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婷婷
2021年初,B站自制人文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受到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该纪录片以邀请好友来家乡做客为故事主线,聚焦故乡风土人情,讲述家宴、家人、家乡故事,展现主人公在朋友和家庭关系中的情感联结,呈现出真实的故乡情结与家国情怀。《去你家吃饭好吗》选材立足于人文关怀,却不像传统纪实影片止步于人物、事件的叙述,纪录片以主人公的故乡环境为实体空间,作为叙事基础,电影胶片质感的画面呈现、诗意化的镜头过渡以及娱乐化的剪辑节奏适应了青年受众圈层的审美风格。邀请做客的好友作为触发主人公情感的助力器,推进影片叙事节奏,挖掘人物潜意识里的压力结点,从外部唤起主人公记忆里的故乡印象,使得观众共情心理介入,实现从他者空间到共情空间的转向,有效联结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纽带,完成相对于受众而言的虚拟空间,转向受众在场的精神空间。
空间转向理论来源于“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社会空间概念、空间三元理论以及空间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关系,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生产的空间,构建空间多维理论,也就是物理空间、心理话语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不是一个模仿图画的框架而形成的简单框架,也不是某种近似中性的容器,设计出来仅用于接受任何一种填充物。
空间转向。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空间观引起了社会文学的空间转型。空间转向将空间置于主体地位,将空间视为全面理解社会复杂性的一个基础性要素。空间转向更多的是一种对于社会认识论的转向,依赖于嵌入空间的各种模式,对于空间的解读也就被看成是理解城市的新方式。在空间转向的影响下,人类也从单一的空间中抽离出来,进入多维空间。多维空间使时代美学理论、文艺理论与空间理论相互渗透发展,形成一种冲突却融合的图景,促使艺术与空间在当代新媒体语境下在互动中不断展开。
人文纪录片的空间转向。20世纪下半叶的“空间生产理论”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空间向社会学、艺术学等领域渗透,纪录片里的空间转向也值得思考研究。比尔·尼科尔斯在回答纪录片如何表现现实世界的问题里提到,纪录片为观众提供现实世界的表象或描绘,并且具有明确可辨的相似性。纪录片作为综合艺术的演变,是一种表面虚构本质真实的影像艺术,纪录片里虚拟的影像空间与现实世界通过空间转向产生联结,由此表现纪录片里的情感内核,呈现出富有质感的视听效果,并作用于传播场域的发展,完成了他者空间到共情空间的转向。而人文纪录片以人为核心,在题材上就蕴含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所以更能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不管是在叙事内容还是叙事形式上,其主题往往会体现出更为深层的社会内涵与人文关怀精神。
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审美趣味的提升与媒介场域的核心这种双向驱动,使得创作手法愈发多元,《去你家吃饭好吗》利用人本化的叙事方式、多重空间表现形式,以年轻人的故乡故事为小切口,展现家国情怀。
人文与诗意的缀合。纪录片是客观真实记录生活的艺术形式,其镜头空间作为影片叙事的主要载体,从故事文本、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将真实的场景空间再现,保证影像与被摄物体的高度真实性。早期诗意纪录片往往会将叙事淡化,如伊文斯的作品《雨》和《桥》,更加注重影片空间的美感,将诗歌里的叙事方式与纪录片相结合。随着科学社会的进步,纪录片创作者将传统的诗意纪录片视角聚焦于人物,如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记录了残疾诗人余秀华抛去温暖浪漫的诗词后,展现人物真实骨感的生活故事,将诗意化的表达手法融进人文纪录片中,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镜头空间也不再只是为了聚焦叙事内容而存在,诗意化的镜头空间营造逐渐符合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期待。
