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霏
当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慧校园等各个领域的“智慧化”概念落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即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等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发展“智慧图书馆”和“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2],可以说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读者需求变化的巨大变革。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出现在图书情报领域已有多年。这一概念在我国的兴起源于《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3],该文认为智慧图书馆是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从而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下的智慧图书馆概念更加丰富,其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 人脸识别、VR、区块链、3D 全息投影等新技术,进行智慧管理并实现智慧服务的全新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最基础的信息技术建设,人与物的互联相通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而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则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宗旨。
通过调研国内部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可知,智慧图书馆是以读者服务为中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智慧设备将图书馆的各类资源融入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读者提供服务,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场所和资源泛在化。智慧图书馆利用创新、融合、泛在、互动的创新理念,以数据驱动、开放共享、全域感知、智慧转型为设计思路,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 人脸识别、VR、区块链、3D 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虚实结合的智慧空间,实现了馆与馆、馆与人、人与书、书与书之间的关联,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读者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智慧图书馆使得读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布局为读者提供服务,打通了图书馆到读者终端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读者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能够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定制化服务。
(二)服务内容精准多元化。智慧图书馆通过开展智慧借阅服务、智慧发现服务、智慧学科服务、智慧个性化服务、智慧咨询服务、智慧空间服务、智慧设施服务等[4],为读者提供精准、高效、多元和个性的服务。借助RFID自助借阅、手机借阅、刷脸借阅来提高图书的流通效率,通过布局盘点机器人有效解决开架阅览带来的文献定位不准及整架困难等问题,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借阅服务;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来整合各类学术资源,减少大数据带来的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开展专家咨询、查收查引、学科索引、数据管理等服务,建立智慧学科服务体系;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智慧参考咨询馆员、智能机器人等打造智慧咨询服务;开通校外访问和虚拟移动图书馆服务,打造智慧空间服务;同时,复印机、扫描仪、智慧书柜、3D 数字化展厅、全景VR、朗读亭等智能化设备的使用让智慧服务更加丰富、便捷、有趣。
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图书的藏书楼、学生的自习室,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营造空间[5],图书馆不仅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的责任,更需要提供一个交互平台,让知识流动,互动生长。然而,由于国内对图书馆业发展的关注度较低,重视度不够,因此,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员队伍在专业技能、信息化素质和沟通协调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智慧图书馆的要求。
(一)图书馆员缺乏准入机制。目前,我国图书馆业的准入机制还不够明晰。多数高校图书馆员队伍中,有图书馆学系统教育背景的馆员数量少,馆员中高学历、学术型人才比例偏低,这导致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发展改革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同时,图书情报学专业的馆员又缺乏其他学科背景,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单一性。
(二)图书馆员管理定位不清晰。在智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基于读者的需求,满足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等多元化需求。然而,不少图书馆馆员对图书馆的认知和管理理念还停留在搜集、管理、收藏实体图书资料,提供借阅服务的层次上。对于主动提供图书馆的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的理念还比较欠缺,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技能,同时,馆员队伍的职业能力同质化、行政化问题较为严重。
(三)图书馆员缺乏职业认可。由于高校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视度不够高,目前高校图书馆员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项目申请等方面都弱于一般教学岗教师,导致图书馆员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职业认可感,从而缺乏主观创新意识和学习进步的动力,其思想站位、业务素质、职业能力提升缓慢。
在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进程中,馆员始终是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无论是智能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还是智慧服务的创新和推广,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参与。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智慧馆员,智慧馆员的能力素质决定着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充分理解当下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理念、技能、服务能力,理解智慧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6]。
(一)专业多元的业务能力。传统的图书馆员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基础的职业能力,而智慧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员,除了要具备基础的职业能力,还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教学与科研嵌入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信息咨询和处理能力等,换句话说,其专业技能体系应该集技术型、知识型、学术型、服务型、管理型于一体,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智能的技术设备,挖掘数据信息,做好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智慧服务。然而在实践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员的现有业务能力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馆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数据挖掘管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对读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的智慧服务力度。
