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与态势分析

2023-11-07 15:37柳杨左璇陈杨殷利梅赵令锐
新型工业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指标

柳杨 左璇 陈杨 殷利梅 赵令锐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40)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新型工业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1]。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是前提和基础。工业作为综合国力的根基,新型工业化作为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既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2]。

2023年9月,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期,我国将持续深化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不断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构建大国竞争优势[3]。与此同时,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4],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待优化、环境污染问题等挑战,如何客观评价新型工业化建设水平,明确现阶段发展水平与发展目标间的差距,引导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保障其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推动创新发展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5]。因此,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与态势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指数,对我国各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为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对工业化水平评价的探究相对较早,评价体系大多是以传统工业化理念和发展规律为支撑而建立的[6],重点关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但是未充分重视工业发展期间所产生的科技应用、技术创新等驱动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挑战[7]。我国在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对国外的指标体系进行借鉴[8],又要从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速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进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获取综合效能效益等方面进行指标选取考虑[9],构建更为全面科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0],系统展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

基于此,我们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内涵定义、产业特色和阶段特征的重要论述,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综合效益、科技创新、结构优化、数实融合、绿色低碳、产业治理6个一级指标,涵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同时,在一级指标下又设置15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各评价指标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配合,如图1所示。

一级指标中,综合效益部分旨在评价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反映新型工业化的综合发展潜力和长期竞争力。该部分主要面向规模发展、发展质效2个二级指标,并从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出口占全球工业出口总额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入选世界500强榜单工业企业数量、工业品市场规模全球占有率、人均GDP7个三级指标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科技创新部分旨在评价科技创新领域中资金、人力、物质等资源投入,以及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反映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该部分主要面向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二级指标,并从工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全社会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工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GDP发明专利授权、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科技成果转化率6个方面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结构优化部分旨在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反映中高端产业的占比和发展潜力。该部分主要面向产业体系、四化同步和企业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并从基础产业增长值比重、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9个方面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绿色低碳部分旨在评价产业发展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反映新型工业化在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该部分主要面向能源利用和资源节约2个二级指标,并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个方面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数实融合部分旨在评价数字化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程度,反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化产业升级和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水平。该部分主要面向融合基础、两化融合和工业互联网3个二级指标,并从人均5G基站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企业工业设备上云7个方面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产业治理部分旨在评价新型工业化在产业管理和治理方面的效果,反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该部分主要面向政策标准、产业安全和开放合作3个二级指标,并从新增新型工业化领域政策文件数量、新增新型工业化领域标准数量、工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工业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国外工业直接投资额6个方面开展数据采集测算。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与测算方法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概述

新型工业化发展是传统工业化模式向现代工业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演化和转变的过程[6],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则是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定量化表征。本文参考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等国家级指数的内涵定义与研制方法,并基于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旨在从科学技术、产业体系、数字经济、环境能源、政府治理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展现我国和各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进而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到举纲持领的关键作用。

(二)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所获取数据的合理准确性,选取2020年至2022年作为时序数据,收集来自联合国数据库(UN data)、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库等权威全国统计数据,以及31个行政区地方工信、科技、统计、商务、海关等主管部门权威区域统计数据,并综合全国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官方权威平台数据,排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更为准确地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情况,多维度支撑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数据测算。

(三)测算方法

本文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实际情况,采用定基指数法测算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首先,将我国2020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和各层级细分指数定义为基期值,且数值均设定为100,以此确定基期指数。其次,将2020年全国新型工业发展各三级指标的全国数值定义为基准,并将国家级指标除以我国省市数,求解出全国平均值S0AiBiCi作为基值,对2020—2022年不同年度的采集值进行处理,不同年度采集项定基值为:

式中,n为年度,n=0,1,2分别对应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共有三级,分别为:第一级别共有6个元素,第二级别共有15个元素,第三级别共有40个元素。因此,Aa为一级指标分类,a=1,2,3,...,6分别对应综合效益、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等6个指标类别;Bb为二级指标分类,b=1,2,3,...,15分别对应规模发展、发展质效、创新投入等15个指标类别;Cc为各采集项(即三级指标),c=1,2,3,...,40分别对应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40个采集项。

基于公式(1)~(3)可得,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X的求解方式为各项一级指数Ra乘以相应一级权重Da后求和,计算公式如下:

三、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定量测算我国及各地区2020—2022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可以发现,近年来全国新型工业化呈现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不同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呈阶梯状分布,排头兵省市各有发展侧重。

