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砾下的白银

2023-11-08 07:10翟子涵
传记文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白银外公工厂

翟子涵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荒凉的角落,或许谁也不会在意,可是从来都有人默默耕耘,哪怕销声匿迹,终日潜行。阳光总是亲吻它忠实的大地、石块和沙砾。那些石块和沙砾之下的,是弯曲的背影,和被石块沙砾掩埋的——白银。

1964 年春天,老翟第一次踏上这片黄土地,双脚踩在锋利的石块和沙砾之上,“不平坦”——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作为建设此地的第一代人,他们从远方而来,带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身与心,将汗水与背影铺满大地,用这青春与光阴融化锋利的石块,创建出一个新的家园。他们望着不平坦的黄土地,上面布满了石块与沙砾,他们看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深埋于地下的白银与希望。这是属于第一代人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的故事。

这是一篇埋头苦干的故事。

这篇故事由我的外公为我讲述。

当时的老翟还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涩小翟。

小翟的家境清贫,姊妹兄弟众多。碰巧当时国家号召发展经济,各大工厂开始到全国各地招收毕业生,于是高中未毕业的小翟休去学籍,报名招工。成功被选入后,小翟的母亲为儿子收拾好了人生的第一份行囊,小翟拎着简易的布袋子,从那个降生的地方出发,与母亲告别,径直地登上了公交车。简陋的公交车在弯弯绕绕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年轻的小翟和这左右摇摆的公交车一样,迷茫,彷徨。

些许期待,是终于走出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城,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更多迷茫,是不知要到何处、做何事,如同抓起一把沙子随意撒出去那般。

不知过了多久,车子停了下来。

“跟着队,往前走!”

没有停留,无需询问,只是告诉你跟着队伍,往前走。

下了汽车,上了火车。旧时代的绿皮火车带有别样的哐当声,“哐当哐当”,同行的友人早已疲惫,倚着车座打起瞌睡来,但是小翟却睡不着,他看着窗外的天,那是灰蒙蒙的天,路边没有树,偶尔看见一两株灌木丛,车窗的玻璃上蒙着一层脏东西,细细一看,是一层薄薄的黄土,绿皮车越走越荒,逐渐连一丝绿色都没有了,只有无尽的黄色,路边所生长的也只有稀稀几棵枯草,没有像家乡临洮那样,有一条洮河,带来流水的欢快与生机。看着窗外,小翟的思绪来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炎炎夏日,常常与伙伴们来到洮河附近,裸身跳进清凉的河水之中,散去一身燥热,时而抱着棵圆木,优哉游哉,随波逐流;时而伙伴间相互比拼,逆着水流,凭着少年蛮力,奋力争出个一二。再看看窗外的干涸,小翟首先想到的是今年的夏天会和以往不一样,没有了洮水,没有了朋友,更是远离了家,内心突然升起一丝难过、悲伤和想念,以及后悔为什么刚才不和母亲多说几句,好好告个别。这种感觉就像绿皮车的“哐当”声一样,听起来是普普通通,但经不住认真听,认真了,满耳便是离家的悲泣声。小翟呆呆地望着窗外,这种难过从内心慢慢来到鼻腔,干涩的空气再也挡不住眼角的湿润。“哐当”声一路驶向黄土地的深处,这条绿皮车成为荒漠里唯一的绿色。

终于,一阵嘈杂声吵醒了众人,火车到站了。小小的站台上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像是被黄沙笼罩的雕塑,在往后长期的风吹日晒下,每个人的面孔都变得如同这里的大地一样布满沟壑,粗糙干涸。小翟看着他们,心中叹口长气,原来这里就是白银啊。

“出门有辆面包车啊,上车,上车。”

