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 要: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教师应当根据时代发展轉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思维培养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审辩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随后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辩思维;培养策略
审辩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敢于提出疑问、积极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对其以后的综合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僵化。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审辩思维的良好培养,提高其核心素养水平,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意识。
一、审辩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审辩思维是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专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育相比以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观念,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如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不仅需要学生完成对应的课堂任务,还应当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审辩思维能力[1]。由此,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以拓展其思维广度,促使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而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发展这方面相对成熟,综合素质能力相比以往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能够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应对高中课程中的复杂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效果,还能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2]。具体而言,高中生在学习中更希望教师以直白的方式解释知识点,以对所学内容产生明确的理解,这就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审辩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相对固化死板,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的提升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审辩思维方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而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反思与修正。现阶段,对高中生的审辩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固
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存在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的问题,致使其在学习中会混淆不同的知识线索,且对于不同知识点对应的内容缺乏正确认识,继而给自身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3]。究其原因,许多学生对高中历史的重视程度较低,这就导致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无法保持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基础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自身的学习发展。其次,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仍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产生知识混淆的问题,不利于自身审辩思维的发展。
(二)缺乏对情境教学模式的重视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究其原因,历史教师大多采用口头叙述的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这就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无法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且由于历史事件发生在过去,与当前的时代背景相比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4]。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学生的审辩思维得到良好培养,教师就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观看视频或其他方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爱国之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基础内容,且须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合理筛选,而不是盲目采用历史人物或事件等,防止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错误理解。
(三)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不到位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不断回忆自己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而一旦学习内容过多,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这种大量的知识点的出现会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很少复习学过的知识,对自身所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就会给新旧知识的联系造成阻碍。第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审辩思维,也没有从课程整体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思考,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下降,给后续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策略
(一)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为使学生的审辩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应关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是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前提。对此,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带领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等进行讨论分析,最终使学生对该事件的发展脉络产生正确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能够为其审辩思维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5]。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针对“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当时的清政府带来了哪些影响?林则徐、魏源等晚清志士为了救国做出了哪些努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教学内容,并对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社会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继而了解到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及结果,并能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由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正确认识这类历史事件的性质,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批判能力,对审辩思维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引入适宜的史实资料
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史实资料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还能使其审辩思维得到良好培养。基于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史实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展批判活动,以使其形成独立见解。需要注意的是,在揭示某一历史事件时,应从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出发,而不能沿用自身的固有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审辩思维,对该事件形成针对性的看法。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9课《辛亥革命》时,针对“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不同学生对其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袁世凯虽然有过,但为社会发展同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基于“袁世凯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这一主题设计辩论活动,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的审辩思维得到良好培养。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等多元化的途径查询资料,丰富自己的论据,并设计适宜的表达形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从辩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来看,有的学生发表看法“当时的群众存在较为浓厚的厌战情绪,希望政府能够尽快结束战争,稳定政局。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比孙中山更符合当时的发展要求,属于历史的必然”。而有的同学则表示“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就颁发一系列的不合理法规,又在日本的引诱下签订二十一条,最后还成为皇帝,这就使得辛亥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化为乌有,给后续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通过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帮助学生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跳出教材思考问题,继而摆脱教材权威性给学生思维发展带来的限制。这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审辩思维的良好培养,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加大对学生的提问力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形成固化思维,即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过于单一,很少对该事件的内容提出怀疑。然而,这种想法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将教材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而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继而陷入思维误区,给自身审辩思维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设置丰富且针对性强的问题,加大对学生的提问力度,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并能从更多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新青年》杂志以及德先生、赛先生的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探讨民主与科学的定义,并向其提问:为什么人们对共和制度的推行抱有抵触情绪?新文化运动给民族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为什么将民主与科学放在同一水平的地位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传统道德思想,如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等。这些思想观念并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应用怎样的心态对待这些旧的道德观念,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理方式。由此,在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教学下,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增强,审辩思维培养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基于教材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述已发生过的事件,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这就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来说,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目标相比初中均有显著的提升。因此,为使学生的审辩思维得到良好培养,教师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其对所学内容开展科学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基于史实事件,而不能盲目应用。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判断,还会给其审辩思维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我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的形势变化,如香港及澳门回归、全面小康目标的达成等,通过播放此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讲解,最终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随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充分回忆自身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在大屏幕上设置地图的方式,培养学生阐述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某一事件的产生原因、过程及造成影响等进行展示,委派对应的代表上台演讲,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对应的评价,从而使其审辩思维得到良好培养。
(五)促进新旧知识点的有效联系
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的历史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常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具体而言,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规律进行分析可得,许多历史事件是基于相似的规律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基于这一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教师首先应加强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如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可带领学生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或对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产生更加立体的事件认知,有助于审辩思维的良好培养。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对应的视频,由浅入深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北宋及南宋的政治体制进行分析,找出其在面对外界侵略屡屡失败的原因。同时,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两宋时期军事水平,并引入“王安石变法”等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辩证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两宋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变化,让学生对宋朝的发展情况产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进而增进对不同历史事件异同點的了解,这对其审辩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加以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由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思维培养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入适宜的史实资料、加大对学生的提问力度等措施,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审辩思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小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思维的培养[J].学园,2022,15(34):87-89.
[2]陈春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审辩思维培养策略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4):27-29.
[3]梁涛.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审辩思维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27-28.
[4]林永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审辩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1(20):97-98.
[5]王淼.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J].高考,2021(1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