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人民解放军95958部队 李艺浩 董楠楠
新时代的军队职业技术教育应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着眼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终身学的格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紧贴使命任务、岗位履责、职业发展,形成网络化、开放式、全覆的盖军事职业教育体系[1]。从宏观上建立军事职业教育制度机制,将推动军事职业教育建设发展、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开创新的教育里程、培养新的强军力量。
新时代院校图书馆不仅担负着书籍采编、信息发布等传统职能,而且要做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存储,允许学员在任何时间地域进行访问,提高军队职业技术教育的触达率、普及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军队院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无法支撑大规模用户的并发访问等问题,并且,数据服务上现有数据库规模小、字段少、水平低。此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馆自行建立或统一采购的数据库和文献库标注化程度不同、通用性差,后端服务使用的操作系统、编译语言、网络协议更是迥然不同。
(一)网络拓扑层级设计单一。从网络拓扑层看,大多采用星型拓扑结构,都由中央节点执行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中央节点担负了后端服务、路由转发、数据存储等任务,一旦中央节点故障,整个网络结构就容易出现拥堵、瘫痪、宕机等问题。同时、受限于军队网络的保密性和物理隔离性,不同密级的网络节点之间不能交叉使用,且无法和国际互联网相连,不同网络基础上建立的数据资源之间不能共建共享,海量传统纸媒由于密级、信息安全、版权等多种问题无法完成数字化工作,造成了馆藏资源共建共享之间的障碍,造成了资源的分散性和割裂性。
(二)人员数据发展遗留问题较多。从馆员素质来看,军队院校图书档案事业受限于人员数量的缺少,起步发展较晚。全军第一个图书档案系在空军政治学院成立,并于1986 年9 月招生入学,首批招生对象是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部队现职档案工作人员。经历了数次改制之后,不论是人员数量还是馆员专业技术水平已经较为落后,没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互联网数字化程度也相对较低[2]。
从政策支持程度来看,军委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图书馆评估实施办法》,提出“加快图书文献数字化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专业信息综合网站和专题数据库,早日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为读者及时提供网络虚拟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查询阅览的需要”,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但各级单位未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指标,造成了各级单位的图书馆事业没有成体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各级图书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图书馆相关规范办法及政策性文件,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方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夯实了理论基础,确保了社会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军地的差距。
(三)缺乏主动宣传思维。从宣传角度来看,公立图书馆在立足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同时,向社会提供了增值性信息服务,以获取社会资金的援助。公立图书馆借助各种新兴媒体进行相关引流,如微博发布新书推荐、微信公众号发布展览预约、特色场馆开放日等活动[3];而军队图书馆由于只向官兵及家属特定群体服务,并不对外提供服务,不会主动宣传在馆的各种书刊资料,官兵无法得知图书馆蕴藏着巨大的资源,造成图书馆沦为信息边缘化的对象。
计算机云机房占地面积30 平方米,由核心存储区、服务器、UPS 区、电子阅览区组成,是单位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7×24 小时不间断提供信息服务,拥有服务器机柜5个,Linux服务器3台,核心交换机2台,UPS电源4 台,NAS 存储服务器2 台,漏洞扫描设备1 台,网络防火墙1 台,在目前已有硬件设备基础上需要考虑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等先进技术特点,以满足对未来业务不断扩展的需要。
(一)云机房建设概况。核心机房内采用“上布线+两级式”的线缆管理,方便分散业务扩展后扩容带来的压力,同时保证了机房工作间的整齐统一,不同线缆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方便工作人员后期线路检修及维护作业,提升排除故障的效率。
(二)机柜设备详情。核心电子设备均安装固定于大唐卫士服务器T3-6842机柜(600mm×800mm×2050mm),具有分层设计、散热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点,采用分层抽屉式托盘结构,方便运维人员对问题设备进行单独维护。
(三)核心存储区。针对数字化信息存储膨胀较快的问题,核心存储区采用赛博兴安NAS,容量为16TB,双盘设计集中存储文件数据,提高了资源信息服务的效率及安全性,同时提供专业备份方案,避免硬件损坏造成数据丢失。
(四)集群服务器。服务器采用16 核32G 内存的Linux 主机,最大支持64G 扩展,采用纯终端运行,较好的稳定性保证了业务应用网站的速度和稳定性。
(五) UPS区。UPS电源系统采用4台塔式UPS2000-A-3KTTS,系统按3kVA 延时8 小时设计,具有防电子干扰、防雷涌等优点,可以实现机房在断电情况下实现0秒切换供电,保护设备数据不受损伤,断电后仍可运行8小时。UPS 系统配有液晶屏显示器,可以实时预览UPS系统状态,通过计算机软件远程控制,实现人机分离和无人值守。
(六)电子阅览区。电子阅览区目前拥有上海移动汽车图书馆、鼎盛图书管理系统、内联网数据库三套文献资源系统,拥有web 网络平台及无线AP,部分实现数据库共享查询,实现远程访问电子文献及内联网资源。
(一)总体建设目标。从整体目标上来看,要建设成一个面向教员和学员的统一服务平台,以提供数字文献资源服务为主,以提供其他专业应用服务为辅,主要从网络拓扑图建设、数据库标准统一、检索入口收拢等方面实现整合,建设成以数字型为主、多功能为辅于一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平台[4]。
技术层面需要将内联网数据库、自有数据库资源、共建期刊数据库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在实现一网通查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获取、查询。
