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2023-11-07 13:55:55李韩伟徐州市金龙湖小学江苏省徐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业

■ 李韩伟(徐州市金龙湖小学/江苏省徐州市)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测量与评价往往需要通过作业来实现。有效的作业设计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布置有效的作业练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是启发学生认知方式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由此可见,科学的作业设计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新颖性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的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到作业的趣味性。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凭借其丰富的信息量与强大的交互功能,能让教师的作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够增强作业的新颖性,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录制自己的朗读过程,然后在班级中播放一些学生的朗读视频。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好奇心,也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承担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但传统教学模式中反复的抄写与背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优化作业设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湖》时,教师课前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有的小组负责搜集与作者刘禹锡相关的资料;有的小组尝试着翻译古诗的意思;有的小组负责上网查找洞庭湖的相关资料。接着,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配上一则优美的音乐。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的意思,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学生能够感受文本中作者表达的美好意境,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

语文是生活味道最浓厚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世界中感受生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知识的内涵,让作业充分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而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工具性,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认识更多的昆虫,并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总结归纳昆虫知识。在教学《手影戏》时,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用自己的双手在灯光下跳舞,并根据自己的手势写一篇日记。教师也可以布置课外作业。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通过上网查看有关金华地区旅游景点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实现作业的生活化设计就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打破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不仅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作业设计注重让学生抄写词句、背诵课文。这样的作业设计只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畏惧感,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众所周知,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认知。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与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从课文内容中可以知道,瓶中的水不够满,而且瓶口较细让乌鸦无法喝到水。但是,聪明的乌鸦能把石子放入瓶中让水面上升,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石头丢入瓶中后水面就会上升呢?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于是教师就设计这样的作业: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按照教师给定的步骤把小石子放入杯子中,观察杯中水面的上升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实验活动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观察与动手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设计新奇性作业,创新作业布置的形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好奇的天性,更有探索知识的信心。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不断创新作业设计形式。设计新奇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满足好奇的过程中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我爱做手工”这样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就要通过益智类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传统的语文作业通常让学生在教室中完成,这很难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生的作业效果。如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后,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既创新了作业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后,给学生布置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作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耐心,也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新奇性作业形式很多,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思,讲给亲戚朋友听。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合作类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一起做游戏》后,就设计这样的合作类作业:同桌的两名学生中一个指挥自己的同桌,再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完成作业的快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五、设计探究性作业,激活学生的学习体验

有效的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进而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课文的题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有什么用意呢?要完成这样的作业,就要求学生充分阅读课文。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交流讨论,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寻找答案。接着,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见解。这样就能够达到立足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的目的。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真切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就会逐步提升。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的作业设计结合教学单元或一个研究专题进行,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

例如,在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来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旧照片,把记录自己美好童年时光的照片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可以在照片中配上插图或说明性的文字。这样,就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增加学生的自主性

核心素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作业设计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核心素养指向下优化作业设计,让作业形式更加开放。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小学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开放性的作业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发掘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展示。

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自主性作业:中国古代科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纸的发明是人类的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呢?古代的纸与现代的纸有何区别?造纸术的发明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来回答。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这样,学生们就会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开放性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七、设计搜集类作业,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切知识的习得都来自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获得新知,因而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如操作性的作业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求知,并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进而归纳总结,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语文作业往往需要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尤其是通过工具书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工具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也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搜集类作业,促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黄继光》时,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离今天小学生的生活久远,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搜集类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这样,就有很多学生回家询问家长、长辈,也有学生翻阅相关的书籍,还有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再如,在教学《白桦》后,就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与植物有关的古诗词,懂得了古人为什么会通过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认识到托物言志这样的表达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八、设计综合化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我们知道,作业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巩固。教师应该重视作业的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首先要强化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作业的设计要成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果的抓手,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把作业设计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能够进行综合化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例如,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笔者设计了综合化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要能够体现出诗中春天的美。这样的作业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需要学生的绘画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教学《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性作业:课后搜集中国有哪些传统风俗,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作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使命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优化作业设计,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业设计要努力做到量少而精,并且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作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快来写作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 17:30:08
我想要自由