下了火车,坐麻了的双脚还未来得及伸一伸,就又坐上了汽车。一发动就感觉要散架了的面包车已经驶离了火车站。小翟坐在窗边,本想好好看看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但是外面狂风呼啸,扬起沙子,如同一块纱布把这个城市包裹起来,生怕别人看到了它的真面目。简易的面包车如同勇闯天涯的勇士,开着微弱的车灯,在漫天黄沙中行驶,它不必穿透黄沙,它仿佛已是沙尘暴中的一部分,尽管坐在车里,黄土钻过缝隙弥漫在车厢的各个角落,小翟第一次体会到呼吸间都是黄土的滋味。

下了车,小翟就被呼呼刮来的西北风所惊到,虽然刚刚在车内已发觉这风与以前所感受到的不同,但是真正接触它的一刹那,小翟才感受到真正的西北风的威力——强劲的风裹着砾石,迎面吹到人的脸上,硬生生地发疼,同时还有尘土,弥漫在各个地方,避无可避,一张嘴,一口土。小翟下车站定后伸展伸展发麻的双腿,顺便环顾四周,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地方。可是一眼望去除了远处几间小平房,就是黄土、就是荒山!这是一个看一眼很难喜欢上的地方。沙尘暴、西北风、无尽的黄土、干旱的大地,没有哪一个景象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好地方,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难以生活的地方。

和小翟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伴有九人,他们九人最初站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黄土坡上,迎着狂风,伴着日落,彼此素不相识,但“老乡”的称号让他们惺惺相惜,也是这九人在之后的日子里一步步见证了一个工厂的诞生,陪着这个工厂同甘共苦,同时他们是那批为后代扫除石块与沙砾的人。虽然初到白银时,一切都是那么的艰难困苦,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证,可是每个人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每个人都对这个名为“白银”的城市充满期望。

他们相信黄土之下必现“真金白银”。

1964 年3 月8 日,是小翟来到这里的第二天,小翟与同行的八位同伴前去工厂报到。天灰蒙蒙的,就算打着手电,前方的路也很难看清,一行人缓慢地走在去工厂的砂石地上。不久,老天突然发威刮起了大风,小翟虽然身高马大,也被这西北风吹得站不稳脚跟,只好与同伴紧紧靠在一起,才不至于被风吹跑,大家一步步地挪,顶着狂风,足足两个小时,才来到了厂房。说是厂房,不过是个砖瓦搭建起的平房。简单登记名字、简单分配部门、简单分配住处……那一天,小翟拿着借来的15 块钱,到小卖部为自己购置了第一份家当:一床席子、一床被褥、一个暖壶、一个脸盆、一个搪瓷杯、一支牙刷、两块肥皂,还有一个编织袋。一切收拾妥当,小翟来到了人生中第一间宿舍——宿舍楼里的男厕所。小翟就在这特殊的“单间”生活了半年时间。

虽说和别人讲起住在厕所里是件很尴尬的事情,但是生活永远不缺少趣味。比如,从厕所的窗户往外看,会发现夜晚的天空很美,不过确实出于环境原因,很难看到星星,连本该泛着深蓝的天空也是一种雾蒙蒙的朦胧美;又比如,和隔间的同事晚上睡不着时可以畅谈人生,也不用担心打扰到旁人;再比如,可以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一帮人在小小的厕所里谈天说地,人到老年回忆起来也是别样的人生体验。尽管在新环境有诸多不适,小翟依然乐观地面对,努力调整自己融入新生活。

1964 年的白银是兰州市的一个区,属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20 世纪50 年代,从1953 年到1957 年“一五”期间,苏联对中国工业领域援建了156 项计划,凭借着矿产资源的优势,在白银境内只有十几户人家的郝家川地区就有两个项目的开展,一个是化工厂,一个是全国最大的铜、白银等有色金属冶炼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出现了“白银区”三个字。

