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对于人才需求更为突出综合性与全面性。从目前就业现状来看,职业技能类人才在人才市场更受青睐,尤其相关基层技能类专业人才目前相对较为稀缺。多年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要阵地[1]。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给予了一系列政策、资金倾斜,以求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具有实用性的职业人才。健康的体魄是胜任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职业技术人才而言,良好的体能素质是保障其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规定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体育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升运动技能水平[2]。该研究以职业体能为切入点,探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学生职业体能水平提升。
体能具有较为丰富的概念内涵,其内容涵盖诸多方面。从体能分类来看,包括竞技体能以及健康体能[3]。竞技体能是运动员基本的参赛能力,由力量、耐力、速度、柔韧以及灵敏等五大素质构成,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任何表现都需要多元体能要素协调参与,共同完成运动表现。健康体能亦称为健康体适能,是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能力,是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韧性适能、适当的体脂肪百分比等方面[4]。
职业体能作为近些年来新兴概念,其属于体能下位概念,更为关注职业特征,突出强调体能为职业所服务。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是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5]。此外,有学者表示职业体能主要指劳动者拥有与自身职业所相关的基础身体素质,能够在各种不良工作环境中保持适应。
长期以来,大众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维度单一,仅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提升身体健康状况,缺乏更为全面的认识。随着职业体能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逐渐兴起,体育课程承担学生职业体能训练任务,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体育课程内涵。目前诸多高职院校已广泛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将其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发展职业体能训练都将是当前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将进行针对性变革,以求不断顺应职业体能发展需求[6]。例如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过去多年教学评价更为关注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身体素质提升状况等,今后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将侧重学生职业体能层面考核,强调评价的综合性与发展性。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中更多的是以一线技术工种为主,相对而言,工作强度较大,对于其身体承受力提出较高要求。不同职业在长期工作中极易患上相关职业病,制约其职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导游、空乘等职业需要长期大量步行以及站立,易产生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等基础职业病[7],尤其在职业生涯中后期会对其工作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相关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体能练习方法、理论知识,提高其对于发展职业体能重要认识,促进其保持长期体能训练。一方面,高职院校拥有较为完善的训练条件,能够有效保障学生职业体能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长期参与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助力其终身职业体能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办学重要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8-9]。因此,从学校层面而言,其更为关注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以求更好地顺应目前人才需求。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整体上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优质岗位较为稀缺。在此背景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职业体能作为学生求职竞争力重要组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体能,才能够更好地投身基层工作。笔者在调研中与诸多HR进行交流,其均表示在考察求职者综合能力过程中会更为青睐具有较高体能水平的毕业生,以求能够更好地胜任本岗位工作。
体育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重要建设者,是发展学生职业体能,推动学生发展的关键动力。尽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于学校体育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迎来黄金期[10]。但从当下现状来看,体育教师对于职业体能依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无法有效开展职业体能。反思当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教师依然拘泥于单一的运动技术教学,将其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唯一目标,忽视了其他多元方面教学活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尚未开展专项学习。职业体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体育学习,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学习,不断把握其理念、价值、开展方法、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第二,教师自身存在理念误区。实践中有较多教师对职业体能重视度不足,盲目认为发展职业体能就是简单做基本体能练习,例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缺乏深度认识。笔者在调研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发现,教师一般在课程结束部分进行3~5 min体能练习,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发展职业体能,最核心在于能够针对职业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在职业体能训练方法上要突出职业特点,加强训练针对性。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来看,其职业种类较多,覆盖面较广,能够满足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才需求[11]。基于此,在发展学生职业体能中要关注职业差异,以专业为导向,进行个性化职业体能训练(见表1)。然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有效针对职业特色进行个性化职业体能教学,整体而言过于标准化与统一化。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要求所有学生同时进行某种体能训练,将学生置于同一场域进行训练,无法突出不同专业学生体能需求。不同专业体能需求则导致训练内容与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例如文秘会计等专业,重点发展肩带肌群以及上肢协调性,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关注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等[12]。
