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康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以下简称“石小”)全面开展“耕学课堂校本化实践探索”,从“快乐劳动者”到“幸福耕者”,从“叙事成长行动”到“全学科在场行动”,不断赋予耕学课堂实践内涵。
耕,重在给种子充分而自由的生长条件,即气候、土壤、阳光、雨水和肥料等,让种子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汲取营养、自由生长。耕,营造的是一个有规则的、和谐的生态场,讲究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有经验的耕者,总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进行因地施种、因材施耕,让其生长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石小将“耕”的思想和行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上,秉持“耕学同道”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做幸福人生的耕者”的育人目标、“耕以载道,学以致用”的育人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学课堂的校本化实践探索,打造“耕学园教育”品牌。
在打造耕学课堂的过程中,石小坚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一是将学习融入生活,即让学习生活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真正融入学习者所处的环境中,使学习者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利用该环境中的工具进行学习;二是知行合一,即学习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已学知识,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产生学习经验,从而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三是将学习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坚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观照下,耕学课堂依托“耕学园”,将“耕”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提炼生成校本化理念系统,依循农耕文化“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八字内涵以及“教育如农耕”的哲学思想,提出十项主张:耕有任务,学有目标;耕有种子,学有主题;耕有田地,学有情境;耕有劳动,学有实践;耕有轮作,学有迭代;耕有时令,学有规律;耕有方法,学有策略;耕有农具,学有支架;耕有收获,学有结果;耕有态度,学有品质。
耕学课堂主要体现为六大特征,即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迭代性、个体性和自主性。生活性是指耕学课堂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学习资源来自生活,学习情境与生活紧密相关,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开放性是指在耕学课堂中,没有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明确界限,生活即学校,自然和社会即课堂,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都可以拿来为学生所用;实践性是指在耕学课堂中,实践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用,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迭代性是指在耕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要经历导耕促学、独耕自学、群耕展学、深耕悟学、再耕拓学等不同的实践阶段,在“行—知—行”的过程中循环迭代,不断进阶;个体性是指在耕学课堂中,不强调步调一致,而是注重基于自身经验的个体内化,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学习成果、学习评价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自主性是指在耕学课堂中,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环境,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自主建构学习经验。
石小在实践中遵循着它的教学理念及其十项主张、六大特征,秉持“耕学同道”的理念,将“耕”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逐步构建了“备耕始学—独耕自学—群耕展学—深耕悟学—再耕拓学”课堂教学五要素的范式流程。
农民根据季节时令和土地的具体状况,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充分考虑在这块地里适合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农民事先谋划,精心准备,饱含期待。同理,耕学课堂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一定的情境,并设计相应的“耕学单”。“耕学单”是由教师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导学单。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规划教与学的内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有预设的,即有具体的主题和目标。
耕学课堂的内容指向与教材目标匹配的学材内容,实操时要坚持八个把握:把握耕学理念,摆正师生位置;把握学习目标,要有导学作用;把握学情,尤其是学生基础,如知识与能力、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社会技能与合作学习等;把握教师自己的教学专业技能与特长;把握课堂情景氛围的营造;把握导课形式,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旨归;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把握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农民进入田地耕作时,往往会运用已有的劳动知识、技能、习惯和思维来选择耕作的方式,时快时慢,时断时续,时商讨时琢磨……耕作节奏全由农民自己决定。在课堂中,学生独自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进行阅读、思考、质疑、理解、分析;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或快或慢,或停顿或重复;学生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
独耕自学的形式按时间分为课前、课内、课后自学;按内容分为基础、要点、拓展部分等。独耕自学要求“五个对接”:对接耕学课堂的理念及其特征,培养学生独学的习惯和能力;对接学生独学的时空;对接“耕学单”的设计、使用及进阶;对接独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既评个体又评团队;对接现代化教育科技手段。
在田间耕作,农民适时地进行浇水、施肥、除草、治虫,精心呵护管理,期待好收成。耕学课堂提倡把握时机,运用适切的工具,如依托“耕学单”,将教学方法及其评价策略、组织形式有机相融,综合运用于教师、学生以及学材之间的多重对话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展示中提升知识、能力和素养水平,达成教学的预设目标。
群耕展学注意“七个导向”:一是以耕学课堂的理念及其特征为导向,摆正师生角色的位置;二是以运用“耕学单”为导向,加强技能训练与习惯养成,尤其是群耕、展耕、领耕、补耕、点耕、评耕等学习方式的训练要持续不断进行;三是以学生的展学效果为导向,给予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四是以课堂情景氛围的营造为导向,关注学习效果;五是以推动学生思维进阶为导向,助力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更深;六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导向,评价要及时跟进,既评个体又评团队;七是以基于学科特征生成学科素养为导向,发展学生的素养。
农民常年进行田间野外劳动实践并产生心得体悟,这种体悟在反复的耕作中不断地得到具体的证实而逐渐转化成自己的经验、技术和本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有所悟”,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包含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品质、价值观等素养内涵。
深耕悟学应做到“四个关注”:第一,关注悟学习惯,即耕学课堂的理念及其特征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自我梳理、组内梳理和组际梳理相结合,让悟学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第二,关注思维进阶,即师生点耕、评耕,助力学生习得自主感悟的思路、方法,让悟学呈现进阶思维;第三,关注学习力,即发挥总结与评价功能,将个体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让悟学成为一种学习动机;第四,关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建构,养成及时梳理反思的学习习惯,让悟学成为一种学习品质。
耕学课堂坚持“耕学同道”的理念和“耕以载道,学以致用”的育人方式,学生的知识、能力也在不断地进阶提升,并将之用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走向“耕有收获”的“行—知—行”实践境界。
再耕拓学须做到“四个指向”:指向“目标”,即“拓展部分”中设置的训练题应关注新授内容的题型设计、巩固、掌握与运用,指向课堂目标达成;指向“拐点”,即拓学迁移中设计的题型,应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迁移,要紧扣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向“评价”,即进行课堂评价总结,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指向“素养”,即应以能检测学科素养为基点来设计真实的问题题型。
石小坚持积极开展“耕学”主题的教育实践研究,努力构建以素养为学习导向,以生活为学习资源,以“做事”为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经验与提升能力的学习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