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宣进
场景,最早是戏剧和影视剧的概念,意指场面或情景。它是在特定时空发生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相对而言,是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横向展示。由于学校教育具有情境化特点,教育活动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或者与特定的场景相关联,场景概念自然而然地被引入教育学的话语体系中。学习场景是指为了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而设定的特定环境或情境,这个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通过将学习内容置入具体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学校里有哪些常见的学习场景?对学生而言,现有的学习场景是不是足够丰富?还需要为学生创建哪些学习场景?这些问题都涉及学习场景的分类。美国教育学家戴维·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一书中将学习场景划分为四类: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他指出,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是在这四种独立的学习场景中学习的。时至今日,人类的学习依然发生在这四种学习场景中,学校中的学习也概莫能外。四种学习场景分别以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作为隐喻,代表四种不同的学习模式。
营火场景颇有“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意味,年轻一代与长者围坐在火炉(营火)旁,聆听长者谈天说地。“讲故事”实际上是人类初始最主要的知识和文化传承方式。在文字出现以前,故事讲述者是拥有知识的人,代表着权威。不难看出,教室授课的场景与营火场景有相似之处:教师是权威,以讲授为主,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聆听权威者的讲述。这是学校里最为常见的学习场景。对于营火学习场景,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讲多少才是合适的”。
想象一下,人们取水的时候,聚集在水源附近会做些什么?家长里短、轶闻趣事,都是人们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与知识。“水源”隐喻现代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那就是对话式学习。水源是同龄人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对话频繁发生的地方。假设在营火场景中获得了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就会迫切希望与别人交流一番(水源)。水源场景设计的难点在于规模。索恩伯格认为,一般情况下,同时真正参与讨论的人数不会超过4 个。一些学校开始注重空间设计,以营造更多的“水源”场景,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进行交流。对话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认知水平的相似性,同伴的解释往往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此外,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想法经过碰撞后又会产生新的认识,这就是交流的魅力所在。
“洞穴”象征着一个独立且静谧的学习环境,它为深度学习、创新思考和个人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种学习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为基础,强调反思性学习。通常情况下,即使我们与他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也不意味着真正理解了讨论的内容,仍需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深入反思。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专注于他们的学习任务,作深入细致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学生先要进行独立思考,调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实在想不通,再走出“洞穴”,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水源)。就各种学习场景而言,洞穴学习场景是极为关键且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慎思”一词就包含了独立思考、反思学习的意思,与洞穴学习场景的理念一致。
这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实际应用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并迁移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例如,通过前面三种场景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爬山的路径和方法,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他(她)真的能够爬上山顶,学会与会用还不是一回事。比如爬山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该如何克服?体力不支又该怎么办?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克服困难,最终爬上山顶,才算学会了爬山。此时,所学知识与技能才可以转化为个人的核心素养。山顶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践、构造、设计、表演等展示自己的所学知识,而且建构、改进并与他人分享整个构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
每种学习场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学校应该借鉴四种学习场景的设计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育场景的作用。
学习场景包含哪些要素?笔者认为,学习场景的要素包含教育理念、学习空间、数字技术、学习内容和情感连接五个方面。
学习场景和特定的教育理念相关联,教育理念凸显学习场景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理论可用于营火学习场景的指导。根据心流理论,学生面临挑战的难度与技能水平相匹配的时候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挑战的难度超过技能水平,学生就会感到焦虑。反之,如果任务挑战的难度低于技能水平,学生又会感到无聊。营火学习场景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办法设计出符合所有学生技能水平的挑战性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解释水源场景学习的重要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要达到他(她)的“最近发展区”水平,需要在有经验的同伴或成年人的帮助下完成。“水源”恰好创造了这样一种对话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水源”是同龄人相互学习的重要场所。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表明,虽然知识的来源可能是讲座或交谈,但对其进行认知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个人行为。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入反思,个体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这也说明洞穴学习场景为什么如此关键——没有洞穴场景的反思,学习就不可能达到理解的目标。
西蒙·派帕特的构造论强调“学习者在有意识地参与构建公共实体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地在建构中学习,无论他是在沙滩上堆沙堡还是建立宇宙理论”。因此,山顶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迁移应用知识与技能的绝佳场所。
