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曙光
摘 要:本文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论述了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體实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采用问题驱动法、跨学科教学、多媒体互动技术和多样化评价的方法,得出了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本质,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唯物史观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面临多变环境时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而唯物史观则是指通过实证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并通过这种客观规律理解历史发展的一种思想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唯物史观的理念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唯物史观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沟通协作、道德修养等能力,以应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挑战。唯物史观是关于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基础,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它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核心思想[1]。
核心素养与唯物史观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而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逻辑,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其次,核心素养强调创新思维,而唯物史观提供了对世界发展规律的深入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唯物史观通过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由创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与唯物史观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核心素养可以借鉴和应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思想,而唯物史观又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知识、思维、情感和行为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核心素养强调全面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其次,核心素养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此外,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联系,并塑造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最后,核心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公民。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案例分析、辩论、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包括文献、影音资料、互联网资源等,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历史教学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思维方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以实证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例如:实地考察或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并从实践中发现历史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审视历史中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历史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上述方法,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即从实践出发,批判地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并关注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2]。
三、当前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知识的碎片化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涉及广泛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比较复杂。历史知识又被划分成了不同的章节和主题,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是零散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缺乏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对事件、人物、时间的简单记忆,而缺乏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兴趣的不足
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繁多、内容复杂,往往被视为一个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学科。加之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许多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历史可能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相关的概念和事件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较远的距离,学生缺乏对历史故事和人物的情感和情趣的参与,仅仅止于背诵记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然而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复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容易沦为知识的消化器,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意义和内涵。这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无法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缺乏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3]。
四、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
问题驱动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可以促进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些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推进问题驱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就问题展开探究并形成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寻找相关材料,并进行深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并促进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4]。
(二)引入跨学科教学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认识。一种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是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与语言文学、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另一个实践策略是开展跨学科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历史与科学技术关系、历史与艺术联系等跨学科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探索和研究来激发兴趣,加深对历史发展和影响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化学习,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的情境中思考历史问题。
例如: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论,它注重历史发展的客觀规律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在实现跨学科教学中,可以将高中历史唯物史观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考和全面理解。举例来说,可以将历史唯物史观与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历史唯物史观的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并深入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影响。例如:讨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如何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而来的,进而导致政治、法律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此外,历史唯物史观还可以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相结合,例如地理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自然环境条件,探讨地理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高中历史唯物史观可以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教学。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培养综合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影音材料和在线资源等,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展示形式能够更好地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景观。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互动教学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投影仪和智能白板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设计互动活动,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模拟操作、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学习资源也是促进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培养的重要手段。借助电子书籍、在线文献和历史数据库等资源,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此外,虚拟实境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进行探索、观察和互动。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和背景,提升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情感共鸣。运用多媒体和互动技术可以促进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这种实践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促进深入思考和主动学习。同时,它们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跨文化交流和数字化素养。
例如:探索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资源,引入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基本知识。学生利用互动技术制作展示文稿,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科技产品。运用多媒体和互动技术,教师可以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活动和科技产品展示,将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培养科技素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5]。
(四)倡导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形式,还应该结合口头表达、项目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和改进方向。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培养他们的全面素养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际应用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核心素养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践任务。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的能力转化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评价。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和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彼此提高。通过合作评价,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获得反馈,并借此改进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互助互补的能力。
通过倡导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多元化的评估方式能够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进步。
例如:探索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影响时,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书面作品、项目展示、同伴评价等。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并回答提问;书面作品可以是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项目展示时学生可以解释展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应用等。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鼓励学生的多维度表达和展示能力。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和实践探索,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影响,并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对于高中历史教育至关重要。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而唯物史观则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本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唯物史观的培养。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赟茜.历史新教材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J].华夏教师,2022(28):83-85.
[2]史玲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J].华夏教师,2022(26):79-81.
[3]吴赛庚.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14):79-80.
[4]韩玉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0-11.
[5]张菊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9(8):72.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历史品质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GH160)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