面。可见,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涉及财务收支、预算执行、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建设等诸多方面,兼具高职院校特色,要准确识别、精准确认、全面评估、有效应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就必须配备具有较高风险确认和评估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改善应用风险导向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软环境。对此,一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站位高度和风险意识,在学校治理层面理解把握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持续提供风险的确认服务、鉴定评估能力。二是要合理配备和培养具有管理、财务、金融、法律等复合知识结构和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队伍,避免存在判断偏差,提高对于被审计对象的履责风险、舞弊风险识别分析的客观性、准确度。
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石,并贯穿全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效果。没有科学客观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只能依赖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评估结果难以客观化标准化,后续的风险分析和防控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要建立完善涵盖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模型对审计确认的风险进行量化,以便于后续对审计对象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有重点、有主次地开展审计工作,以解决人手少、内容多、时效短的难题,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重点跟踪、分析、防控关键风险,从而实现高效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是对以往同类审计经验及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发生频率高及危害程度大的风险点。其次是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为承载,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进一步对审计过程涉及的风险类型和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最后是指标体系细化和量化评估。基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目标和特点,合理分配定性和定量指标比重,通过指标概念及权重安排,确定指标的重要性分布。这一步需要统计分析海量的业务和审计数据,如年度考核资料、财务报表、内外部监督检查文件及相关部门业务统计信息等,并且要不断实施审计程序进行符合性测试。以真实数据为基础搭建并不断经过实践检验的指标体系,一方面更能有效识别现实的风险领域和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审计风险,为后续的全面客观评价提供保证。
风险导向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实施“三有”工作方法,有步骤、有主次、有效果地开展。
首先是有步骤。审计前,根据对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业务范围、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干部权限、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存在风险的初步评估结果,明确审计范围、制定审计计划、分配审计资源,对基建、财务、资产、采购等高风险的经济活动或易失控的环节进行重点审计,必要时扩大审计范围进行延伸审计或与其它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联合审计。审计中,全面评估管理制度风险、内管干部履责风险以及审计工作质量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做好审计质量控制的同时,提出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后,通过开展审计整改或专项审计,督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最终,根据审计调查的结果,举一反三排查同类风险,并编制风险防控手册用于指导被审单位建立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整体层面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完善,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其次是有主次。一是要高度关注高风险的部门和业务,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关键岗位和高危风险,控制主要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美国高校审计部门的做法就很值得参考借鉴。他们以高风险的部门为重点对象开展审计,对低风险的单位例行检查,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了最大化效用。二是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分类审计机制。由于岗位性质、部门职责及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不同部门、岗位内管干部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异,在审计原则、程序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上,要根据其不同有所侧重,进行分类审计。结合高职院校组织机构设置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承担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管理资金数额大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如财务、基建、后勤、科研、资产、网络中心等;第二类是管理大量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帮困资金、奖助学金等专项资金的系部或二级学院的领导干部;第三类是管理资金规模较小的职能部门、群众团体的领导干部。对于第一和第二类经济责任重大的内管干部,要重点审计,采取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第三类内管干部,开展常规的离任审计即可。
最后是有成效。要保证内审工作的成效,一是加强内管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相比常规的离任审计,任中审计监督端口前移,有利于及时暴露风险和问题,更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二是整合审计项目和资源,树立大审计和一盘棋理念,以审计计划为载体强化项目关联性,对重点业务、重大项目、经费金额巨大、重大政策落实等风险重大的方面要打破界限,加强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联动和成果共用,形成审计合力,节约审计资源。同时,增强组织和调配,优化结构和人员,进行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不拘泥于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三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并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整合更新数据。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一直是实现风险自动监控与预警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内审人员识别、分析、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效率、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以及对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活动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不断庞杂,决策事项愈加复杂,其经济活动及内部治理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风险导向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密切回应了现实的需要,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探索。要将风险导向审计先进的思维和理念,与高职院校的机构特点和管理特色有机融合,归纳总结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