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角下观察类恋爱真人秀
——以《心动的信号》为例

2023-11-08 14:36:50吴为
声屏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素人演播室消费主义

□吴为

真人秀节目由于其自带的纪实性、拟态性、参与性、叙事性及冲突性[1]吸引了大批观众,并根据观众不同的喜好衍生出了知识竞答、模拟经营、剧情体验、代际沟通等多种类型的真人秀,其中以恋爱为主题的真人秀作为真人秀节目的重要类型备受关注。本文将以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心动的信号》为例,从其节目机制及节目设定出发,围绕消费主义中的消费内容、消费行为、消费场景对该节目反映的社会现状进行剖析,并试图寻找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期为解决同类型节目的困境提供可行之策。

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特征分析

创新的节目形式。以恋爱为主题的真人秀其实国内早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恋爱真人秀大多以相亲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非诚勿扰》等真人秀,嘉宾在舞台上通过视频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婚恋观,电视机前的观众或是认可或是反对,难以产生讨论。而《心动的信号》从韩国购买了版权,将演播室的概念引入了国产真人秀节目中,采用了双线叙述的方式,在播出真人秀的期间插入演播室的讨论,演播室的明星嘉宾与观众一同参与观看并引导演播室嘉宾猜测真人秀中素人嘉宾的情感走向。这是以往国产恋爱真人秀未曾出现过的节目形式,这一创新的呈现形式让参与观看的受众代入演播室嘉宾的角色,更有参与感。

巧妙的悬念设置。真人秀因其现场感、参与感、故事性吸引了大批受众,而观察类恋爱真人秀更是如此。以《心动的信号》为例,节目在前期会有三位素人男嘉宾与三位素人女嘉宾共同入住“信号小屋”,在此期间嘉宾不能表露心意,只能每晚向某位嘉宾发送匿名短信,并以此为悬念,由演播室的明星嘉宾猜测短信的发送对象。除了在节目形式上的悬念设置,在节目内容上同样存在悬念,在节目进行至中期时节目组会加入新的男女嘉宾来扰乱当前节目的故事走向,新嘉宾的加入往往会引发一些故事并影响原本男女嘉宾的情感走向,为最后的情感选择增强更多不确定性,以此设下悬念。

特定的嘉宾选择。在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中有两类嘉宾,一种是担任“观察”任务的明星嘉宾,另一种则是担任了“恋爱”任务的素人嘉宾,但上述担任“恋爱”任务的嘉宾只是相对演播室中的明星来说是素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素人。在《心动的信号》前三季中,“素人”嘉宾中有表演系学生、网红或是已经在其他节目中出现过的嘉宾,这些素人嘉宾通常均面容姣好,在工作、学历、收入等方面也是无可挑剔。这类素人嘉宾的选择可以说是满足了传统意义上对恋爱对象的要求。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这样一种境地”,[2]尤其是社交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更是为消费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大众媒介和消费主义思潮共存于现代社会中,两者相互依存影响,处于共谋共生状态”。[3]真人秀作为大众媒介的产物也难逃消费主义的侵袭,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4]即消费者真正购买的并不是物质意义上的物品,而是被制造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价值。以《心动的信号》为例,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节目内外皆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观众在收看综艺节目时已经不单单是观看者,而是成为了消费者,他们所消费的正是被综艺节目制造出来的符号意义。

消费内容:商品化的情感。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节目与观众在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之外还有一层消费关系存在,此时的观众成为了消费者,而综艺节目则成为了消费品。在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中,除了作为故事贩卖的情节内容,还有嘉宾之间的情感与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商品,被打包成吸引人眼球的符号以供消费者进行消费,而“观察“则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方式,观众在对这种特殊文化产品的消费中,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5]至此情感成为了观察类恋爱真人秀最大的卖点。在被商品化的情感中同样存在着两种商品形式,一种是作为情感商品的嘉宾情绪,另一种则是男女嘉宾之间的暧昧情感,即CP。前者更多地出现在以明星为观察对象的真人秀节目中,以明星鲜少流露在镜头前的真实情绪为商品吸引众多观众,例如《我家那闺女》《我家那小子》等节目中明星因为工作、原生家庭等原因流露出的崩溃、悲伤的情绪纷纷成为节目卖点,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而后者则更多地出现在恋爱真人秀中,素人嘉宾之间的情感让普通受众更有代入感。