初到工厂的小翟被划分到了下属的厂子上班,这里的每一位工人都来自全国各地,一些是来自东北老厂房的老工人,一些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一些是军队的转业人员,还有一些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当时工厂的工作从基建开始,而像小翟一样没有知识背景的高中毕业生则要从头开始恶补各类知识。于是,小翟开始了紧张的学习过程,在老厂工和来自沿海地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逐渐了解工艺技术。半年时间内,小翟白天学习新东西,学习机器,学习流程,学习图纸。夜晚,他拿起笔杆,将所见所闻所获记录下来。半年后,小翟成功通过考核,参与了工厂的第一条生产线的第一次投产。小翟记得很清楚这一天是1964 年8 月2 日,自这一天起,小翟成为了这条生产线上的一名倒班工人。

他们这代人拾起石块,防风治沙。

他们是这样的第一代人:不问来路,不问浮名,将弯曲的背影散在大地上,未来,又要将自己的骨肉葬于这片土地。

他们这一代人不仅仅是拾起石块的一代人,更是建起高楼的一代人,建起围墙的一代人。

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在国家战略部署下,小翟所在的工厂也迎来了艰巨的国防建设的任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厂里人手有些紧张,经过商议,决定土建部分由工厂共青团团员和共产党党员在晚上的业余时间里加班进行。于是小翟与工友们在北方天寒地冻的12 月里,身着单衣,举着榔头,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室外挖土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干活,中午吃顿饭休息一下,一连干到深夜。在这期间,厂里免费发放粮票,提供二两面条的供应。午饭时间一到,工友们围成一圈,捧着饭盒,“哧溜”的响声,证明这二两面条有多好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彼此互相看看,也是止不住地笑。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翟和工友们超额完成了任务。

将近五十年后的今天,外公说,他认为吃过最好吃的面条就是当年挖土方时每天吃的那二两面条子,其实也没啥特别之处,就是手工拉出来的白面拉条子舀了一勺素菜和一勺臊子汤,配菜少得可怜,可能记忆中最宝贵的味道是属于那个年代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食香。当时的记忆与味道一直留在外公的脑海里,面条成为了回忆那段充满力量和奋斗精神的青年时光的标志食物。哪怕之后的生活条件好了,外公最喜欢的食物依旧是面条。

国防建设任务的艰巨最终转化为二两面条的甜美。他们真的很渺小,但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偏居中华大地一角上的他们,哪怕是做着挖土方的工作,也是胜利背后的原因吧。

小翟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橡胶鞋底踏过车间的每个角落,匆匆的步伐、忙碌的身影并没有辜负小翟的努力,在这座白银小城中,小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块“白银”。这份礼物充满爱意,陪伴小翟走过人生往后多少个春秋;这份礼物是份福气,多少个冬暖夏凉都有爱人的陪伴。这是一份可贵的爱情,一块沉甸甸的白银。

在这片黄土地上,暗藏着许多白银,小翟与同龄的伙伴们用真心与勤劳挖掘深埋于地下的白银,待这些白银浮现后,正是那一代人爱情的出现,彼此短短相视一望,便是跨越几十年间的相濡以沫。

1976 年的夏天,是小翟与小刘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小刘第一次来到白银这座城市,从此以后,小刘将余生都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小刘的老家在甘肃省天水市,年纪轻轻的她于1965 年就开始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兰州第一毛纺厂担任挡车工,自从入厂起,小刘就是每年的“先进生产者”,当时的挡车工一人最多只能挡四台纺车,而小刘可以挡六台,她的事迹和照片还登上了《甘肃日报》。1976 年,小刘为了支持小翟工作,辞去了“兰毛厂”的工作,离开了生活条件在那个年代相对较好的省城,只身来到白银,和小翟一样,加入到这片土地的建设工作中。小刘调来后,单位给小翟分了一间18 平米的土坯房,在这个小房子里,小翟用一个月的工资置办了一整套新家当,这是属于小翟的人生第二套家当。小翟掏出单身时节省下来的钱请人打了一套木制家具,还请匠人筑起了新灶台,小刘和小翟一同去公社购置了一些生活用品,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我从小生活的家中已不是当年那间小屋子,但一些20 世纪的老物件却又存在于屋内的各个角落,比如,家中的洗脸架子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刷漆木凳。外公告诉我,这个木凳是当年他与外婆结婚时专门找人做的。直至今天,这个木凳的质量依旧很结实,乳白的油漆掉了不少,露出了它内层的木头,木头的颜色很深,好似岁月的痕迹。虽然木凳看起来老旧了不少,可是在如今的房子里,哪怕增添了再多的现代家具,木凳的存在对于外公外婆而言就意味着这个家还是当年的模样。外公外婆的爱情,宛若那个刷漆木凳,深褐色的木材之间,喘息着的是交织的生命。

