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教学改革

2023-11-07 11:45唐文婷蒲传奋徐兴凤代蕾李曼孙庆杰
食品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粮油食品双语课程

唐文婷,蒲传奋,徐兴凤,代蕾,李曼,孙庆杰*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109)

粮油食品是人类膳食结构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粮油食品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工转化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具有重要意义。粮油食品可为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持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其功效成分在预防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粮油食品产业是未来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坚实保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国之大者”,明确指出我国将从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加强农业技术支撑等方面,通过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健康膳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环保、节水节粮的现实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层面政策的相继出台,这些都表明大力发展全谷物产业的时机愈加成熟。全谷物产业不仅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我国粮食资源,还能有效应对人民群众持续提升的健康需求,也符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因此,培养掌握粮油食品制造相关知识的优秀人才,是助力粮油食品产业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

“粮油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围绕粮油加工理论,主要讲授粮油原料的初加工、深加工与转化、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所涉及的工艺原理、工艺方法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粮油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现代粮油食品加工的相关理论、原理,为从事粮油食品加工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育部于2019年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首批和第2批分别认定全国高校5 116和5 751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形式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5类。基于此,对课程进行持续改革创新,课程质量不断提升,该课程于2023年5月获得教育部第2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证[2]。主要从课程建设发展历程、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特色创新、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方面,介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1 课程存在问题

“粮油食品工艺学”是一门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为正向设计,即由课程本身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培养目标,最终满足教学需求。这种设计容易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往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差不齐,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能力的欠缺;二是学习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模式分离,学生较难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综合性技能。传统教学的弊端亟需通过教学改革来改进。

2 课程定位与目标

在食品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专业情怀及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创新意识与研究兴趣。基于“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在学科和课程体系的定位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课程坚持“面向农业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胶东半岛,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深厚科学素养的高素质粮油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

课程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特色,设定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知识目标:掌握粮油食品的成分、性质、加工方法与原理,了解产品质量标准与评定方法;熟悉和掌握粮油食品生产,贮运销售中变质原因及控制方法。能力目标:熟悉粮油食品加工的途径、方法原理和加工工艺,掌握粮食食品加工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能够研制新型、方便和功能食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素质目标:以服务健康中国和农业现代化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开展思政课程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图1 课程定位设置

3 一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课程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承担课程建设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在科学的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体系模式,能激发成员的教研主动性与实践热情,提高教学能力与教研水平[3]。“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教学团队的组建是以相关学科为核心,将研究领域为谷物、淀粉、植物蛋白、植物油脂等的教师整合而成,充分考虑了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职称、学科领域及学缘结构上体现出差异和互补。团队负责人则应由课程所属学科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师风、较高学术水平和团队领导能力的专家担任。

课程团队成员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3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专业研究背景涵盖谷物、粮油、淀粉、植物蛋白、植物油脂等领域。日常教学中,团队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常态化开展一系列教学探索性研究,沟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采用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和专业优势,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加强与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如美国马里兰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新西兰昆士兰大学)和大型粮油企业(中粮、中裕、西王等)进修、访学与交流;积极吸纳一批优秀企事业单位作为教学实习基地,设立相关产学研项目;结合教学内容和团队教师的自身研究基础,在米制品、面制品、植物蛋白、植物油、淀粉类产品加工等领域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为教师、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形成自身研究特色,共同合作,并协助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团队致力于米线、面条、粉丝、植物油、植物蛋白饮料、传统豆制品等各类粮油食品及其相关工业产品的加工,发表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将科研成果不断助力教学。鼓励团队教师在大型学术会议上报告,以提升团队教师的知名度。

3.2 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更新

课程内容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对原有的课程大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完善和修订,特别要进行符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的修改,注重内容上的与时性和前瞻性。如在讲授植物蛋白加工时,结合目前处于风口的植物蛋白肉的生产实例使学生了解螺杆挤压技术在组织化蛋白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由“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粮油食品加工等基础理论”调整为“在学生掌握有关粮油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开发应用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等。课程突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基础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开发设计粮油食品的能力,如在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可根据兴趣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自主选题,开发米面食品、全谷物食品、植物蛋白饮料、焙烤制品、早餐谷物等,自主设计产品开发方案,完成相关产品制作并进行相关品质鉴定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粮油新产品开发能力(图2)。

