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雪蕾 徐 磊 张 政
要深刻认识到,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为国际格局、政治秩序和中美博弈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和挑战,国有经济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发挥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要坚持立足于防,又有效处置风险。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为国际关系、海洋生态、生命健康及行业发展注入极不确定、极不稳定和极不安全因素,国资央企系统应增强风险意识、提前谋篇布局和确保赢得战略主动。
8月24日下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式启动核污水排海。按照计划,核污水排海时间将至少持续30年。尽管日本方面一再宣称排放的核污水符合标准,但8月31日,仍在排放口附近取样的海水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氚,浓度达到检出下限。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家布塞斯勒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科研文章表示,日本核污水中还含有碳-14、锶-90、碘-131、铯-134、铯-137和钴-60等放射性核素,具有极强放射性与毒性,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在30年到5730年之间。
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产生的影响将是全球性的和长期性的。清华大学团队建立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扩散模型,经宏观模拟后的结果表明,日本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德国海洋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之日起,其中包含的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以内便可以扩散到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将会蔓延至全球海域,将对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逆的巨大风险。
(一)对安全发展外部环境带来严峻考验。一是国际事务内政化趋势明显。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是影响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国际事件,涉及全人类的公共健康,本属国际政治领域问题。但日本政府以本国利益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考量,单方面决定核污水处理方式,通过不断将国际事务内政化处理,以达到防止他国干预的目的。二是大国立场可以扭曲事非本质。环保问题历来是国际舆论关注的重点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历史上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中国碳排放和雾霾问题等紧追不放,但对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问题则网开一面,暴露大国政治立场或可直接左右环保问题。美国明确支持的态度极大缓解日本面临的国际压力,其“背书”行为也为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增添底气。三是政治交易与利益捆绑渐成常态。美国以在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问题上的赞许立场,拉拢日本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势力,同时防止日本向亚洲其他国家靠拢,意图明显。这次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其方案可行,美英先后表态支持,其他西方国家“集体沉默”,国际舆论场对周边国家反对和谴责声音置若罔闻,将对我国发展外部环境构成较大不利影响。
(二)对核能开发利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核电安全运行要有更高应急处置能力。世界范围内的核电运行共发生过三次较大核泄漏事故,分别是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厂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四号反应堆爆炸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主因是人为操纵不当或设计安全冗余考虑不足或地震海啸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二是核污水处理技术还存在巨大瓶颈。与核电站正常运行产生的核废水不同,核污水含多种高放射性元素,其净化需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复杂处理过程。目前,国际上对高放射性核废料和核污水中含有的多种核素尚无法完全安全处理,更多采用填埋存储方式,亟需有更安全更经济更稳定的处理技术路线和可行方案。三是核污水排海影响缺乏长效监测机制。日本宣称使用多核素去除设备(简称“ALPS”)对核污染水净化处理,以达到监管标准,但在净化装置的可靠性、ALPS长期高负荷运行的性能与效率、核污水排海后环境监测和核放射性环境评估等方面,国际层面的权威的可靠的管控监测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三)对海洋渔业生存发展构成直接威胁。一是主要海域污染导致渔场发展前景堪忧。一部分核污水将随着黑潮和北赤道暖流的运动,抵达我国台湾海峡和东海,且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还可能随洋流进入南海、渤海、黄海等其他境内海域,扩大污染范围和程度。超过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将对这些海域的水质、海洋生物、珊瑚礁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进而带来渔获量下降、渔种减少、渔民收入降低和渔业就业减少等诸多问题。二是捕捞活动区域被迫转移推动成本上升。日本福岛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极大可能被渔业资源吸收并富集,导致捕捞活动可用区域缩小。尤其是北太平洋捕捞可能性的降低,将迫使各类渔业公司转向南太平洋及其他海域,导致捕捞成本、难度和风险进一步高企。而海洋水产品的品质、辐射检测和安全检疫将更为严苛,加工与营运成本也必定增加。三是消费者信心下降引发市场需求衰减。由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极大危害,消费者对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强烈担忧,对海洋水产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导致海洋水产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海洋水产品交易市场将呈现长期低迷状态。
(四)对远洋运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国际航行面临更多阻碍。海运是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运输形式之一,占全世界贸易运输的80%以上。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柱石,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达11.46万亿元人民币。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后,远洋大型货船途经污染海域可能造成核污水“随船旅行”,航运服务可能面临特殊航行规则、港口停泊限制和船舶压载水排放限制等诸多更严约束。二是远洋运输成本大幅增加。目前我国主要海运公司东行航线中,多由沿海各港口行至日本,再横渡太平洋到美洲各国。若要避开受污染区域,海运企业需要调整航线规划,由此将导致运输距离增加和船期延误风险加大。同时,远洋运输的货轮要保证途中淡水使用,需增加淡水储存而压缩运载空间,会推动航运价格攀升。三是航行风险和清洁维护难度加大。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海洋水体造成污染,使海洋区域变得更加危险,航行途中的辐射监测、船员健康保障和饮用水供应等成为更大考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还可能导致船舶表面积累辐射性物质,增加船舶的维护和清洁难度,导致船舶在某些地区的航行、维修和养护等受到限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汇聚力量开展应对策略研究。一是要深刻认识到,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为国际格局、政治秩序和中美博弈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和挑战,国有经济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发挥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贡献力量。二是要强化组织领导,以设置专项工作小组等形式,跟踪监测、深入研判,推动形成全面可行的应对思路和落地举措,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中央企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发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跨境治理。一是加大国际标准化交流力度,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职能,主导建立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开透明检测日本福岛核污水,开展太平洋沿海水域长期追踪监测,共享实时数据,保证其公开、公正、客观和科学性。二是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跨境合作执法机制,推动构建治理标准统一化的联动执法机制,推翻美西方利益集团在海洋安全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双重标准”,着力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秩序,确保我国话语权。
(三)守住安全底线,加快推进核安全能力水平建设。一是提升核污水处理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核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开展更多的研究和试验,加快形成更高效、更环保的后处理、退役及核污水治理能力,降低处理成本,最大程度从源头提高核污水处理净化水平。二是加强核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开展重点单位核应急装备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建立核安全与核应急管理基地。培育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技术支持中心和分队能力建设,完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织密应急救援安全网。
(四)建设蓝色粮仓,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一是深入发掘近海滩涂空间,推广深水网箱养殖,兴建海洋牧场,拓展蓝色粮仓相对空间,稳步增加水产品供给。将智慧渔业应用到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和污染治理等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供给质量。二是加大对外渔业双边和多边合作,规范进口水产品检测监测机制和追溯体系,扩大水产品加工、产品研发和自主贸易规模,对冲核污水排海带来的国际水产品市场波动风险。三是针对抢盐潮和民众恐慌情绪,鼓励支持中盐集团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呼吁理性消费,加班加点生产和配送,全力以赴保障市场供应。
(五)提升航运作业水平,着力维护远洋运输安全。一是持续开展相关海域放射性监测和研究,建立核污水排海影响综合预测和评估模型,科学分析核污水污染范围、流向和速度等,提早规划调整海上航运路线,避开受污染区域,保证海运贸易的时效性经济性稳定性。二是投资建造新型远洋船舶或更新改造已有远洋船舶,扩大压载舱容积满足远洋航运淡水需求。降低船舶对清洁海域的污染风险,加装辐射探测仪便于及时掌握海水质量并做出处理,加装船体自净清洁系统,最大程度减少潜在污染物接触风险,保护船员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