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飞(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
教师要在初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部编版语文教材所覆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且涵盖的知识点众多,如古诗词、经典的散文等,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实现文化和语文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凭借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
主体性的基本原则用于表现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地位和自主意识。学生通过课上活动,能够彰显自身的主体优势,而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部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教师选择恰当时机讲解和分析之后,后续的知识点仍需要学生自行感悟和体会。在课后,教师要接着布置一些延伸性的作业,或者是以竞赛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总之,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学生不仅要有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自身的学习理念,即便学生日后告别初中生活,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仍要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整体性的基本原则所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需要课上和课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语文课程和其他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联系。为彰显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教师需要将教材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查阅古诗词教材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将其和语文教材相互割裂开,避免传统文化的渗透过于空洞和形式化。要知道,文化和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为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应该建立最为专业化的教学框架,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兴趣,获得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要重视课堂和课后教学的关系,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课后组织多元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组织一些经典的阅读比赛,知识竞答,实现课内外知识的紧密联系。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实现文化和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彰显文化传承的整体性特点。
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过程中,不能一味选择相近的文化,要知道,外来的文化和本土文化联系紧密,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辨析能力,懂得如何选择和比较,确保文化渗透的适度性特点。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兼顾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处理好考试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中的相关学习方法,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方便学生主动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知识,从中获得精神上的熏陶和鼓励,引导自我方向的转变和发展。尤其是针对刚进入青春阶段的学生,本身有着极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与父母时常发生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选择语文教材中和“亲情”相关的文章,鼓励学生开始一起分享亲情故事,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还要了解诗词的核心思想,以及作者的背景等内容。当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时候,本身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试着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诗歌的精髓,如教学《归园田居》《山中杂诗》等诗歌时,要让学生明白诗歌背后的含义。
我国的建筑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长城等古代著名建筑都有着鲜明的特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岳阳楼、醉翁亭等,都值得学生记忆和探索,主动了解我国的古建筑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民俗文化知识,是现阶段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介绍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之外,还能对传统风俗中的文化知识进行拓展。通过民间艺术感悟其中的传统文化风俗,领略古人们的智慧。为实现民俗元素的有效渗透,实现现代化教学和古代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参与民俗活动的时候,实现知识延伸,让学生利用相关的资料和档案,查阅和主题相关的诗歌。实际上,为实现民俗艺术和现代化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要从民俗中寻找传统文化,教师则要善于引导,选择恰当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鼓励,这对语文课外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还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利益文化。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礼仪文化极为丰富,教师基于新《课标》,按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目标,将传统的礼仪文化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深刻感悟文化内涵。例如,在《陈太守与友期》的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感悟古人诚信的品质,学会如何尊重和认可他人,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君”“尊君”等礼貌用语。同时,将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掌握古代礼仪文化知识的要点。
通过语文诵读,学生凭借身体感官,集中注意力,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实现知识积累,由此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文化审美感知。按照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标准,教师利用古诗词、节日、汉字等要素,完成知识梳理工作,如《水调歌头》是凭借节日氛围,寄托情感。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一部分,采用诵读的形式进行合理分析。基于语言的精炼性,合理性,严谨性,实现知识的巧妙融合,传统文化知识本身内容极为丰富,通过经典诵读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及时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如唐诗、宋词,仔细从文本、思想和语言表达等多个环节展开交流。
例如,在《关雎》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诵读的形式,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工作,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教师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进行示范,搭配多媒体设备进行集中演示,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熟读诗歌的字音,理解其含义。如“窈窕”“好逑”,齐读字音的时候,也要了解诗歌所讲的具体内容。其次,诵读的重点内容是感悟其中的核心思想,教师鼓励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理解其中的知识要点,试着挖掘作品内在的含义。情感变化最初是对知识的探索和分析,所以在探析诗歌内涵的时候,要作者感受“求而不得”的思绪,以及后来“琴瑟友之”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学生诵读的时候,自身的思想心境也会发生适当变化。最后,学生不仅要读懂作品,还要对作品内涵产生深刻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和表达,通过对核心思想进行合理分析,表达出自己的核心见解和观点,认识传统文化的底蕴所在,感悟新时代的作品内涵。
知识补充,是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补充知识,让学生能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对教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反思,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实现对知识点的融合和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补充和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及时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围绕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和作者在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补充和说明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意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主要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展开描写和分析,展现父亲对于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在往后的岁月中,儿子对于父亲的思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起初对于这种情感的认知不够强烈,教师则是采用知识补充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亲情的综合认知。
学生对“背影”二字的理解存在误差,同时也对文章背景的认知不够。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彼时父亲的工作也受到影响,二人同去南京的时候,父亲送作者去乘坐火车。在这种的情境下,作者写下了《背影》一文。
凭借合适的知识补充和延伸,学生对文章的背景有了一定认知,但是在理解“买橘子”这部分知识点时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自行感悟和体会。接着让学生仔细分析其中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做好作者内心活动的补充和说明,感悟和学习父子之间深切的爱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学习“孝敬”的亲情思想。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的有效渗透。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分析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感悟语文教材的核心要素,积极挖掘其中的关键素材,做好对各项工作的分析和整合,构建合适的情境,赋予文化独特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悟其中独特的人文情感。
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独特的情境内,进而联系当下的生活情况,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产生独特认知,通过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和分析,逐渐领悟和认识传统文化精神。情境构建的内容多种多样,在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形式,完成知识探索。传统文化作品种类繁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不够清楚,教师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学生仔细了解文化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联系课堂基本情况,采用课堂讨论和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多一点宽容》的教学为例,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以“宽容”为核心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应该对他人多宽容,少计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通过情景化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发现语文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凭借独特、生动的语言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要感受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形成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
初中教师要重视多元文化实践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开展一些趣味性、文化性的实践活动,例如经典作品朗诵、作文竞赛、成语接龙等,通过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综合性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特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氛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专业知识,这样既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还符合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例如,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弱小一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孝敬”为重点,在学习孝文化的时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素材,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和总结。再者,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认识“愚孝”和“孝”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等到一系列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评价和打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传统的孝文化知识。
语文教学活动中,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按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在传统文化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既能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又能强化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学生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合理论述和表达,可以实现读和写的有效联系,也能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展现文化内涵。
例如,在《过零丁洋》的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人公是文天祥,事件为“文天祥带兵抗元”,展现了作者为国担忧的情绪。当学习了本篇文章后,应该进行教学拓展,并顺势开展写作教学,以“爱国”为主题进行写作。通过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感悟爱国情感,在写作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综合认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能够赋予文章更好的文化内涵,等到学生写完文章后,其爱国思想将更浓厚,这样也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读写意识。
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学生产生高尚的品德,形成健康的审美能力,符合学生的教学需求。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课标》,实现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合理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和思考,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保证文化渗透的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