诗意化的视听呈现。B站在2021年出品的人文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第一季影片的主人公以及主人公邀请的朋友都是B站百大UP主,作为B站内容生产的主力军,通过邀请好友来家乡做客,讲述家风、家俗、家宴的故事。第二季纪录片邀请的人物身份不再局限于B站内部的内容创作者,而是拓展为网络上或者影视圈里有争议有看点的明星人物,扩大了受众圈层和传播场域。在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中,诗意化的视听效果自然流畅地融入在整个叙事内容中。纪录片开端就通过简短的固定镜头来介绍每一集主人公的故乡场景,打破传统纪录片长镜头的观察模式,用短而精的镜头展现故乡特色。例如第一季的第一集的主题是“家人是你永远的后盾”,拍摄了常年在异乡打拼的B站UP主刘源源回到老家安庆,并邀请朋友来家乡做客,纪录片通过几个只有短短3秒的固定镜头,展现出“戏剧之乡”安庆这个城市娴静的生活状态,犹如《小城之春》里对江南小城的刻画,长镜头的减少以及快节奏的镜头转场引领着影片的节奏,使观众能够快速融入故事场景中。纪录片中画面的色调偏向日本治愈系电影中的画面质感,时光流逝的旧胶片感十分符合影片老友重逢、亲人团聚的叙事主题,也迎合了场景空间里“故乡”中的“故”字。音效往往是与画面相搭配的,会在叙事的高潮部分推动观众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在《执生》这一集中,UP主黄嘉和的工作时间与父母的工作时间刚好交错,使得家人之间失去交流的机会,不管是工作瓶颈期的压力还是父母的担心,双方都没有时间坐下来袒露心声。而在纪录片结尾,黄嘉和与父亲借着拍摄的契机坐在山顶上交谈时,彼此的担忧与心结都静静地随着山顶上的风吹散开来,背景音乐陈百强的《念亲恩》响起,致使人物与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明月郎相对念母亲”,音乐在此作为触发情感与叙事高潮的推力。
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离开故乡五六年的游子,去到北上广打拼,不管是从事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工作者还是争议不断的明星人物,故乡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尘封已久的记忆,有着熟悉又陌生的眷恋感,镜头空间的诗意化渲染,增强了画面的表意作用与共情作用,也削弱了时间与空间给观众带来的割裂感。
列斐伏尔将空间看成一种精神寄托之地,人类在空间中产出思想与秩序。在纪录片中,感受过人物语言和行为以及视听影像,观众在受到人物的精神感染后,影像空间中的实体空间由此转向精神空间,在共鸣中完成精神交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饱满。
人本主义的艺术形式。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是西方近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价值和生存状态,以人为对象研究世界的本源。马克思在人本思想的理论逻辑中提到,必须关注人作为主体的现实存在,即关注具有社会本质的人,将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主体放置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实现主体对象性力量的复归,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确证人真正的本质。中国纪录片诞生初期,内容以教育为主,宣教式的叙事文本与普通受众的生活相距甚远,受众群体也局限在特定的圈层中。如今,新时代中民众的自我表达能力与现实需求的日益增加,纪录片逐渐作为反观时代的表达方式,创作文本与受众文本互相映照,创作内容呈现出更多与人类情感、社会记忆相通的人本主义表达倾向。
人本化的故事内核。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将人文与美食相结合,家宴作为叙事基底,在一顿难得相聚的家宴中,传达出富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空间。在纪录片中,大部分主人公的家庭关系都反映出中国式传统的家庭氛围,父母和子女总是擅长隐藏自己的爱意,躲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远在异乡打拼的子女因为工作的压力不想让父母担心,父母与子女缺乏基本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条件。例如,UP主刘源源小的时候,因为父母要外出打工,她被放在家中由外婆照看,因此父母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愧疚感,认为自己没有给女儿一个完整的童年,看到女儿现如今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在大城市打拼,心中很是不忍心,认为女儿心底也因为童年时期缺少陪伴而对自己心生责怪。纪录片前部分营造的本是轻松的家庭氛围,却因为这件事降至冰点,在这样空间的包围中,影片的气氛不可避免地积聚着一股由倍受压抑的静默和随时可能的爆发而形成的张力。父母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结,将其深埋心底,影片最后父女二人有机会在灶炉前谈心,刘源源表明自己一点也没有责怪父母,反而感谢父母非常支持自己的自媒体事业。正是因为纪录片的契机,二人就此打开心结,在记录故事的基础上,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将叙事文本转向父女之情的精神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层次与内容。