表1 不同专业职业体能需求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展情况来看,体育课开展项目过于单一,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体育课程以学生选修的形式开展,在学期开始前在相关学校教务网站进行自由选择课程。学生一学期内学习单一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课程。整体上来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能够有效契合学生体育参与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然而,单一体育课程内容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职业体能发展。例如:足球项目课程能够有效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田径课程能够发展学生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等。因此,开设多元课程对于推动学生职业体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当前社会对于职业体能发展愈来愈重视,未来亟须针对职业体能更新相关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反思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从评价内容来看,现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以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为主,并未实现其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价值追求,以致评价个性化缺失。例如,篮球课程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罚球线投篮、基本跑位、篮球基本理论知识等,尚未将学生职业体能状况纳入其中。第二,从评价方法来看,当前以终结性评价以及量化评价为主,缺乏形成性评价等其他多元评价方法。结合实践调研,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在学期末阶段进行,对学生整学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判。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学生查漏补缺。单一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发现学生长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从评价主体来看,学生互评和自评尚未完全纳入评价中,评价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导致教学评价多元化缺失,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活动重要组织者与管理者,促进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学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新方向、新理念,积极在自身教学活动中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一方面,要能够意识到发展职业体能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相关职业体能训练,并长期循序渐进发展学生职业体能[13];另一方面,要在巩固原有体育课程内容基础上不断增加职业体能训练比例,将其列为课程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培训讲座,邀请相关学者入校园对教师进行授课培训活动,加强教师学习。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体育教师培训中已将职业体能培训纳入其中,从职业体能发展诸多层面进行培训。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管理主体,今后要加大相关政策倾斜幅度以及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定期参加相关专项培训活动,为教师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积极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不同专业所需要的体能具有不同特征,决定了在发展学生职业体能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专业差异层面着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训练个性化与差异化。例如,针对导游等需要长期大量行走的专业,重点发展其耐力素质以及肌肉力量,在教学中重点采用持续耐力跑以及相关力量训练和球类项目练习[14]。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采取选修制度,同一堂体育课往往包含诸多专业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今后可试行在同一专业内开展体育课活动,抑或以学院为单元组织体育课,以此来保证能够较为便利化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此外,体育教师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科学认识不同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体能特征,不可过于依赖自身表浅认识。例如,可通过与不同专业专任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工作需求,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职业体能训练设计。最后,体育教师要积极拓宽体育课堂范围,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能够深入认识未来自身工作岗位特点,不断促使其意识到职业体能对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未来职业特点,启发学生思维。
不同运动项目能够促进参与者不同层面身体素质提升,例如:游泳能够有效发展心肺耐力:足球能够发展耐力素质、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素质。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程中要能够不断引入多元体育项目,给予学生更为充分的选择空间,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同时发展职业体能。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的独特价值,发展学生职业体能。
此外,今后可探索开展专项职业体能训练课程。例如,有院校开设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课程,一学期48课时,在相对集中时间内重点发展学生一般体能素质以及专项体能素质[15]。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此类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兴趣不足,今后依然要重点考虑在常规体育课程中融入相关职业体能训练内容,结合运动项目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既能够有兴趣参与体育锻炼,又能够发展学生职业体能。最后,选择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方法。单一的体能训练相对枯燥,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教师要能够积极创新训练手段与方法,将训练内容游戏化、娱乐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完成体能训练。例如,针对耐力训练可采取追逐跑、接力跑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让训练充满竞技性,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应采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握学生体育学习情况,更重要方面在于通过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师以及学生进步成长,积极发挥评价的正向促进作用[16-17]。因此,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促进体育课程建设,推动学生发展。首先,要不断认识不同评价方法自身应用特点,从而提高评价方法适切性。例如,对于职业体能评价,以量化评价为主,通过相关数据来反映学生体能情况。然而,在一定情况下亦要结合定性评价,将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动态结合,发挥其组合价值。此外,评价要长期动态进行,不可单一采取终结性评价。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定期组织相关评价活动,不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下一阶段学习中进行针对性改进。其次,体育教师要及时将相关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其一起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意味着体育教师应通过及时反馈、客观评价、正向激励,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其感受到评价的价值和意义。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其从发展层面出发,力求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以及全面综合性。当今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要求愈来愈高,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转型大背景下,未来职业技术人才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体育课程既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关键抓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