(二)馆藏资源建设。图书馆的建设是围绕着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来建设的,没有资源谈建设相当于空中建楼阁。因此,需要馆员针对性分析各教学研究室所承担的教学研究任务和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科目,把有限的经费充分利用起来,将所需要的垂直类专业图书采编纳入规划,对重点项目、重点专业进行优先建设和持续性资源补充。另外,馆员需要将军内专业学术资源最大化收集,如军内已发表期刊、文献、内部编纂教材、各类教学课题及结题报告形成体系化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并从内容或者主题上相对独立,只有做好馆内资源的建设和补充,才能夯实基础,扩大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是将载体不同、地理位置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方式进行存储、连接,突破了时空、空间、载体的限制[5],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具有超大规模、资源丰富、高速链接、可拓展性强等优点,可以使本地或者远端用户通过网络通信方便快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数字资源主要来源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图书馆现有的文本、图像、杂志、音像等传统纸媒资源。第二,教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PPT、微课等资源。第三,是优秀学员的学习笔记及个人心得。第四,图书馆工作人员创建的资料汇编及年鉴。第五,读者发布的碎片化信息。上述资源可以通过OCR 或扫描等技术转换为数字资源,进行充分组合利用就能构建出一个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迭代和循环上升的学习环境,以此实现知识的不断增值。
(四)数据标准化建设。基于馆内已购买或拥有的上海移动图书馆、鼎盛图书管理系统等文献资源的数据库,通过数据与对象载体的对应关系,在应用层面进行编辑并回写数据库,实现跨库检索和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存储、调度、查询服务,最终完成资源收拢有序、管理高效与利用快速、方便的目标。同时,对已有标注数据的文档进行数据清洗,支持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对其引用内容的相关文献进行查询及调度,根据文献主ID 及引用ID 之间的关系,使文献之间可以在内容层面达成相互关联[6],在获取引用全文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文连贯性阅读,避免因文献割裂导致内容不完整,从而产生歧义的问题。
(一)读者效益。图书馆内的互联性不仅仅是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联,也包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联。广大读者在阅读书籍后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和分享,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馆内信息数据的创造,从信息采集者的角色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成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节点,在提高阅读的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书籍的影响力,从而减少了复杂检索的频次。在实现文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将检索入口收拢为聚合搜索,一次检索就可遍历查询各数据库,避免多次查询,从而提高检索的效率,减少读者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馆内生态循环效益。数字化建设能够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同时面向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也能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非接触式获取资源文献问题。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出现,使馆内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拉近了图书馆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图书馆和读者间的信息桥梁变得更加通畅,形成了互动生态,进一步为提升馆内的服务质量创造了条件。
同时,借力于硬件升级及数据统计,技术馆员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向前台提供UV、PV 等关键性数据辅助业务决策,采编馆员根据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可获取图书馆资源利用频率、指标及现状,通过量化的数据指标可以多维交叉查找问题所在,可以在后续的采编书籍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而塑造螺旋式上升的生态模式。
(三)馆教互哺效益。从馆藏资源和教员科研能力来看,图书馆需要将教员所亟须的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的相关文献、音视频等电子媒介纳入年度采编计划,提供学科研究的核心信息源、挖掘研究学科当前以至未来的研究热点,提供专业导向性意见,预测学科的发展方向[6],汇集成初步分析结果提供给教员,还要配合教员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全程进行跟踪服务,发挥嵌入式馆员的作用,嵌入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科资源建设中,将研究结果在馆内进行留存及归档。随着馆藏资源的持续性补充,馆员需要将教学科研过程进行数字化媒介化开发,在馆内形成特色化资源文献中心,形成由教员提供专业技术能力、馆员提供参考咨询,以数字化能力为核心的产研结合、教研一体的学术深加工综合性场所,充分将社会资源和本地资源融合并化为己用,成为整个单位的“智库”[7],整体提高教学研究部门的科教能力。
(四)阅读关联模式产生的效益。传统阅读模式即各部门对本专业书籍进行垂直性研究,所获取知识结构在本专业内成体系,但在整体横向来看呈孤岛型。这时需要针对各教学部门及教学研究室的专业关联性,进行组合式书籍推荐,触发书籍间的联动,如烹饪类和养生类书籍、保健类和医疗类书籍、医学类和运动类书籍。不同学科的书籍涉及相同的模块,对同一模块进行多学科多维度的哲学和方法论思考,探究其相互之间是否可以参考借鉴,是否具有跨学科的内在耦合、跨领域的能否融合[8],会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等,从而实现1+1>2 的效果,关联式阅读产生的联动不仅可以提高学员的知识广度,对教员来说也是一种思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