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明 徐伟琼
在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肩负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而优秀作品的产出离不开创新。近年来,我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系列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但随着短时间内大量作品的井喷,其内容创作难免陷入同质化、类型化的瓶颈。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形式比主题更为丰富,‘怎样写’同样是一个挖掘不尽的宝藏”。[2]因此,叙事形式的创新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的一片“蓝海”。作为叙事形式的创新路径之一,交互式影视作品在融合传统经典母题和内容的基础上,依托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广。随着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与媒介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新鲜感的主旋律作品在问世之初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隐形守护者》便将传统影视作品制作成交互游戏的形式,可在PC端或移动端进行体验。该作品问世之初便获得广泛关注,上线8天以来在iOS应用付费榜中持续霸榜。[3]然而,面对以严肃主题和宏大叙事为主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叙事形式上的创新是否能够在保持其内容与立意不变质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交互叙事是否能够有效助力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传播?
学者胡芃原认为,“主旋律”是一个比喻性说法,这个来自音乐学的概念运用到思想文化领域,意在表达在一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既应当突出强调主流价值观,同时也应当引导非主流价值观健康发展,让不同的声音、思想、观念及其所暗含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的呈现,最终使各种社会声音与思潮形成多声部的合奏,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与传播,一直都是我国文化事业领域关注的重点。它以主流话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以弘扬主流文化为旨归,承担着讲述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形象、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成为我国文化事业中的重要组成。当下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内容创作方面也不断丰富,然而在大量作品井喷的背后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创新性不足,具体表现为剧情同质化、题材类型化、人物脸谱化。
学者刘玥认为,交互叙事是一种旨在通过增强体感反馈、剧情参与、内容探索等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的视频类型。[5]此类叙事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目前较多依赖于成熟的媒介技术,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交互式电影《自动电影:一个男人和他的房子》便已于加拿大悄然问世。该片的剧情走向可由观众操控按钮进行选择,在当时颇具先锋性。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作为传统影视和电子游戏两种媒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产物,交互式影视作品在保留剧情叙事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式的沉浸体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叙事过程中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参与故事发展,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交互式影视这一新型媒介类型对国外的游戏领域和影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6]交互式影视作品的媒介呈现类型脱胎于传统的“院线+碟片+PC端+移动端”播出形式,但有所不同的是交互式影视作品能够以“玩游戏”的形式出现。这与传统的电影形式相比,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参与感与沉浸感;而与传统的游戏形式相比,观众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更加完整的故事性与剧情性。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移动设备高度普及的今天,交互式影视作品在影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交互式红色谍战主题影视作品《隐形守护者》为案例,该作品发行于2019年1月,截至2023年5月在豆瓣网获得了9.6分的高分。该作品拍摄制作不同于传统的电影或游戏,在选用真人出演、实景拍摄的基础上,采取非线性叙事策略,剧情推进需依靠玩家在故事节点做出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将会产生多个“平行宇宙”似的结局。尽管该作品在视觉呈现方面以定格图片和简短视频为主,但通过人物对白、旁白及背景音乐的音频配合,加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让观众能够在谍战大片般的沉浸效果中得到情绪的释放与共鸣,同时为观众提供一场身临其境且能够感同身受的爱国主义教育。