生活,是锅碗瓢盆的平淡,也是不时闪现着的一个又一个小惊喜。

1972 年,小翟的第一个女儿小秦降生在天水。

为什么要叫小秦呢?

秦字,形如举杵舂禾,象征着成熟的庄稼,并且小秦降生于天水,这里古称秦州,小翟以秦字命名女儿,希望女儿可以茁壮成长,学有所成,成为一棵稻谷,丰富人生。

由于小刘和小翟的工作都很忙碌,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女儿,所以小秦自出生起,就被留在了天水,由小刘的母亲看养,小刘不在女儿的身边,小秦只好从小喝奶粉长大。小秦是由外婆抱着长大的,外婆陪着小秦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一个人吃饭,学会了自己去上幼儿园,学会了在小小年纪可以基本照顾自己。而此时的小刘和小翟都在艰难生活的平原上如陀螺般转着。

这样的日子称不上是苦难,但随处可见生活的酸涩。外公与外婆年轻时候的奋斗生活史像一部写实电影,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工人们的普遍生活,这样马不停蹄的“陀螺生活”对外人讲起来可能是无聊的、无趣的、尘土般的、干涩的。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让一个家、一座厂、一座城转动了起来。

1977 年,小翟与小刘的第二个女儿降生了,小翟给她起名为小银。

为什么要叫小银呢?

小女儿出生在白银,这个因有色金属而生的城市。银,与其他黑色金属不同,它自身反射着一种耀眼的光泽,这种细腻的金属不同于黄金的高调夺目,也不同于黄铜般的暗沉无光,它是这般内敛稳重的同时又可以刻画出别样的轻巧欢快。

小女儿出生不久,大女儿由于要上学的缘故也被接回了白银,当时小翟当上了工长,大家都称他为翟公,要开始上长白班,早上早早地去到工地,傍晚才回到家中。于是,小女儿又被送到了天水,到外婆身边,小银的外婆再次从头看着一个小女孩长大。

每一个小孩子的长大都很不容易,不过幸好有外婆在。

这段时间里,小翟在日常的工作中,跟来自不同地方的同事们进行学习和讨论,在专业知识上学习了不少内容,在思想觉悟上也得到了提升。此时,小翟的人生中有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厂的工作与生活,让小翟意识到了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而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忠于信仰,是一个了不起的选择。生命中无意被白银选择,事业上无意被工厂选择,此时的他感谢这份选择,来到白银的小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去选择、去保护、去拥有、去奉献。于是,1977 年的秋天,小翟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据外公回忆,对于那份申请书的原稿,他一字未改,下笔那一刻,写下的都是真情实感,读了再多遍,依旧是那份热血澎湃的感受!

1981 年9 月1 日,经党组织批准,小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 世纪80 年代,白银市有色金属公司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度减少,工厂计划任务减少,有色金属工业进入困境。白银小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小翟作为工厂第二梯队的后备干部,于1984 年被厂里推荐,考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进行“全脱产二年制党政干部基础理论必修课”的学习,当年的小翟已经有38 岁了,再次进入校园,当起学生,学习新的领域的知识,对他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生活压力和学业压力重重,但是小翟成功拿到了学位证书。

