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 与德育的融合实践与研究

2023-11-07 14:38:03叶妙玲
高考·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

叶妙玲

摘 要:当前阶段我国正推行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学科教育与德育实现有机融合,以此构建人文课堂、文化课堂。这也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将德育渗透到对学生进行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本文旨在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化学教学;德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心理、生理等方面实现发展进步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且化学这一学科是高中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拓宽自身教学视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充分把握立德树人视域下推动学科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基本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德育效果

当前阶段我国互联网与移动设备普及情况较好,大多数高中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互联网设备,其通过互联网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知识与道理,也已经初步构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因此教师如果单独对其开展说教式的德育往往不会取得较好的成果。部分教学工作者发现目前的高中德育工作存在方式单一、内容匮乏、互动性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德育难以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引导学生产生共鸣,这就导致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沦为流于表面的“形式工作”。而如果高中化学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学科教育中巧妙运用学科素材与学科理论知识因地制宜地开展德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德育的活力,强化德育的互动性、开放性与趣味性,激活学生吸收德育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推动学生后续成长发展

为社会培养有能力、有道德的公民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高尚的情操与良好的德行也是国家与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之一,加之“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科学态度”是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高中化学教育与德育有着较强的契合性。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有助于将学生培养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高知识水平人才与高素质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后续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三)可实现学科和德育综合素质双向提升

高中化学与德育是互为依存且互为辅助的关系,倘若未形成较为优异的德育,也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终影响到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只有切实提升德育,学生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更是可以在此过程中打造优异的教学氛围。因此,高中化学与德育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德育无法脱离智育,或者更是需要德育作为基础,二者缺一不可[1]。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原则

(一)通俗易懂

高中化学教师若想深化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切实完善学生思想观念、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就需要遵循通俗易懂原则将德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以此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念的理解成本,以此避免出现德育流于表面形式的情况,保证德育的实效性。

(二)有机融合

高中阶段学生在身体迅速发育的同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逐渐拥有了基本的独立处理事务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其内心世界通常非常活跃,对“拥有独立自我的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之情,这也是部分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高中化学教师在融合德育时采用传统的灌输、说教教学方法,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与叛逆情绪,进而对德育的顺利开展与目标实现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依托适宜的方式方法推动德育与学科教育实现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完成针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并吸收其中的德育内涵[2]。

(三)循序渐进

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连贯的过程,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开展持续性的教育指导。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若想提高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效果,就需要提高自身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设计能力,结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高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起科学、连贯的知识体系,并依托此体系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以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德育。

三、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教学融合路径建议

(一)合理构建德育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严谨”是该门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高中化学教师如果想推动德育与学科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就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完备的德育知识体系,以此明确教学目标,为德育效果提供保障,避免在后续教学活动中出现形式化、主观化等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严谨科学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严谨论证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高中化学教材内部涉及大量的唯物主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开展知识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高中化学课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化学实验中严谨细致的操作流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德育知识,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依托德育元素开展德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学科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品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先引导学生认识浓度的变化量代表的化学反应速率概念、性质、影响因素等学科理论知识,再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这一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与其身處的环境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着手,逐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之后向学生讲解化学界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均有着一定的联系。

(三)通过实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中存在大量的定理、现象、公式等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通常会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以此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真理是需要主动探索才能得来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引导者”“帮助者”的职能,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猜想、组织、创设、验证等实验环节,视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验素养与实践能力[4]。

比如:教师在以“酸的通性”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认知引导学生对酸的通性进行自主概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在对学生的想法表达肯定之后再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予以改正、補充,以此深化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学生对其的印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实现了对学生概括能力与共性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行开展对比、归纳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与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在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与相关器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行完成实验了解酸的通性特点与金属活动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以此避免出现学生因无法完成实验而产生挫败情绪的情况。在实验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主动思考中改变急于求成的习惯,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做出结论的能力。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高中化学教材中存在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知识,很多化学现象与化学公式都是用于表述环境问题与相关现象的,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引入与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环境污染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调研、探索、实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教师在以“大气环境”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部分,之后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中哪些气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降低空气中有害成分的占比等问题,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生态环境的正向价值观念。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优良品质,更是推动我国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先贤辉煌的化学成就:我国早在公元前就发明了造纸术,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制品;早在唐朝就发现了氧气,同时也发明了火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湿法冶金技术的国家,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冶金的效率与成品的质量。教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我国古代的化学理论与研究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阐述我国先贤百折不挠的伟大科研精神,以此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5]。

(六)重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中囊括了历代化学家们的理论思想与研究方法,这也是教师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以教材中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哈伯的生平事迹为例:哈伯发明并改进了运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工艺,这一成就大大提高了氮肥的产量,以此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有效地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化工行业与化学科学的发展速度。哈伯在为人类的生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事情,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了化学兵工厂厂长,投身于芥子气、氯气等毒气武器的研制中,其研制的毒气武器在日后的战争中被投入使用,大大增加了战场伤亡人数,也扩大了战争的影响范围。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哈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所蕴含的巨大的能量,这种力量如果掌握在拥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与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手中,就能造福于人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这种力量被掌握在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手中,就会为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与思想道德的存在意义与重要价值,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完善自身思想、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七)结合生活融入德育

无论是化学学科教育还是德育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结合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在化学实践活动中体悟德育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德育,以此推动德育、化学学科教育共同回归生活本质。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黄果树瀑布、长白山天池、玄武湖等与水相关的美丽景色,之后再向学生展示印度恒河这类被严重污染的河流,以此引导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与对人类生活的切实影响。教师接下来需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我国水资源是否丰富?导致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都有什么?水资源短缺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以此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角度转移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理性思考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为的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是导致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教师可以围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一主题带领学生开展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以此实现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一套在生活中可行的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案,以此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强化德育品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际效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提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充分体现出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与人文内涵,推动德育与学科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受到德育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以此将学生培养成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妍.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化学德育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1):25-26.

[2]相虎.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武当,2022(8):67-69.

[3]张红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中化学教学与德育的融合[J].时代教育,2023(21):76-78.

[4]叶永鑫.素养为本   德育为先:例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释放德育活力的策略[J].教师,2021(15):55-56.

[5]王瑾瑜.德育视域下高中化学课生活化教学问题的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0(8):26-28.

本文系漳州市龙海区第三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德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号:ldy2023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