图2 课程体系设置

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能力的重要工具。国内双语教材的来源主要有直接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直接翻译中文教材、自编双语教材等[4]。因缺乏“粮油食品工艺学”对应的原版英文教材,教学团队基于国外相关优秀教材和专著,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创新性改编,自编了《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讲义用于课堂教学。因教学团队所有成员均有海外背景,既有较高的英语写作能力,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兼顾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语言的专业性。此外,为实现与课程内容的完美衔接,在自编讲义的基础上上积极打造立体化教学资源,将PPT、课程录播视频、题库、扩展资料等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全面投放至智慧树、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随时查阅和自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教学手段及教学设计的创新

师生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媒体或设备是教学过程所依托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先进教学理念的重要实施手段[5]。课程在传统线下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兼顾双语教学特色。双语课程教学是提高教育国际化发展及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双语课程的开设需要特定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学生语言水平作为前提条件,而不是简单的“专业+英语”。课程所涉及的课件、视频、题库、讲义和课后资料等学习材料均为双语,并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发给学生以便做好预习。教师授课合理运用和切换中英文,力求理清概念、突出重点、讲明难点。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安排小组研讨、视频听说、案例学习等环节,鼓励学生突破母语障碍,大胆采用双语表明学术观点,增强自信。通过学习通平台的实时互动模块,实现线下课堂师生互动的全员参与,及时把控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有效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利用学习通等开展课堂外的在线互动答疑,拓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边界每次课程结束前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授课重点果。课后,布置生阅读英文资料、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英文报告、参加学科竞赛等。课程笔试采取闭卷形式,试卷为全英文试题,并要求学生用70%以上的英文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专业英文写作能力。

此外,双语教学更需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以发挥双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传播的渗透力,增强学生对科研强国的自觉认识和民族文化的自觉弘扬意识,结合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英语内容与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国际视野[6]。为提升双语教学授课成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团队教师在开课前和结课后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水平测试,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能力、对双语课程的期望、结课后的提升等,并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制定课程改进计划。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图3所示。

3.4 实践教学的建设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易产生脱节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课程将面制品、米制品、植物蛋白、植物油及淀粉制品的实验实践部分作为必要的教学环节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将实验学分在总课程学分中的占比提高至40%,并开设为期1周的1学分的教学实习作为补充。此外,购置米粉机、面条机、豆腐机、喷雾干燥器、快速黏度仪、质构仪等先进实验教学设备,提升课程实验质量;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拓展学生思维与视,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参加各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指导学生采用粮油淀粉制备绿色材料的创业项目“青岛绿翼包装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9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银奖、“萌小番纳米膳食纤维饮料在”第3届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中获精英创业团队奖,另获其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1项。

4 课程特色创新

课程设计充分融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兴农、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形成以提高学生粮油加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竞赛为导向的教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国家粮油食品安全和全民营养健康重大战略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切实提高粮油食品行业从业者的科学思维、服务意识、专业性和道德使命感。

通过开放式实验室、校内研发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规范化运作,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以学生项目小组为主体,充分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通过不同环节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的粮油类应用型人才。

5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纷纷表示喜欢该专业课程,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后愿意主动与团队教师探讨课程知识和具体应用问题,并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各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这些现象表明建设中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在课后反馈中,学生反馈在“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课程学习中能有效理解掌握课程专业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产品开发能力,培养作为食品人的社会担当、责任感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学生的粮油类科技英语读写与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课程建设实践表明,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促进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产学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体现成果产出为导向,有利于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课程建设以来,学生成绩较以往有较大程度提升,且成绩分布更加合理;学生熟练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并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实践类竞赛,共获国家级、省级等奖励10余项。课程于2017年被确立为青岛农业大学首批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获批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分别被认定为校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和团队骨干教师分别获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教学名师和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团队获批2019年校级本科教学团队培育团队。

6 结语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担负着推动高校教改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责任,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先锋队。“粮油食品工艺学(双语)”团队教师在充分掌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持续改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程的建设经验可在其他食品专业同类课程教学中推广,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率和教改成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切实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粮油食品双语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努力打造粮油食品行业人才培养高地
欢迎订阅2019年《粮油食品科技》
2017 年《粮油食品科技》总目录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