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斌
当下,乡村小学的规模逐渐缩小。原因大致有四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去城里购房,带走了部分生源;二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加,带走了部分生源;三是人口出生率降低,减少了部分生源;四是村小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大多数由祖辈抚养和照管,有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导致村小的教学质量与乡镇中心小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家长费力将孩子转入乡镇中心小学。乡村小规模小学的教师流动快,学生数减少,教学质量薄弱,导致村小的教师归属感、成就感都比较低。笔者认为,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首要任务。
首先,必须用新发展理念理解发展的本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教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要求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其次,必须用高质量的统筹理解质和量的要义。高质量的“质”要求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高质量的“量”要求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两者统一才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最后,必须用高质量发展的变革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效率变革”,如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控制率、课后服务的覆盖率、家长对“双减”工作的满意率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动力变革”,基于田野调研发现的教育问题的解决,驱动着质量提升的系统变革。乡村小规模小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质量变革”,要从顶层设计、机制优化、教师发展、文化引领等方面发力。“质量变革”覆盖学生学习的全场域、全过程,引领着学校的未来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其核心要义在于营造“敢”的氛围,追求“干”的品质,催生“创”的动力。
在育人理念上,坚持立德树人,学为中心。有些教师虽能说出一些教育教学理念,懂得“学生是主体,要以学定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理解不够深入,不敢放手,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推动“灌”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需要看见“灌”的课堂的弊端和“学”的课堂的精彩。因为理解,所以看到。因为看到,所以更深刻地理解。因为更深刻地理解,所以才能自觉践行。
在师能修为上,要塑造新品质。如何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蓝图细化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育人“施工图”?必须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加强师能建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致力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强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提高“双减”试点工作成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到实处。
在课堂变革上,推动新课程方案下教学方式变革。育人理念的落实,主渠道在课堂。素养导向的课堂,重视价值引领、素养涵育和学生经验的支持,尝试破解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探索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路线图”中,“有组织的教育科研”不可或缺。通过“有组织的教育科研”,教师可以同向而行、协同共进。
同向而行是大势所趋,包括基础教育培根铸魂的理论与实践、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课程方案下教学方式变革、现代学习方式变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小学生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等。
同向而行是身体力行。同行中超越自我,拥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同行中对话交流,丰富育人底蕴,提升教育生活的精彩度。
协同共进是协同攻关。这里的“关”,关键在“本土需求”。教科研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动参与,那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成为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关注“本土需求”,就是要研究“真”问题,做“真”研究,有“真”的成效,在推动课堂与课题深度融合的主题下,一起“看看路、迈开步、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