CP源自日本动漫,指配对关系,而以素人嘉宾的情感为最大卖点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自然会将CP作为营销方式来获得流量和热度,节目组在选址、嘉宾、情节、背景音乐、灯光等方面将嘉宾之间的情感包装成精美的商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将CP作为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以《心动的信号》为例,节目组选择别墅等房屋作为第一录制现场,在灯光上多采用高亮度的灯光,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选择高颜值、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男女作为主角,并在剪辑制作中多采取特写镜头,结合演播室中明星嘉宾的引导式发言,为节目中的素人嘉宾进行配对,为这种商品化的情感披上了美好的外衣。在综艺节目的运作下,嘉宾之间的互动被解读成各种含义,只为满足观众对CP的美好幻想。总之,原本那些隐秘、私人的情感展露于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中的镜头之下,成为了可以被包装的商品,而消费者则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想象投射于综艺节目的嘉宾CP身上,完成了消费仪式。

消费行为:全景敞视监狱中的公众窥私欲。恋爱真人秀中的情感成为可以被制造和包装的商品,而观众则通过“观察”的方式对综艺节目所构建出来的情感符号进行消费,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节目内容观察嘉宾的情感变化,更可以将这种“观察消费”延伸至节目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尤其是具有双重观察视角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演播室的设置更是为观众对节目内容及嘉宾的观察和评判披上了合理化的外衣,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观众将对节目嘉宾的生活的好奇代入了节目外的真实世界,通过嘉宾个人微博回溯嘉宾的过往经历,以满足自己对他人生活空间的窥私欲和好奇心。

在《心动的信号》中,嘉宾的所有活动都呈现在镜头之下,即使是工作场景也同样存在跟拍镜头。甚至在结束拍摄任务后也会因为在节目播出期间引来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窥探,对于需要担任“恋爱任务”的素人嘉宾来说,他们仿佛置身于全景敞视监狱之中,不仅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行为会被观察,真实世界的生活也同样会被围观。观众仿佛凌驾于全景敞视监狱之上,以“上帝视角”从对嘉宾的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凝视中获得消费的意义,而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并不会止步于当下空间中的嘉宾,反而会催生出更强烈的窥探冲动,以至于在网络空间寻找嘉宾的情感经历、求学经历等细节,而过于细致的窥探往往会造成素人嘉宾在节目之外的“人设崩塌”,《心动的信号》中的多对CP就因为网民对他们在节目之外的生活的探寻而引发观众对其在节目中行为及形象的质疑。

消费场景:拟态环境中的角色代入。真人秀采用的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但同时在节目内容上,如角色设定、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剧本痕迹,在虚假的嘉宾情感和真实生活细节的双重作用下,真人秀为观众成功打造了以情感为消费品的消费场景。而观察类恋爱真人秀更是由演播室中的明星嘉宾作为意见领袖,引导观众进入情感符号消费的场景中,而在节目精美的场景布置、贴近生活的情节以及接近完美的人物角色设定的助力下,观众会沉溺于拟态环境之中,甚至会因为节目嘉宾之间的情感矛盾而代入自己曾经的经历而感同身受。在《心动的信号》的视频弹幕中往往会因为嘉宾的行为而出现“站队”的言论,例如“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就遇到过这种事情”等弹幕,在综艺节目精心制造出来的消费场景中,消费者深陷其中却不自知。

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负面影响及优化策略分析

负面影响。一、消费主义对情感的物化。消费主义在全球蔓延并渗透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大众传媒亦是如此,真人秀节目作为传媒产品,自诞生之初就暗含了消费主义的倾向。尤其是情感类真人秀既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输出节目内容,同时又借助节目自身来宣扬消费主义。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真人秀节目被打造成一种消费奇观,节目中所包含的一切元素都不过是被物化、可消费的商品。[6]以《心动的信号》为代表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能获得大量围观及讨论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此类真人秀将原本抽象的情感物化,用别墅、游艇、气球、鲜花等来构建爱情符号,并将它们用矛盾和戏剧化的情节进行包装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美好爱情的期许,在真人秀节目中被具象化的情感就成了可以被制造、被围观、被物化的商品,在被构建出来的消费场景中完成了消费行为。