1986 年8 月,小翟被指派了一项紧急任务——和当年一起来白银的八位同伴到厂志办公室编撰《厂志》。一连几个月的搜查资料、翻阅书籍、寻访见证人,小翟与其他八位同事编写出了第一部厂志,当时这本不太厚的油印书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短短二十多年间,一个位处祖国内陆深处的工厂的发展史,更包含了像小翟这样二十年前背井离乡来到这片荒漠,通过一点一滴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企业工人所留下的心血,以及他们留在这里的青春和生命。厂志编写快收尾那几天,小翟和同事们从白银火车站包了一辆面包车,重新走了一遍进厂路。小翟望向窗外,白银市区的街道上有一排刚种植一两年的柳树,街边是新修建的绿化带,里面种着一些矮小的灌木和浅色的小花,微风吹进车厢,带着独有的暖意。

二十年,足够和狂风告别,也足够扫净尘土。

再后来,公司为了更好地建设分厂,聘请了德国外宾。小翟被调到对外招待所担任主要负责人。小翟第一次负责这种行政上的接待工作,在此之前全厂从没有人正式有过相关工作经验,小翟只能自己摸索,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不能让外国人看低了中国人。小翟开始到处查询资料该如何接待外宾,有了一定相关知识后,开始计划这项任务,对吃住行,一一进行了规划和安排。

那年,外宾成功入住到了宾馆,小翟的任务也圆满完成。

1992 年,小翟被提升至公司动力厂党支部副书记。在这段时间里,小翟逐渐深入了解如何研究安排党支部工作,召集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大会,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外公的工作笔记,我未曾细细阅读,但墨蓝色的钢笔字迹在句读之间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外公深夜伏案工作的身影,窗外月明,窗前风攒,而窗下人心静,将历史与时间记录在案,将来路之艰辛化成笔墨留在书扉,将自己融进工作,伴随工厂的成长而成长,伴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时代的长河中默默耕耘,哪怕销声匿迹,也要终日潜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翟在工厂的不同部门之间学习、收获,从基层基础机械运行,到人为控制机械运行流程;从坐在大学教室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到将所学所思应用到工作岗位的实践中;从一个劳力工作者,到执起笔杆写下工厂的过往;从一个群众走向资深的老党员。当年的小翟怕也是没想到自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收获这么多吧。

从厂门口进入后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两侧长着高大的柏树。从小银也就是我的母亲回到白银时,那道路两旁的树就生长在两侧。

它们被第一代人播种,与第二代人一同成长。

没有了石块与沙砾的白银,更适合新一代的成长。

1983 年的冬天,小银被接回白银,希望可以在白银上小学,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来年里,小银与姐姐小秦一起在小学上学。

1985 年,小学学制进行改革,为了不影响小秦的学习,小刘决定让小秦到天水去读住宿高中。于是,小秦再次离家,来到天水,一年才回白银一趟,过年也是大家在天水团聚。之后,小秦又回到白银参加了中考。小翟与小刘为了可以让小秦早些上班,让她参加了提前招生考试,小秦自小成绩优异,提前被东北的一所五年制大专院校录取。收到通知书后,大家并未因为优异的成绩而高兴,反而陷入了犹豫不决当中。家里沉默了几天,终究还是没让小秦去那所学校,而是上了技校,想着学有所用,可以直接入厂。

1990 年,小秦正式参加工作,分配到了公司动力厂工作,上长白班。再后来小秦又通过自学考上了公司职工大学,学习的是化工机械专业。翟家的小女儿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兰州市一所不错的中专院校,学习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本想留在外地,但是小翟和小刘坚持叫她回来,回到工厂工作,最后小银分配至公司科研所理化分析室上班。

小秦与小银成为了建设工厂的第二代人。

小翟一家四口,都成为了当地建设中的一分子。

我出生于2004 年的8 月,而外公退休于同年的9 月。我一出生,外公便每一天都陪在我的身边,不曾看见外公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模样,但外公总是带我在下班的时候守在大马路旁,等着妈妈回家。在那条笔直的大马路上,厂里的人们大都骑着自行车或者电瓶车,他们一律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对于儿时的我而言,很难从他们之中分辨出谁是妈妈,但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其实都是外公的模样,是年轻的外公的样子。

厂里有个特点是会在上下班的时候响起广播声,陪伴着每一位上班或归家的人,这熟悉的广播声也陪伴了我18 年的光景。在那片柏树树荫下,外公外婆教会了我如何喊妈妈,如何走路,他们看着我长大,陪着我成长,成为我的庇护,成为我的靠山,我因为有了他们的照顾而不需要像我的妈妈和大姨一样被送到远方,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会独立。我因为有了他们而可以随时撒娇,随时告状,随时投入一个温暖的怀抱。我,成为了很荣幸的,也是最幸福的第三代人!