(一)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稳中有进

自2020—2022年,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从100提升至123.93,提升比率为23.93%,新型工业化发展态势整体向好,综合效益、科技创新、结构优化、绿色低碳、数实融合、产业治理6项一级指数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产业治理、绿色低碳指数增幅最大,分别达到39.23%、30.00%。产业治理指数近年来在我国政策、标准、产业安全、开发合作等方向的明确引领下增幅最大。绿色低碳指数增幅在“双碳”等政策鼓励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保障下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数实融合指数提升幅度紧随其后,分别为25.70%、24.47%,科技创新、数实融合作为两大系统性工程,随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工业战略布局的日益完善,指标增幅正处于蓄力加速阶段。综合效益、结构优化指数增幅最小,分别为20.23%、13.75%,2类指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长期效益,短期增长较为缓慢(图2)。

(二)不同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呈阶梯状分布

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东南部沿海城市位居前列,西部省份水平相对落后。根据2022年各地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将我国2022年各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分为3个梯队,见表1。第一梯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湖北、四川10个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高于140的省市。其中,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普遍地缘经济较好,将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型工业化发展全过程,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领先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普遍高于150。第二梯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陕西、河南、江西、辽宁、重庆、河北、湖南、山西、安徽9个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均高于120的省市。其中,陕西、河南、江西、辽宁、重庆,逐年加大新型工业化政策支持力度,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均高于130,紧跟第一梯队步伐。第三梯队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包括广西、内蒙古、云南、贵州、海南、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12个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低于120的省份。其中,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大部分省份产业均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升级更新存在一定难点。同时,由于人力、科技资源引进能力相对薄弱,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低于100,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于地理位置优越省市,这些省份往往对科技、人才、新产业等需求更为迫切,且“血源”难寻。因此,亟须政府从政策招引等多角度进行扶持,进而推动“新鲜血液”注入,加速我国偏远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

(三)不同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各有侧重

近几年,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兴未艾,各省市依据特有区位特点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各自发展重点。江苏、广东数实融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2022年两省数实融合指标分别为178.23、174.46,主要得益于省份区位优势,数字经济得以深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相对完善,使数实融合指标高效增长。北京、上海重视科技创新,两省市2022年科技创新指标分别达到175.75、165.74,依靠科技人才及资源汇聚的区位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本提升当地工业体系竞争力,科技创新指标增长尤为亮眼。山东、江苏产业结构优势巩固完善,两省2022年结构优化指标分别到达147.79、129.18,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依托产业结构革新带动地方工业体系造血。江西、浙江绿色低碳效益凸显,2022年分别达到199.55、177.25,两省始终坚持以绿色工业为发展根本原则,节能、环保及循环利用等技术应用方面不断迭代更新,绿色工业始终位于我国前列。福建、北京产业治理屡见成效,产业治理指标2022年分别达到217.54、205.41,得益于优质政策、创新规划,新型工业化发展得到持续推动(如图3)。

图3 2022年我国新型工业化五项一级指数排名前10地区分布

四、下一步对策建议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政策标准引领、提升科技创新产出、优化产业体系结构、加速推动数实融合,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增强综合价值效益,奋力谱写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一)强化政策标准引领

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政策文件,依托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等技术组织持续完善新型工业化相关标准体系,引导地方结合发展实际出台配套措施,开展新型工业化关键指标监测,明确实施路径和具体细则,动态调整落实路线,严格监督任务有效实施。

(二)提升科技创新产出

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高校、事业单位和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培育复合型人才,为科技产出提供人才支撑。

(三)优化产业体系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合理优化资源密集型和高污染企业比重,适度增加技术创新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比重。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协同发展,利用优势产业和资源布局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

(四)加速推动数实融合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完善综合型“双跨”平台评估机制,加快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加速企业从数据链接向数据赋能转变。

(五)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鼓励工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和技术,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设计、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废弃物处理,追求可持续循环利用。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建立碳交易市场和碳税制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有效降低。

(六)增强综合价值效益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开创各国合作共赢新局面。增进民生共享。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进一步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更多优质产品和社会财富,广开劳动者就业门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让新型工业化的丰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满足广大民生需要。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情的侧重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本文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指数,并测算我国及各地区近3年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围绕总体水平、主要指标和发展增速等方面描绘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概貌,衡量了我国及各省市地区新型工业发展指数现状,洞察新型工业化发展特征,剖析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建议。下一步,需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贯彻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