(二)专业智慧的职业理念。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使得信息高密度存储、高速度转递和高效率查询成为可能,因此图书馆员的工作内涵变得更加多样丰富,服务内容日趋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高校图书馆员经历了从参考馆员到学科馆员再到智慧馆员的角色转换,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角色定位转换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基于此,馆员只有更新职业理念,强化危机意识,加强学习和培训,主动地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图书馆界的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同时,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要将学习和科研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服务和科研要做到齐头并进,制定相关的职业规划,保持技术与业务不断进步,时时以“智慧馆员”为标杆,促进职业发展。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其固有的理论,图书馆员依赖其原有的理论进行学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导致思维逐渐固化,存在难以适应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功能和服务转变的现象。此时,加强对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图书馆员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与知识服务,还需要有一种积极追求创新的心理意识,并具备适应环境变化与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包括对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以数字化服务和智能化管理为抓手的管理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人脸识别、3D 全息投影等新技术的服务创新,以及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图书馆品牌的品牌创新。由此,高校图书馆员才能够紧跟图书馆行业的发展节奏,有效抓住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的重要机会,推动智慧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智慧化,而是更加注重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共享水平,以及其能提供的智慧服务,以此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如前所述,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水平。对于图书馆员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是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图书馆智慧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高校图书馆员还存在着知识结构背景单一、职业理念落后、主动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难以胜任智慧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因此,要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的愿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大对图书馆员的培养力度,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激发图书馆员的职业活力,构建契合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高水平馆员队伍。
(一)建设职业能力标准与馆员认证体系。在图书馆员职业能力与馆员认证体系这一方面,国外目前已制定一系列的准则,美国还颁布了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7],强调了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科研究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并将互联网和大数据运用等技能作为馆员专业能力的评判标准。目前,国内也出台了一些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但在图书馆界还未有成熟的职业能力标准,这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使得大部分图书馆员的职业培养路径不清晰。当下,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部分,图书馆员的能力素质尤其重要,应制定完善的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标准。
当然,仅依靠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无法支撑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馆员职业培养路径,还需要国家或图书馆界出台相关职业认证系统,给予图书馆员自我学习、提升的渠道和职业认证平台,制定符合新时代环境下的图书馆员职业标准的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估,确保馆员认证体系能持续为智慧图书馆员的建设提供保障。
(二)构建培养高校图书馆员能力提升的机制。1.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在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员要做到持续拥有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能力,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定期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明确的培训计划,采取多层次、多阶段、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地拓展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能力。2.开展岗位选聘工作。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所承担的业务职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按照传统图书馆的模式,馆员长期担任单一的岗位工作,会导致馆员产生职业倦怠感,阻碍职业素养的提升,无法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因此,通过开展定期的岗位选聘工作,馆员可以掌握多个岗位的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制定详细的政策措施,定期对馆员进行岗位轮换,通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馆员能自主学习到新知识和新经验,这不仅能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更有助于构建一个知识经验交流的平台,提升馆员的能力素养[8]。
(三)优化馆员的配置。馆员的岗位配置是根据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制定的,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环境下,馆员的岗位配置也将进行改革。例如,通过利用RFID 层位标签、盘点机器人、自主借还机等智能设备,传统的图书借还、图书上架、盘点等工作就相应减少了,所以可以适当减少书库、前台咨询等服务部门的馆员数量。而信息咨询、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等工作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对馆员的学科背景、专业技能和沟通交流等能力都有更高要求,这些岗位更需要有交叉学术背景[9]、有较强协调沟通能力的馆员,应当增加这些岗位的馆员配置,打造智慧馆员团队,从而更好地服务智慧图书馆。
(四)完善馆员的考核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是根据部门制定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的,而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及工作考核较少。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应该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对每个岗位制定工作SOP,考评时要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可以制定相应的业绩考核评分模块,多维度、精细化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组织面向馆员的相关学习、培训,给予其时间、经费的支持;对于主动创新,积极响应智慧服务的馆员,要在业绩考核中增加权重,施行竞争机制,激发馆员自我革新、自发提升能力的动力。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从5G 时代到现在的元宇宙概念时代,图书馆也在不断地转型,但是图书馆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宗旨不会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提供读者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环境下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充分重视馆员的职业胜任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建设职业能力标准与馆员认证体系、构建培养高校图书馆员能力提升的机制、优化馆员的配置以及完善馆员的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图书馆员能力提升进行探析,期望给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路径提供一些思路,以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