工人们都很在乎子女的学习,因为作为二代,他们将一生都留在了工厂,留在了白银,对于外面的世界,希望子女能代他们去瞧一瞧。我的妈妈与大姨也很在意这件事情,可能是因为她们对没能去到更远的地方抱有遗憾吧。

我与表哥都是在市里上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了我们,全家人都很努力。

绑在自行车座上的海绵、买的超大的双人伞,可以不用着急赶公交车,而是坐在后座上甩着两条腿优哉游哉,有时会因为暴风雨而显得很狼狈,但更多的时候可以比别人多收获一份夕阳的礼物。双腿渐渐不能随意摆放,于是有了自制脚蹬子……再之后,我上了市里不错的初中,外公也老了,风里来雨里去的那辆自行车闲置在了家里的角落处。我常常是坐着那趟唯一来往于市中心与工厂的2 路公交车往返外公外婆家。

2022 年的春天,我迎来了人生大考,高考过后就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但是作为我这一代人,和当年的妈妈与大姨面临选择时所考虑的问题已截然不同,全家人都支持我去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上大学,走出去,看看祖国的繁荣大都市究竟是什么样子。

外公想到,当年的他听从家里人的安排,高中没毕业就休了学,跟着一群陌生的同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被安排到厂里上班,接着每一步的发展自己好像从来没有作过太多选择,一切都是厂里安排,自己要做的只是努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而如今,孙子辈的我晃眼间,已经到了当年外公来到白银讨生活的年龄,与外公不同的是,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未来是一道充满未知的探索题,答案究竟该如何写,看的是我自己每一步的人生是如何选择。

我是最幸福的第三代人。在这座被祖辈们建设得如此温馨的小城中无忧成长,在外公外婆的照顾下健健康康长大成人,在父母辈的努力下,受到好的教育,拥有好的条件,可以去选择,可以去尝试,可以去经历他们不曾经历的人生,可以去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第三代人成为了第一代人的骄傲;第三代人成为了第二代人梦想中的样子。

写到这里,外公的故事好像已经进入了结尾。因为我意识到,我与外公的生命轨迹好像越走越远了。年迈的外公精力已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充足,每天在做的事情也不过是打扫打扫卫生,看看电视,琢磨一下手机,当然,他还是那么爱看新闻。与外公的交流也不再多,在外读书让相见都变得很难。外婆家窗前有几棵柳树,儿时外婆带着我搬着板凳,坐在树荫下,躲过酷暑的炎热。那恼人的柳絮、吵人的知了、来自外婆扇子下的微风、伴我入睡的第一首童谣……与外婆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成为一种记忆,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被唤起。而从今往后的寒冬里,干枯柳枝的窗下,只剩一对背影。

第一代的他们陆陆续续将身与心交付给了这片土地,他们像当年来到这里一样,不曾带走什么,可留下的是今天发展尚好的工厂,是位于祖国内陆但风景宜人的白银,是怀揣着梦想与希望的我们。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属于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难道故事就结束了吗?可是,我们不就是曾经的他们吗?