研究步骤。本研究以《隐形守护者》为例,选取叙事学和话语分析角视角解读交互式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特点和传播效果,通过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交互叙事对传播主旋律影视作品是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在叙事特点分析中,主要分析交互叙事的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传播分析中,首先使用“八爪鱼采集器”爬取豆瓣平台关于《隐形守护者》的短评,由于平台的反爬限制,可爬取评论1740条,共十万余字。文本数据预处理之后,建立相关语料库“YXSHZ”,通过LancsBox6.0软件对词频及关键词搭配进行分析,从文本词汇入手,通过对词频、搭配等分析,探讨观众对该影视作品的接受情况。
叙事视角。交互式影视作品的叙事视角脱胎于多视点元素叙事,该叙事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为成熟,上映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著名电影《罗生门》是传统影视作品对该叙事方法的经典运用。该影片围绕同一件凶案从三个角色的不同视角展开叙事,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极大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牢牢吸引着观众跟随剧中角色的叙事来逐步了解剧情,此后多视点叙事成为了传统形式的影视作品在叙事层面创新的典型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和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视点元素叙事成为交互式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叙事视角。
在《隐形守护者》中,叙事视角通过男主角肖途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二人称旁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尽管叙事视角在两方的视点间不断切换,但由于情节安排的合理妥当,使得两者的视角自然过渡、分工明确。第一人称视角主要负责情节的推动,第二人称视角主要负责剧情总结与抒情,因此两方视点的切换并不会使玩家感觉到情节上的跳脱。此外,作品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加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第二人称的叙事可以增加亲切感,营造出一种双人对话的环境,通过文本中的“我”和游戏中的“我”进行对话,无形之中拉近了和玩家之间的距离,这种内聚焦和零聚焦视角相结合进行呈现的方式能够将主人公的主观内心和客观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例如在作品第四章《修罗场》中,当主人公手刃了唯一知道自己真实身份却因为儿子而叛变了的上级孙先生之后,此时旁白接过叙事视角,以一种连接人的身份进行剧情参与:“自私才是人类的本性,感谢孙先生教会了你。你静静感受着鲜血的流淌,再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你过去所做的一切……”第二人称的参与方式不仅能够对该叙事单元的剧情主旨做出总结归纳,也能更加准确地刻画出主人公肖途的心理和情感,使玩家能够更加深刻了解革命先辈在当时环境中的艰辛与矛盾。
叙事结构。在传统影视作品的线性叙事结构中,创作者往往对影片信息的呈现与结构的把控占有主导权,是单向的交流模式,观众只能遵循创作者设定好的信息被动接受。比较而言,交互式影视作品不再是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具有多线性、分支性叙事的结构特征。
美国游戏大师克里斯·克劳福特的“分树枝”框架更能阐释大多数交互式影视作品的互动架构。“分树枝框架每到交互的情节点上,情节线索就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如此一来,每增加一个交互层级,可能性就呈几何倍数增长。”[7]交互式影视作品的观众互动参与使其故事情节衍生出多个“分树枝”,形成多层级交互模式和树状分枝性叙事结构,在强化观众参与感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影视作品中故事结局的单一性。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打破了单向与线性的局限,同时创作者也能够解放思想,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素材和故事探索渠道。
在《隐形守护者》中共有四个主线结局与一百多个分支结局,玩家的每个选择都会在故事线中留下记录,如果选择导致任务失败,则可以返回之前任一选择节点继续探索。创作者在部分选择后的故事线中加入了可以影响剧情进程的“人物好感度”“有人记下了你的回答”等暗线细节,使得玩家的选择具有了“蝴蝶效应”。因此,尽管在多线性的叙事结构中,玩家并不能无所顾忌地随意选择。游戏进程在自主选择和剧情反馈中推进,玩家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同时,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伟大。游戏任务的失败意味着主人公将遭受各种悲惨的死亡结局,但游戏可以重来,现实中只能“一命通关”。这种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代入感使得玩家不仅在接受交互式主旋律影视作品时能够产生即时的情绪共情体验,还能使玩家在“游戏”之后,衍生出群体间的认知共情体验,例如在网络社群中对该作品做出评论与探讨或二次创作等行为,进而促进该作品的再传播。
词频分析。本环节首先使用LancsBox6.0中的Words词表功能,对YXSHZ语料库中的词频进行统计排序,在剔除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后,筛选出词频数前二十位的高频词。
由筛选结果可知,高频词中的名词占比较高,意味着玩家对作品在认知角度的探讨较为丰富,如“游戏(714次)”“结局(372次)”“剧情(252次)”“电影(86次)”“制作(76次)”等词语,体现了观众对这种新兴的叙事方式应用于经典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具有较高的关注度,意味着此类影视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够在观众间引起热议。此外,如“自己(204次)”“选择(197次)”“通关(85次)”等高频词,体现了玩家在接受交互式作品的过程中对主体性与参与感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出,交互式影视作品带给已经习惯了传统叙事方式的观众相当大的能动性体验。由于互动环节的加入,影片观看者的身份从被动接受信息的“观众”转变为具有能动性的“玩家”,参与感的获得使玩家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切身的参与拥有了对影片评价更充分的话语权,无论该评价是积极或是消极,单就形式这一话题,便能使该作品获得相当大的热度。而“喜欢(148次)”“哭(88次)”“棒(82次)”“不错(72次)”等具有情感表达的词语,说明玩家普遍对该作品的认可程度较高,且更加直观地体现出玩家在作品中的沉浸与共情。另外,具有主旋律色彩的词语如“红色(132次)”“年代(77次)”“信仰(68次)”等高频出现,体现出玩家不仅仅聚焦于作品体验本身,在娱乐和尝鲜之余,也将思想进一步升华,关注到并且有意愿去讨论宏大而严肃的主旋律议题。