学习的时空属性决定了学习无法脱离学习空间而存在。学习空间包含物理空间,如教室、图书馆等;也包括社会空间,如团队、班级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虚拟空间的学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空间将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空间。有研究表明,与学习场景相匹配的空间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室作为传统营火学习的空间,经过设计,如果方便对教室进行分割,对桌椅进行组合,教室也可以变成水源、洞穴或山顶学习场景。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增加了学习场景的自由度,创造了新的数字学习空间,增强了学习场景的效能。例如,点阵笔技术可以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从而增强营火场景教学的针对性;文档协作技术方便了学生间的交流、协作与分享,创造了数字化的水源学习空间;动手编程可以让学生找到合适的洞穴学习场景,促进知识内化;创客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创造作品的山顶学习场景;VR、AR、MR 等技术带给学生沉浸式和体验式学习,能将四种学习场景完美结合起来。
无论哪种场景学习,都要基于学习主题、任务、资源等内容并按照一定的学习方式展开,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构建课程时,要对学习场景有整体思考,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设计挑战性、延续性的任务或问题,探索项目、任务或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以学为中心,变革育人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场景是有“人”的场景,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场景。教育学也是关系学,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中,师生关系又是最重要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习场景增值,青少年友好型学习场景不仅为其成长护航,还会为他们带来最美好的回忆。
2022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观照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综合,通过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和综合课程三种途径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注重亲自参与和亲身经历,强调具身认知的重要价值;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实现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基于学习场景的内涵,如果建立与新课标内容相契合的学习场景,新课改就不会走“新瓶装旧酒”的老路。
在多数教育环境中,水源学习场景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只要用心设计,水源学习很容易形成。但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合作完成项目的时间总是很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协作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例如,钉钉的知识库文档,是协作、分享交流工具的典范。利用文档的协作功能,学生进行视频或语音讨论、白板展示、头脑风暴、任务分配、项目跟踪、日程安排和权限管理等,是水源学习场景的线上替代方案。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戏剧表演”“社区微更新”等课程,学生课余时间需要设计脚本、完善方案、分配工作任务,这些工作都能在知识库里进行。无论学生身处何方,他们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讨论和分享,修改或共享资料,发表意见和看法。更重要的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图文资料等都会被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又成为学生开展后续学习的宝贵资源。
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适合开展洞穴学习的场所,语文、英语等学科教师经常选择在图书馆开展阅读课程的学习。除了这些有形的洞穴学习空间,有些技术产品会以专门的设计来增强个体的存在感,让学生进入数字洞穴,如编程学习就是较好的洞穴学习课程。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Python 入门”“Scratch 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利用这些语言编制程序时,非常容易进入洞穴学习状态。因为这些语言背后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工具,帮助他们改善思维方式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编程是一门兼具创造性和反思性的学科,凡有编程经验的人们都会经历自己编写的程序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他们需要全神贯注、独立思考,逐一排除各种可能的错误,直到问题得到完美解决。编程的重要价值在这个时候就会得到彰显。
另外,一些学科工具也是很好的洞穴思考工具,如Geogebra。依托Geogebra,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数学实验”课程,学生利用软件操作实验,绘制动态的函数曲线、几何图形,根据设定的任务探究图像的性质、几何对象运动的轨迹等,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以获得对学科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山顶学习场景的意义重大,因为其内置的反馈系统在个体积极尝试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会提供即时、持续的反馈,这一关键点恰恰是其他学习场景所缺乏的。山顶学习场景强调动手实践,这正是新课标极其重视的一个方面。例如意大利科学家发明的Ardiuno开源开发板(类似的还有“面包板”“树莓派”“行空板”等),可以对其编程,连接各种传感器后能够制作各种有创意的作品。这些课程又称为“创客课程”,具有跨学科学习的特点,采用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方式学习,是适合山顶学习场景的课程。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正是基于对课程价值的考量,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天马行空造物社(行空板)”“奇幻装备”“火柴人魔幻玩具”“爱立信作坊”等系列创客课程。
营火占据了学校绝大部分教学场景,也是目前教师运用得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固然有其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向学生展示一幅图(图中“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40°、60°和90°),并询问学生是否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说“无法构成三角形”,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给出的理由却是错误的:他们认为402+ 602≠902。在讲授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一直都无法解答此类开放性问题。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无论采用什么新鲜的模式,或者以什么新奇的面貌出现,哪怕它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都不是教学改革追求的方向。营火场景在以知识立意的课堂教学中尚能发挥作用,但在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在营火场景中,如果教师并不把关键知识全部展开,而是设置有趣的驱动型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项目探究,营火场景就成为连接其他学习场景的平台。例如物理学科中,在学习“压强”这个章节时,教师抛出的话题是:如何设计才能让“水火箭”飞得更高?接下来,学生先独立学习与思考(洞穴),再分组讨论交流(水源),然后共同设计与实验作品(山顶),接着利用某个午休时间在学校操场集中展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营火搭建脚手架,融合其他学习场景,把学习还给学生。经过学生的深加工以后,知识得到增值,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拿出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跨学科主题的学习过程中,营火只有为其他学习场景搭建平台,建立连接,才能成为有效的学习场景。
总而言之,单一的学习场景已无法达成高质量的学习。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融合四种学习场景,创造具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打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