我,就是当年的外公,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学习与生活,探索知识,学习技能,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在未来,通过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白银”,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从未放弃,从未停止。我在奋斗的人生中继续书写着我们全家人共同的故事。

这篇故事由我的外公为我讲述。

此后,将由我来讲述。

我想告诉世人这是怎样的三代人。

《澎湃新闻》中有一篇关于白银的报道是这样描述的:“这个因厂矿而设立,以重金属命名的城市里,祖辈们抛弃了根,隔断亲缘,来到这里。二代们将终生奉献于此,第三代又如候鸟般飞离。等到第四代出生的时候,多半又将重归五湖四海,并把二代们的身和心再次带离。”

而我对三代人的讲述是:

他们的第一代,默默耕耘,终日潜行,拾起那锋利的石块,清除磨人的沙砾;他们防风治沙,种下绿植,铺上柏油马路,建起高楼,建起屏障;他们选择在这片土地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建立新的根基,建立新的家园;他们抚育儿女成长,并教育他们学成归来,继续建设这个家园;他们将生命从远方带来,播种于黄土地,生命顽强生长,繁衍不息;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埋藏于黄土之下,以骨肉化为养料,滋润大地,呵护万物生长,让这片黄土地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

他们的二代自小长于这片土地,家对他们而言就是这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乡语怎么说,故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或许已经模糊,但是一到外地,大家都会一致介绍自己为白银人——“铜城”白银。作为二代的他们,自小看着父母早出晚归,问起什么工作,都会说“进厂上班去”。厂子,成为大家幼时的向往之地,随着年龄增长,课本中外面的世界或许更加诱人,他们努力学习想着出去看看,但是大多数人又因为各种原因,回到厂子,往日的同学成为同事,一起建设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的工厂,看着它随着科技进步变得更加智能,无人操作成了工厂发展的主线。他们这代人一生都与这个厂子紧密联系,也正是他们这代人,见证了祖国发展的蓬勃时期,创新精神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引入、管理政策的改善,等等。变得越来越好,是这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但是每个二代人心中,或许都埋藏有一个小小的遗憾,这遗憾如同一抔黄沙,风过沙散尽,指尖仍残留那绵绵细土。虽有遗憾,二代人仍为这片黄土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却各有各的精彩。

他们的第三代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出去看看,是每个第三代人刻苦读书的目标。因为他们的父母自小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学,努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三代人的故事如同一股泉水,发于山涧。第一代人呵护他们成长,缓缓流淌,带着二代人的心,卷着细沙,流向各处,追着梦,追着心,看遍世间美好,寻找新的家园。

我想讲述的正是这样一段故事: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座名为“白银”的小城,在这座小城中有一个工厂,最初它埋藏于锋利的石块与沙砾之下,有这样的一代人,他们默默耕耘,哪怕销声匿迹,也终日潜行;他们从远方走来,将青春与生命奉献于此;他们为后人扫除了石块和沙砾,建设了新的家园。在这些石块与沙砾之下,他们最终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白银”。

在市中心的公园中有一座献给他们的雕塑,上面刻着“献给铜城的开拓者”,“开拓者”是对他们最大的赞美。

再后来,他们将自己的身与心留在了这片土地,这里不是他们的故土,但对他们而言,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园。

努力为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创造新的辉煌——这是第一代的他们期待的人生图景。

而我的故乡——白银,从最初的黄土坡变成了如今令人向往的模样:

欢声笑语充盈于晴空

万家灯火照亮着归路

惊蛰是草长莺飞

大暑是花红柳绿

秋分是落叶飞舞

冬至是银装素裹

新春而至

万家团圆

张红燃爆

这是一座同呼吸共命运的北方小城

往日时光,匆匆流水

脚下万水千山

却远止不住对你们的思念

微风拂起,花草清香

双眸望眼欲穿

远方的家又是否无恙

在那祖国的内陆

虽灯光昏暗

但无数次照亮我的梦乡

无时无刻

不在思念

外公外婆已经年老

不能伴你们身边左右

唯愿

携着你们的眼

奔向远方

看遍世间万紫千红

看遍世间花红柳绿

看遍世间一切 一切的美好

猜你喜欢
白银外公工厂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白银双曲线的几个新性质
古灵精怪包小黑
宇宙中发现黄金白银“制造厂”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