在纪录片中,友情也作为情感的主要聚焦点。大部分自媒体博主与父母都缺少沟通与交流,而受邀的朋友不仅作为客人,还在家庭关系中作为代际沟通的桥梁。在第一季中,处于内容产出瓶颈期的UP主黄嘉和邀请UP主丁哲栋来家做客,而在第二季里两人主客颠倒,时隔一年,丁哲栋由于视频数据不理想而焦虑,邀请黄嘉和来家里做客。两人既是事业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好友,成为彼此低谷期的救赎,黄嘉和处于焦虑不已的工作阶段时,丁哲栋邀请他拍摄整蛊视频来打开心结。不管是与家人的沟通问题还是事业的焦虑,难以捅破的窗户纸都随着朋友的到来而迎刃而解,友情也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代际沟通的桥梁。
在发展初期,B站被定义为小众的二次元文化社区,小众圈层文化的受众是视频数据的主要贡献者,但近几年B站逐渐与主流文化融合,致力于延伸生产链,破除圈层文化的闭环,打造多元文化社区,准确把握更多用户的需求。
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糅合。随着纪录片制作手法的创新以及受众审美程度的提高,B站开始购买符合青年文化审美的纪录片版权,并开始独立出品风格独特的纪录片类型,如人文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将镜头聚焦于街边夜摊,百姓与美食都有着值得探寻的生活感悟。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通过多视角的观察,展现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式的选择与命运以及面对困境时坚韧的勇气。B站在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上有着独到的理解,对画面质感也有着很强的控制力,能准确平衡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在快节奏的时代发展中,B站深刻明晰流量的时效性,热点话题的快速变换使得B站在提升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开始利用纪录片的传播空间转向,巩固用户的质量与粘性。
B站的用户留存策略。B站将UP主在自媒体内容生产空间的粉丝转移到纪录片这个观影空间中,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将其他外来受众转移到UP主的个人账号中,形成一个利于留存用户的圈层传播空间。在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第一季中,邀请的嘉宾身份都为B站里的百大UP主,粉丝数在一百万到七百万不等,该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大部分都是这些UP主的粉丝,由大数据关键词推荐。然而,在原有的粉丝基础上进行传播还不足以让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第二季导演在嘉宾中加入明星阵容,这类明星在影视圈或网络上都引发过短时间的争议与热度,如《回来》这一集,邀请了“阿特警官”与谭乔,前者是警察,不管是在白天的道路上还是黑夜里看不到的地方,都在守护平安,后者是网红交警,以幽默诙谐的执法风格向市民传达文明驾驶的重要性。利用热点人物扩大受众圈层,关注UP主的粉丝能了解到该纪录片,略懂时事的普通受众也能对片中的人物产生好奇、共情的情绪。《去你家吃饭好吗》虽然是B站出品的纪录片,但B站利用传播空间的弹性策划出用户留存策略,巩固了粉丝基础,扩大了粉丝容量,纪录片的传播空间就不再局限于B站本场域中。如谭乔警官的粉丝成为该纪录片的受众后,会顺带了解到其他UP主的故事,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扩大受众面,让固定粉丝了解UP主生活的另一面,提高粉丝黏性的同时增添了新的受众群体。
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审美趣味的提升与媒介场域的核心这种双向驱动,使得创作手法的更加多元,人文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利用人本化的叙事方式、多重空间表现形式,以年轻人的故乡故事为切口,在展示小人物与故乡之间的故事时,营造直觉情感空间,从精神空间转向对观众进行意识形态的询唤,展现家国情怀。立足空间生产理论,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空间转向中的镜头空间转向、精神空间转向、传播空间转向,有助于纪录片的探讨形式不断多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