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宇 夏迎春 徐文娟
(1.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我国于1957年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整体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进入21世纪后受益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现在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各地区间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先天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最突出的发展不充分〔1〕。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正式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其中,未来农村生产力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意味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产业结构优化作为产业振兴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能够更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2020年末,我国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如何充分配置本地区优势资源,合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做好接续减贫工作的重点。
定远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江淮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内部以波状平原地貌为主,耕地资源丰富,拥有耕地155万亩;东部与北部丘陵居多,包含林地30万亩;地表水系以塘坝、湖泊与水库为主,含可养水面17.5万亩。2019年4月29日定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该年份地区生产总值为311亿元,列滁州市8个县区第4位,但人均GDP居于全市末位,凸显出定远县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充分,产业布局不合理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此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定远县2016-2022年间主要农业产业数据分析,结合国内现状与实地调研,尝试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优质化、个性化的趋势,农产品开始逐渐附加文化、保健、科教等新型价值需求〔3〕。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对其品质追求,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4〕。但现阶段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对新需求的应变性,农业产品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脱贫攻坚阶段通过政策补贴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真正转换成农民收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其中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在新时代下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指标更加多元。曾经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不再适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很多地区不仅要面对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还要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治理要求。合理地配置地方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避免资源错配,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产业振兴〔5〕。
地方数据年鉴显示,定远县人均GDP常年位于滁州市末位,农业产业占比较高且附加值较低,相比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有着更为迫切的诉求。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降低农业发展的风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6〕。
从粮食、油料、蔬菜、肉类、禽蛋、牛奶、水产七个方面进行对比,其中粮食作为民生保障其历年规模与产量都相对稳定,而其他农业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主要数据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定远县的肉类、蔬菜和油料产量在2018年均出现显著下降,经调研得知,该地区在2018年出现较为严重的雪灾天气,气温变化剧烈,且积雪损坏了大量农业设施,导致多个产业受到影响,其中以蔬菜产业最为严重(下降约29%)。
表1 2016-2020年定远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除肉类外,在2019年后其他产业均有回升。肉类则是由于受到2018年发生且持续至今的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疫情,且定远县主要肉类生产来源为猪肉,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因此持续受到影响。2019年开始肉类减产放缓,一是得益于猪瘟疫情的有效控制,二是县内开始逐渐推广其他种类畜禽,如肉羊养殖等。
由于粮食产业的特殊性,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趋势,因此,定远县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必须重点分析其他产业发展趋势,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构建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出现类似2018年的大范围、大面积的减产现象。
从表2可以看出,定远县的农业产值除了在2018年受灾情影响出现大面积减产之外,其他年份均有较好的增长势头,且农业占总GDP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从表1可以发现,其农业整体产量在平稳发展、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产值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定远县农业的“提质增效”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表2 2016-2020年定远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经调研发现,定远县近年来引进了多家大型农业加工企业,拓展了农业发展领域,稻虾养殖、食用菌、草莓等高附加值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当地农业整体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笔者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的产业联盟,对当地蔬菜产业进行了重点调研。蔬菜是定远县主要经济作物,有一定设施化基础,种类较为丰富,蔬菜基地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大棚蔬菜基地约20个,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市级蔬菜标准园4个。尽管发展趋势上定远县蔬菜产业在不断提质增效,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种植规模偏小,产品特色不突出。蔬菜生产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是一家一户地分散经营,蔬菜品种多乱杂,种植规模小,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在生产方式、栽培季节、品种结构上雷同,上市期集中,常出现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或不足。
2.蔬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与合肥共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启动,蔬菜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灾害频繁发生,2018年元月中下旬的持续低温冻害,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长,给菜农造成很大的损失。
3.蔬菜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效益偏低。由于县乡级蔬菜种植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在一些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由缺乏种植经验的大户经营,虽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导致效益低下,呈现高投入、低产出现象。
4.蔬菜安全生产、品牌销售意识缺乏。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大多是自发进行,蔬菜面积较大的基地虽有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由于人力缺乏、技术不足等方面因素,导致很多依赖“种植经验”的农户面对突发病虫害应对失措,多采用加大农药使用剂量,使蔬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蔬菜的销售大多是自发进行,品牌销售意识缺乏,产品效益不高。在调研中,相当数量的生产经营主体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尝试欲望不高,“不会种”“种了没人收”是在调研中收到最多的反馈。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依然存在大量“空置”的农业资源,部分农田仍然使用粗放式管理,土地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不少农户缺乏市场感知,根据往年经验选择农产品生产,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地方农技人员配置不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经验主义,缺乏危机意识,抗风险能力较差。
当前,随着全球化贸易放缓,农产品流通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口农产品成本增加,数量减少,国内需求相对增加,这对地方农业发展是一个短暂的窗口期。定远县可以借此机会稳定新发展的经济作物,如草莓、食用菌等产业。同时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引导,合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质增效,增加市场竞争力,避免盲目扩大产业规模等现象。〔7〕
尽管定远县农业部门已经加强对地方产业的引导,并引进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外部智力进行扶持,当地农业产业在品种选择与规模确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滞后现象。建议重点对有意愿接受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的个体户进行重点扶持,以当地生产大户、模范户进行示范,加快智力支持的落地速度,强化政策引导效果,让生产经营主体们“尝到甜头”,愿意“听政策,学技术”,从而逐步转变对市场变化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局面。
当地的生产合作社对政策补贴依赖较强,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有效调整,同时对学习新技术、引入新品种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但这种情况在部分个体户身上表现截然相反,在通过一季作物验证后,个体户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并产生以自身为中心,逐步向周边辐射的情况,但范围有限。
建议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本地品牌,打造配套的供应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8〕同时进一步发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当地的智力引导、技术扶持作用,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范围,带动定远县农业产业整体发展,同时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先天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定远县整体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多年发展与调整已经趋于稳定,但是市场认知度有限,产品的辐射范围也较小。未来发展方向则需进一步强化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引入优质企业,巩固提升地区优势产业,建立特色品牌,如“稻虾生态米”“定远有机菜”等,集中资源,以点破面,从而逐步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以稻虾养殖产业为例,从2017年不足2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超过30万亩,定远县的“稻虾米”与“稻田虾”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模效应,开始向周边辐射。但由于缺乏配套供应链,名气不显,运力不足,很多农户只能选择就近销售,反而拉低了整体效益。而定远县周边的地级市,历年小龙虾市场价格均远超农户的收购价格,因此,未来产业发展建议重点围绕小龙虾的运输、存储、销售,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地方品牌。
定远县土地利用率尚有提升空间。目前来看,无论是做好项目管理,让“有棚无苗”的农田重新利用起来,还是强化农民技能培训,让当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够从传统的粗放式种养逐步升级为更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都能有效提升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9〕。
加强政策宣传与政策引导。不仅要对定远县内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宣传,还要善于利用平台资源,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将当地的政策与资源优势进一步向周边,乃至外市、外省进行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从而引入外部优质农业企业。也可通过适当的扶持政策引入外部优秀人才,来弥补地方相对匮乏的人才资源〔10〕,从而强化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