关键词搭配分析。基于以上的高频词分析,下面运用LancsBox6.0中的GraphColl功能,选取词频前二十的词汇中具有主旋律色彩的高频词“信仰(68次)”为例,以MI算法为标准,跨距(span)设为左5至右5,阈值(threshold)选择搭配频率(collocation frequency)3次以上,自动生成可视化搭配结果统计。
从中可以发现,与“信仰”语义关联搭配值(Bi Stat)较强的词汇有“力量(9.06)”“奋斗(9.00)”“坚定(8.71)”“坚持(7.76)”“理想(7.04)”等,其中搭配频率较高的词汇有“我(1183次)”“是(835次)”“自己(204次)”“为(174次)”等。由此可见,玩家在对作品的评论与讨论中,谈及“信仰”一词时,其高强度搭配词语除去无实际意义的虚词与中性词之外,均具有正能量色彩,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语义,具有鲜明的主旋律特点,其搭配特征也符合主流话语中对“信仰”一词的常见搭配习惯。而搭配频率较高的词汇则体现了玩家主体性的释放,将自我的判断、行为与“信仰”相连接,体现了玩家将主旋律价值同自我高度相连,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
总述。从文本话语层面分析来看,《隐形守护者》作为交互式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一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玩家在作品接受过程中表现出对该作品的较高肯定与评价,并且能够与作品主旨内容表达的思想价值产生较强的共鸣与认同,进而产生了对民族大义、家国情怀、革命精神等主旋律话题的思考与讨论。这也印证着交互叙事作为一种叙事形式的创新,能够将娱乐与严肃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传播及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该影视作品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挖掘了经典主旋律影视题材的潜在价值,将交互叙事与影视剧的“共情”能力和游戏代入感相结合,在展现“谍战”紧张气氛的同时,也能让每一名玩家在追随人物心路历程的体验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经历艰苦斗争与拥有的坚定信仰,从而起到了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作用。
《隐形守护者》作为交互叙事与主旋律作品的一次融合创作,收获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在传播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尽管并不新颖的主题内容和故事情节使得交互叙事在其中的应用颇有“新瓶装旧酒”的味道,但该作品的问世与走红仍旧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形式上的创新可能。首先,对于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经典红色影视题材,在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上的思考与深挖同样能够实现对其艺术价值的再创造。其次,交互叙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将严肃的主旋律与娱乐的游戏有机结合的良好形式。它能够在最大限度保留主旋律庄严与权威、避免政治娱乐化的同时,让广大观众通过较为轻松且沉浸感极强的方式,在游戏中接受主旋律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引发共情与认同,进而拥有自发的二次传播意愿。此外,其相对“平民化”的制作成本,也为当下市场某些盲目追流量却忽略情节逻辑的“神剧”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但受剧情设计的难度、故事改编的恰当程度等诸多问题掣肘,继《隐形守护者》之后,并未再出现一部现象级的主旋律题材的交互式影视作品。尽管如此,融合了新媒体技术的交互叙事仍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发展给予了一个具有探索性意义的方向。当“形式”不再作为“内容”的陪衬而是被拿出来公开讨论时,这本身便是交互叙事对于影视行业发展的意义。作为一种依托于同样受制于技术发展的叙事方式,交互叙事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该类视频的制作准入门槛较以往已明显降低,并且由于叙事形式成为影视作品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影片投资能够充分做到“物尽其用”,把关键资金用于剧本情节打磨与视效制作,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优秀的交互式主旋律影视作品数量屈指可数,在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中,主旋律题材的交互式影视作品尚且处于有待深挖的“蓝海”地带,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未来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发展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坚持与时俱进,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优势的同时,主动求新,大胆求变,做到“内外兼修”。在内容上持续深挖红色资源,坚守正确导向;在形式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叙事策略的创新,努力发挥好主旋律影视作品宣传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