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张 莹
(1.浙江省丽水市文元教育集团云和育英外国语实验学校,浙江 丽水 323000;2.吉林省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育隆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作业的布置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是入门阶段,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是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通过作业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掌握化学知识点内涵,解决学习问题,建立对化学学科的认知[1].本文分析如何设计优质、高效的化学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安排的过程中,教师存有“揠苗助长”的心思,在作业的设置量、设置难度上都超过了初中生现有的接受水平.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选择题目较为随意,没有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学生现有的思考和认知能力,作业设置难度过高,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作业的设计往往围绕着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缺少长远性的考虑,学生往往只需要基于本节课的重点完成作业即可,作业内容缺少前后的连通性[2].
现阶段初中的化学作业难度较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以及熟练度,作业设置缺乏层次性,学生面对难题的时候会产生畏难心理,教师也无法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反馈.作业设置不合理、缺少层次性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后续的学习.
初中生是初次接触化学学科,对学科的研究学习兴趣还不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不积极.由于化学作业在设计的时候缺少科学性,局限于基础知识的练习,缺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完成作业时存有惰性心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性不成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时候如果缺少家长的监督,会缺少主动性.对于化学知识缺少兴趣的前提下,学生并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化学作业的作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完成化学作业,缺少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也无法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设计缺少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3].
在升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大多数的教学精力集中在追赶教学进度,增多课堂讲解的内容,课堂中设计了大量的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较大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设计紧密,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备课的工作,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批改不及时、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指导不及时、课堂反馈作业讲解情况不及时,使学生得到的教师反馈较慢,无法第一时间修正自己思想认知上的问题,容易在未能正确理解化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
不仅如此,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只用“对与错”来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进行评定,学生在收到作业反馈的时候也往往只能知晓作业完成的正确率,不能独立自主地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不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完善知识架构.
生活中许多实际存在的现象与化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从作业设计的角度引导学生客观地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实际,体会化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乐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化学作业完成的积极性[4].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列举生活中趣味现象,向学生提问:“在盐碱地区,土地表面经常会见到一些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当我们在生活中被马蜂攻击后,为什么医生会建议我们使用食醋处理伤口止痒呢?”基于生活中的现象、常识,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利用多种工具进行问题答案的探究,结合物质酸碱的特性,解密生活现象背后蕴藏的化学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作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活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总结.结合实际现象布置作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在兴趣的导向下,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完成化学作业,并在自主探究、揭开生活现象蕴藏的化学知识之后,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同时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纠正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态度,教师设计的作业要轻松、有趣、高效,作业形式要创新,要注重实践活动,包括操作实践作业、调查实践类作业、应用实践类作业,丰富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实践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理论的探究以及总结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通过实践、验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在设计实践类作业的时候,学生完整地经历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夯实化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课堂中讲解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后,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鼓励学生实践操作,利用废旧矿泉水瓶、塑料吸管等常见的材料,自主操作设计一个气密性良好的多功能瓶,使用多功能瓶在生活中收集、检验、干燥气体,去除空气中的杂质,净化气体,学生按照教材中讲解的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逐步实践,观察并验证课堂中学习到的二氧化碳、氧气的化学性质.
相较于死记硬背化学性质、概念,实践操作类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体会化学知识的内涵.学生亲自实践、观察和验证教材中的知识点,建立全面的认知形象,这一操作过程也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践类作业的设计还包括调查实践类的作业.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实践化学知识,揭示生活中蕴藏的化学知识奥秘,组织学生以调查实践类的活动清晰、深入、准确地了解化学知识,训练并发展自身的宏观辨识能力与微观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生活利用之后,教师组织实践类的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学生深入调查加热条件下黄金是否会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为了完成此项作业,学生会利用多种途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包括在互联网上搜索、观看、分析、研究金属与氧反应的实验,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身边人的经历等方式验证总结问题的答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实践调查,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建立一个共性的认知.
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化学作业,从不同的角度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地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时候,教师围绕着教材中的“应用与练习”做作业的分层设计.教材中的课后题一共有六道题,第一道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第二道题让学生运用化学式表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第三道题让学生辨识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第四道题创设实验情境去研究和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问题,第五道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试剂,通过合理的操作鉴别亚硝酸盐和食盐,第六道题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题目难度、考查的内容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知识实际掌握情况布置题目,对于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生课后完成第1~3题,对于化学知识水平居中的学生完成5~6题,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第四题的研究.在作业内容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分层引导学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让处于中间层的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内涵、验证化学性质,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亲自设计、完成化学实验,分层设计课后作业,学生科学分配课余时间,针对自己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高.
除了在作业内容上做分层引导,教师还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合理分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偏好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从自己喜欢、擅长的角度去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使学生不断地体会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化学肥料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氮肥鉴定的基本方法,教师设计形式分层的作业,鼓励学生从自己擅长或习惯的方式复习、巩固氮肥的鉴别方法,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完成任务,有的学生习惯于用氮肥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设计氮肥鉴定的实验方案、与农民共同鉴别并认识氮肥等多种方式,尝试多种作业完成的思路,活跃化学学习的整个思路.对不同的探究过程、不同的学习经验、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要组织学生互相分享,取长补短,既可以丰富化学作业的设计形式,又能够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思路,活跃化学学习的过程.
对于学生化学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设计完整、科学、及时的反馈机制,综合地设计反馈评价机制,通过作业与学生建立交流的机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综合性的评价.教师个性化地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驱动学生深入反思自己作业完成的情况,反思自我知识学习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给予针对性的反馈改进建议,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认知.个性化地指导,完善学生的认知框架,使学生清晰地掌握学习中疑难点问题,并逐一引导学生形成内驱动力,认识到化学作业的重要性,建立化学学习的正确认知,学会通过作业与教师形成沟通,建立交流,摸索学习化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