二、拟剧理论下的人物符号。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台前和台后两种不同的形象,当人们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会不自觉地扮演起不同的角色,而当人们进入后台的空间时才能真正地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而观察类恋爱真人秀正是通过镜头将普通人交友、恋爱的台后形象搬运至台前来满足受众对于他人台后的好奇心。《心动的信号》正是通过设置八位陌生男女嘉宾共同生活的形式来模拟受众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场景,并通过节目设定还原大多人在现实社会交友的行为,原本应该是发生在私人领域中的活动通过镜头呈现给观众,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似乎是在观察作为台后形象出现的素人嘉宾,但实际上嘉宾只是在台后的空间领域中扮演台前的角色,即真人秀中的嘉宾在扮演他们自己,并非是真实的他们。在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和超脱现实的浪漫氛围的烘托下,节目中素人嘉宾被打上了标签,成为了固定的人物符号,而真人秀在后期的剪辑中更会着重去突出符合嘉宾标签的行为以使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合理化。

三、符号建构下的真人秀。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真人秀正是通过符号建构来完成制造商品、呈现商品到消费商品的过程,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运用人物符号、空间符号以及情感符号来凸显节目之于消费者的情感意义。

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在节目筹备之初就开始了对节目嘉宾的符号建构,即打造嘉宾人设。从众多的报名者中挑选符合观众想象中恋人标准的男女嘉宾,并在真人秀中通过情节设定、后期剪辑、网络宣传等方式不断强化嘉宾人设,以获得观众对于嘉宾人设的情感认同。《心动的信号》中就存在不同人设的男女嘉宾,例如有霸道总裁、腼腆害羞等类型的男嘉宾以及温柔知性、独立干练等类型的女嘉宾,这些性格迥异、特征鲜明的素人嘉宾在综艺节目中被打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成为特定的符号,而观众正是在对人物符号的消费中寻找到短暂的情感认同。性格多元的素人嘉宾正因为被符号化成为了消费者的参照对象,消费者也正是在对人物符号的消费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此外,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中的空间符号也是构建消费场景的重要部分,作为空间符号的演播室和“信号小屋”,为节目的空间叙事提供了情感基础。演播室站在观众立场以受众视角对“信号小屋”进行观察,观众在演播室这一空间符号下仿佛置身自家客厅,更能对演播室嘉宾的节目观点予以认同。

优化策略。一、弱化剧本设置。《心动的信号》的每一季节目中都会出现“争抢”“修罗场”等场景或剧情。真人秀节目为了保证节目效果,必然会在前期的制作上设定某些剧本,但频繁出现的相似的约会场景和悬念设置暴露出了“恋爱剧本”的存在,让节目陷入“真人秀剧本”的质疑中。对此,此类节目应当适当削弱观对于“恋爱悬念”等环节的设置,以减轻外界对综艺剧本的质疑,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节目中的消费主义意味。

二、消除角色脸谱化。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必然会结合市场和受众对嘉宾进行选择,通过设置高学历、高收入的男女嘉宾来构建符号消费,但这也造成了男女嘉宾在形象角色上的脸谱化。对此,此类节目应从报名方式、筛选条件、海选范围上消除嘉宾形象角色的脸谱化,既要挑选精英形象的男女角色以满足大众对于“完美恋爱对象”的想象,也要关注普通阶层的恋爱需求,避免大众将恋爱与消费挂钩产生消极舆论。

三、情感驱动真人秀。恋爱真人秀本质上是将男女嘉宾的情感进行包装并进行消费的一种行为,这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情感,正如《心动的信号》中从陌生走向婚姻的“奇闻CP”在节目结束多年后依然能够成为热门话题正是因为情感。在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中,观众通过“观察”的行为将自己带入其中,其消费的主要对象也正是男女嘉宾的真实情感,而非综艺节目中通过各类任务驱动男女嘉宾互动而产生的“人工糖精”。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为了制造看点和悬念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为嘉宾们下达互动任务,这固然是为了在陌生环境中更快推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但对于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本身而言,应当以情感驱动真人秀而非成为“任务驱动型真人秀”。

结语

近年来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在节目主题还是节目形式上都出现了较多变化,但同时也不断凸显出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负面影响,如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社交平台上的公众窥私行为泛滥以及节目中对于情感的物化等,但同时也能看到以“观察”为呈现形式的恋爱类真人秀更能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共生依存,对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深远,真人秀节目中的情感商品化和符号建构只是消费主义对大众传媒产品浸染的一个缩影,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要走出消费主义需要社会、媒介以及受众的共同觉醒。

猜你喜欢
素人演播室消费主义
素人健身计划
世界博览(2022年24期)2023-01-06 10:54:47
厉害了!90后青年企业家从素人华丽蜕变成集团老总,只用了六年时间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20
Film review:WALL·E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52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54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3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